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因给孩子买了袋“蛋糕边角料”,二胎宝妈就遭受了“穷就不要生二胎”的网络暴力。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这位妈妈,生了二胎之后,家里老人没办法帮忙带孩子,于是成了全职妈妈,一家四口的经济负担都落在丈夫身上,平时的她也是勤俭持家。
一次在逛蛋糕店时,发现有“蛋糕边”出售,口感并没什么差别,但是价格却是极便宜的,而且孩子不爱吃奶油,蛋糕边正好满足了他们,可谓孩子高兴,又省了钱,一箭双雕。
于是这位妈妈在交际平台上晒出了“蛋糕边角料”,以跟大家分享这省钱购物的履历。
没想到网友留言指责:
“贫苦的父母养出自卑的孩子。”
“没钱还生二胎,生二胎买东西捡便宜。”
“遇到这样的妈,孩子真够可怜的。”
每一字一句,都极尽尖酸刻薄。
给孩子吃便宜的蛋糕边角料,真的会导致孩子自卑吗?答案是否定的。
今天,我就来跟大家探讨一下,究竟是什么,导致了孩子的自卑。
1
是什么让孩子自卑?
同一袋“蛋糕边角料”,在不同的人眼中,认知结果是不同的。
有些人,觉得是丢脸的“废料”,是咽不下去的心伤;但有些人或许觉得,蛋糕边角料味道一样又价格便宜,是值得分享的一个好事。
是什么让同一种“因”,结出了两种不同的“果”的呢?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里,渐渐如野草一样生长起来的“自卑”,实在与以下几种因素息息相关:
1.周围人的评价
从没见过虫子的孩子,看见毛毛虫会充满好奇,但若身边的人发出尖叫,孩子才会逐渐意识到“虫子是可怕的”。自卑也是同样,周围人的评价,决定着孩子是否会自卑。
蛋糕边角料本是很好吃的,但如果周围的人对蛋糕边表现出“嫌弃”或“嘲笑”,这会让孩子意识到“原来,吃蛋糕边是会被别人看不起的”。渐渐地,ta就学会了自卑。
曾经有一个实验,同一个小女孩,身穿旧衣服和漂亮衣服两次站在街上,装作和家人走散的样子,看路人们的反应。
结果是,穿漂亮衣服时,不断有人热心地想去帮她,在餐厅独自一人时也是如此,随便坐到哪里都有人笑脸满面地逗她开心。
而穿脏衣服时,站了很久,都没有一个人理她。在餐厅时也是如此,有些人会把包拿到离她远一点的位置。最后女孩情绪崩溃地逃离了餐厅。
因为周围人的评价和反应,孩子的“认知”也就刷新了。
从此小女孩知道了,只有穿好衣服才会受到喜欢,穿脏衣服会被嫌弃。
衣服可以换,但家景却可能是一时改变不了的外衣,只能一直穿在身上,躲不开别人的目光。
知乎上,有一个“你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家景并不富裕?”
有人说是在因为成绩不好,而被各类老师不断提醒时:“你家庭很一般,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还有一直觉得家里条件还算过得去,但一次,一个男同学来家中玩,第一句话就是“你们家真穷,没想到现在还有人住这种房子啊。”开始有了自卑的情绪。
也有因为贫苦,母亲去世,父亲年迈,而一直被周围人嘲笑的。
当孩子还没有发展出自尊,还不能客观地自我评价时,自我评价往往来自于别人眼中的自己。
所以像文首吃“蛋糕胚”的小孩,如果ta有幸身在一个不被“打扰”的环境,身边没有无修养之人总喜欢“提醒”ta你吃蛋糕胚很贫苦,那孩子未必会自卑!
2.父母的认知,决定着匮乏感的代际转达
父母是帮孩子守住自卑边界的那扇城门,如果家长自身也在不停地念叨“我们家不如别人”“吃这个是因为我们家穷所以你要争气”……主动认可了外部投射来的“藐视”,孩子就会觉得“贫苦就应该自卑”。
这时,父母所转达出的匮乏感,确实会跟随孩子一生,即便长大后仍然无法克服自己对贫苦的恐惧,无论多有钱,都会认为自己很缺钱。
当在外面吃一碗小面都诉苦太贵,对于贵的东西表达出“我们不配”的反应时。孩子是能够从父母身上,真正切切感受到“贫苦”的。
甚至,当孩子犯错时,父母诉苦:“我养你很不容易了”“我们很穷,所以给你买这汉堡是妈妈省了很久的钱”……这些言语都是向孩子转达着匮乏感的。
自卑源于低人一等,源于对父母的内疚,也源于对改变的无力。
如果当一个孩子想报个班考据书,找一份好的工作时,却被父母骂“这个怎么这么贵啊”,父母的一字一句,可能都把孩子推向自卑匮乏。
厌恶贫苦,却又觉得贫苦理所当然,放弃了改变,父母的这些“洗脑”,让孩子彻底把“穷”字背在了身上,承认它的力量比自己更强大。
自卑是认可了别人对自己负面的评价,像被别人贴了标签,却无法撕下,只能任标签停留在身上,自我提醒,自我贬低。
3.父母对自身的采取程度,影响孩子对自己的采取程度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会问,以上的第二点,对孩子说“我们家穷,所以吃蛋糕边角料”,这样的言语会转达匮乏感。但这话看起来又符合现实,看起来很采取自己的状态,也没毛病啊?
