|
最近收到几位妈妈的“控诉”:
孩子好端端突然炸毛
前两天,因为孩子模拟考试数学没考好,我就问了句:“怎么回事,是不是没认真听讲?”
孩子听到立刻炸毛了,把卷子撕碎扔在地上说:“关你什么事!不要管我”,然后把门重重地关上了;
因为一个绰号,孩子想自杀
昨天,家里刚上二年级的孩子因为同砚在学校给她取了一个“小黑”的绰号。
这孩子居然说“不想活了,想自杀”,我赶紧安慰她,但怎么说这孩子都不听,特别消极;
敏感多疑的孩子
刚上高一的孩子不知道是不是谈恋爱了,每天要花很长的时间化装打扮。
就因为我说了一句这样穿不合适,她立刻暴躁起来,说我不懂审美,还动不动甩脸色给我看,感觉自己有点绝望了。
......
你的生活中,经常会上演这些场景吗?
孩子听不进家长说的话,非常在意别人的评价,因为一句话,就耿耿于怀,这是太脆弱的表现吗?还是因为什么?遇到这些事,家长该怎么处理?
01
有哪些行为和表现
其实,这种“经不起批评”的反应,不仅仅是孩子,我们大部分成年人都有,只在程度和方向上有区别。
经不起批评有两种表现方式:
01防御模式:反驳、辩解、攻击对方。
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特别多,比如说孩子没考好,妈妈拿到结果单时说了句:“怎么还没前次高?退步了?”
孩子接收到的信息是:“考的没有前次好,妈妈在责怪我。”
一开始孩子是想反驳的,因为这次考试题目的难度增加了,但妈妈根本就不听,孩子放弃了辩解,选择沉默。
还有比如:妻子买完菜回来,丈夫看到菜时说了句:“为什么要买土豆,要买些当季的菜呀!”
妻子马上心里自动翻译成:“你在指责我没有买对菜。”
然后开始攻击对方:“我都不想说你,你昨天有空怎么不买呢?”
这种防御模式最直接的缺点就是引发争吵,造成互相伤害的局面。
处于这种模式下的两个人(父母和孩子/妻子和丈夫),站在事情的对立面,开始互相数落对方,甚至会揭对方的短处,都非常伤害感情。
02内化模式:自我说服,自我攻击。
朋友对我说起小时候的经历:
她爸爸就经常说她经不起批评,只要有人批评,她就“挂脸”,在她爸爸的理解中,好孩子要客气接受批评,要积极改正。
于是她开始伪装自己,把委屈、不服,都往下压,然后点头说好的。
还会自我说服:“他们批评我,是为我好……”
但其实在她成长的过程中,她的自我价值感极低,任何人说的任何指责,她都会强迫自己吸纳进去。
因为急于改正,这种被迫接受和刻意变好让她变得焦虑;而吸纳了批评却改不掉的部分,就变成了自责、愧疚、自我贬低。
这种心理上的自我映射,表现在她总会觉得自己不好,例如两个女孩隔着十米远讨论哪个裙子显瘦,她也会觉得自己被攻击到,觉得自己不够瘦。
工作上,领导说:“你这个方案要改,哪里哪里不好。”
朋友下意识地会觉得是自己的过错,立刻接受这份反馈,然后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觉得失败。
可以看到,从儿童时期的不正确“面对批评”会连续到成人时期,对生活和工作都造成影响。
02为什么
无论是防御模式——否认/攻击对方;还是内化模式——否认/攻击自己。
把这些反应拎出来看,我们会发现两个规律:
1.把批评放大了。
所有外界不经意间听到的声音,都会化作对自己的批评。
所有经不起批评的人,哪怕想用防御保护自己的人,实际上都特别会给自己插刀子。
2.注意力在情绪上,而不在解决问题上。
如果按解决问题的思路,我们可以淘汰绝大多数的争端和自我批评——
“这次考差了?”回应是:“知道错在哪,下次就会了”
“菜买得不好?”回应是:“下次你去菜场买吧,挑自己喜欢吃的”
“方案做得不够好?”回应是:“不够好的话,继续优化做得更好就行了”
其实,换个思考方式,问题就解决了。
当有事情发生时,人的情绪永远是最快的,被戳痛的感觉让人下意识地做出否认/攻击反应,理智这时候压根不管用。
所以是我们/孩子经不起批评吗?并不是。
这些反应每每是情绪不受控制的表现,想要化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清晰这种“批评”来源于哪里。
来自外界否定自己的声音,可以分为“有效”和“无效”,“无效”的声音不会督促你的成长、不会肯定你的努力,这些可以忽略。
还有一部分是“有效”的,但我们潜意识里隐隐知道自己真的做得不好,但是意识里没有清晰地觉察和准备,不想承认的,不接纳的那个自己。
而这一部分的“批评”才是我们必要突破和化解的,当我们“经不起批评”,意味着我们不够相识自己。
03父母怎么做?
面对孩子“经不起批评”的表现,父母或许可以这样思考:
①(把精力投向自己而不是对方)在这件事情中,我错了吗?
②(自我承认)嗯,我确实做得不够好,指责孩子了。
③(自我接纳)我下次会注意的,不再无故批评孩子了。
详细怎么做呢?
第一步:让孩子的情绪得当地抒发和消化
像开始提到的,沟通中情绪很容易发作。
这个时候,沟通双方必要平复心情和消化的时间,当孩子有抵抗情绪时,暂时留出消化的机会。
第二步:理清事情颠末,给到孩子正向的引导
沟通中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误解”,父母与孩子交流时先要清晰事情颠末,不能一味批评和指责。
孩子做得不够好时,先应该给与正向的引导,不能让孩子陷入“内化模式”中。
第三步:是不是有更好的办法解决?
就像开头提到的,父母因为孩子结果不好变得忧心,除了指责批评,是不是有别的方式解决问题呢?
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比纠结于问题本身更紧张。
其实,那些“说不得、输不得”的孩子,都曾经心里受过伤,如果父母抱着更加相识孩子的心态去相信他们,父母的这些“控诉”也会慢慢消失。
盼望你我都不是那个指责孩子的父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