这其中是有区别的。
“我们家穷,所以吃蛋糕边角料”,这是把边角料和贫苦挂钩,是在认知上向孩子转达一种谬误(吃边角料不一定是因为贫苦,可能是因为不喜欢吃奶油,也可能是因为想节省,节省≠贫苦。这实在是承认,吃边角料的原因还有多种可能性,而贫苦不是唯一原因。)
那么,采取自己的状态,又是怎样的呢??我们常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父母如果能做到不因为蛋糕边角料就认同“贫苦”,又能够坦然接受现状,吃边角料很实惠,愿意坦然分享。不“装”,也不“隐藏”自己的状态,这种坦然,就是对自身的采取。
而“不采取自己”的表现可能是:在人前畏缩、远离人群,找个地方躲起来;或者,把贫苦伪装起来,甚至用“炫富”来掩饰贫苦。
比如一些家长喜欢在人前冒充自己很富有,透支信用卡,使得自己的生活离现实越走越远。
那么,难道贫苦的家庭就养育不出自信的孩子了吗?
2
那些贫苦却不自卑的孩子
而那些愿意接受自己贫苦,却不自卑的孩子,都是什么样的父母养出来的呢?
前段时间,有一个大一新生大方介绍自己“父母是收废品的”,该视频受到人民日报等众多媒体的转发。
在视频中她站在讲台前大方地说:“父母是收废品的,很累,以后的空想是给我妈买个大别墅。”体恤了父母的辛苦,也感恩父母,想要回报他们。
同时,女孩还“调侃”自己的身材说:“我叫蔡畅,但是我一直有一个外号,可以看出来我的体型啊,所以,‘蔡胖’。”
这短短的视频受到数十万点赞,火遍全网的原因是,采取贫苦和自身的不完美,对于很多人来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无法接受自己不完美才是大多数人的常态。
“比不过别人”这件事产生的自卑感,成了笼罩在许多人成长过程中的一片乌云。而看似最应该自卑的人却如此自信坦然,给了许多人力量与警示:
真正的自信,是允许自己在别人眼中不敷好,与自己达成了和解,并不强求自己变成他人等候的样子,享受当下,珍惜身边人。
蔡畅的父母也一定是这样的。
去年疫情爆发期间,火了一位“案板女孩”,一度占据微博热搜榜。
这个7岁的小女孩叫恩雅,家中是在湖北五峰开卤味店的。学校停课,改上网课,父母就将孩子安置在卤味店的案板下学习。
虽然案板底下,在别人看来太委屈了,但是恩雅的父母尽自己的努力为她营造学习的环境:换了更大的流量包,换了大屏的笔记本电脑,台灯安置了一大一小两个。
空闲时,妈妈也会给孩子指导作业。
有人问恩雅,你觉得这个小书房怎么样?她说:“很好,可以天天在这里,还可以陪着妈妈。”
这两个孩子,都没有因为贫苦而自卑,反而受到充足的滋养茁壮成长。
相信在她们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接受到周围人这样那样的眼光:“你们家很穷,你应该感到自卑”。
但是他们仍然保持自信的原因是,父母没有承接来自外界那些“怜悯”的投射,给ta们做了榜样:不必认同他们的想法,不必因为贫苦而自卑。
写在最后:
回到因为买蛋糕边角料而被网暴的二胎宝妈,买蛋糕边角料本来并不会造成孩子的自卑,这位妈妈本来是分享自己买到实惠食物的高兴,如果她自己本身觉得没问题,那就没问题!
但那些充满恶意的网友,不断提醒“吃边角料是不幸的”,如果网友投递过来的这些“负能量”被这位妈妈认同接受,并且转达给孩子,告诉孩子“我们穷才吃这个”或者“吃这个别给别人看到,会被看出来很穷”……那么,孩子就一定会自卑。
我想说的是,无论有钱没钱,作为家长,请一定帮孩子守住自卑前的那一道边界,防止外界的这些“负能量”入侵到孩子的认知里,“揭人疮疤”和“提醒别人不幸”是最没修养的一桩事情。
希望我们都能养育出,能够捍卫自己边界,不轻易被外界“负能量”所左右的孩子!世界纷繁复杂,希望孩子能不卑不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