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1年,一趟列车紧急开赴边城安东(今丹东)。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原解放军华东汽车1团就在这趟列车上,汽车兵陈序是其中一员。下车后,陈序见到了自己的新车——嘎斯51,修整一天后便直接开赴战场。
由于丧失制空权,美军的飞机一直在战场上空盘旋寻找目标,而志愿军对付美军飞机的唯一办法就是高射炮,为了保证高射炮的正常运转,黄油润滑变的极为重要。陈序第一趟的运输任务便是送黄油。
为了尽快抵达,陈序趁傍晚日落前就出发了。天色刚亮,陈序的车速也很快,大约有70多公里/小时。此时一辆志愿军运输大米的卡车从后面超车,路左侧是沟,右侧是山,后车从右侧凌驾陈序后,由于车速过快,回轮的时候后车轮刮到了陈序车的前保险杠,两辆车顿时失控。陈序的车冲到沟下,撞到了一棵树,副司机重伤,车子损毁。运米车副司机从车门飞了出去,当场牺牲,车上的45袋大米全都甩到了山沟里,空车在路上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经过紧急商量,陈序决定把黄油转到空车上,留下那名司机在这里照顾自己受伤的副司机,并看护车辆物资和烈士遗体,自己驾车继续向前送油。后来,通过打听其他途经的志愿军司机,陈序才得知,当天夜里美军发现了这辆损毁的车,把车子炸成了一团灰。这样一来,这辆本来用来送米的嘎斯51成了陈序的车子,陈序驾驶这台嘎斯51,在朝鲜一连跑了5年,17万公里,从没出过故障。这在朝鲜战场志愿军运输线上,绝对是个奇迹。
以上内容转载自陈序采访
战争初期,志愿军急缺汽车
抗战初期正处新中国刚刚成立,志愿军带去朝鲜的重装备极度匮乏。1950年10月志愿军出国作战,此时共有汽车大约1300余辆,仅第一个星期就被敌机打坏217辆。
此后志愿军紧急从各地调配汽车送到前线,1950年即达5000辆,1951年中方又向苏联购买12000辆。到战争结束时,全军拥有各种汽车71000余辆,这其中嘎斯51是绝对主力。
原志愿军老战士、汽车兵陈序在一次接受访谈中,曾这样评价嘎斯51型:“它(嘎斯51)的灵敏性很强,牛车走的道,它都能走”“不大不小,正好合适,而且马力足,开着灵活,又皮实、故障少”“载重两吨半的车,拉三吨都没有问题”。
战场的绝对“主力”
嘎斯51在战场上的重要表现不可忽视,作为一款诞生自苏联的车型,随后被国内大量仿制。在建国初期,无论在战场上照旧建设上嘎斯51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奇WF32
苏联的工业水平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后得到快速提升。当时的高尔基汽车厂仿照了美国福特公司研发了一款载重能力为2吨的卡车——嘎斯11-51,可以看做是嘎斯51的前身。随后美国的道奇的WF32型卡车引起了苏联工程师的兴趣,借鉴之后嘎斯51中型开车就此诞生。
从下线到1975年正式停产,嘎斯51总共生产了348万台,成为苏联汗青上产量最大的卡车,同时优异的性能也成为周边国家最受接待的苏联产品,先后出口到东欧各国家、朝鲜和中国也是主要进口国。
就像前面陈序老先生所说的,嘎斯51最大的特点就是个头不大,比“解放”CA10还要小,小巧的车身在野外战场上是个优势。车身高度低也便利隐蔽卸货,后部少一组驱动桥让整车显得更紧凑,但换来的代价自然是载重能力有限。
同样的,嘎斯51发动机也仿造美国,动力为一台排量3.4L的直列6缸发动机,最大输出马力为70匹,最大时速70公里每小时,有用载荷2.5吨,驾驶室乘员两人。
苏联早期的重工业设备都会优先从军用需求的角度来设计,嘎斯51同样如此。战场条件恶劣,后勤补给时有时无,所以车辆的质量可靠性尤为重要。嘎斯51在制造上就突出了布局简单,一方面可以节约宝贵的金属,另一方面也可以方便后续的维修。车内部分的操纵杆也十分简单,车内自动启动按钮,方便驾驶员自行启动车辆。而嘎斯配有当时比较先进的液压刹车,即便是轻微的超载也不会严重影响制动效果。
中国开始大量仿造
直到1957年,苏联才开始放开制造许可。随后中国等周边国家开始针对嘎斯51设计仿造同类车型。当时的一机部汽车局确定由南京汽车制配厂仿制嘎斯51型,不久武汉汽车制造厂也拿到了嘎斯51型的图纸,这是我国最早仿制嘎斯51型的厂家。随后就有了,“武汉嘎斯”和“南京嘎斯”这两款车型。
跃进1吨越野汽车
由于国内发展需要,天下各地都开始陆续出现仿制车型,包括福建的“福建”牌FJ130型、柳州的“飞跃牌”130型、济南的JN130A型、云南的“红河”牌20-70型、吉林四平的“工农”牌130型、山西大同的“大同”牌DT130型等都是借鉴嘎斯51而诞生的车型,是建设新中国的重要力量。嘎斯51包括其衍生和仿造车型目前还有不少现存于世,有些地方依然当做重要的生产工具。
作为抗美援朝的“参与者”, 嘎斯51与197653名烈士见证了那场保家卫国的战争。70年后,烈士回家,国产卡车也扛起经济发展的重任。
接待各位老爷在评论区和泰哥一起讨论。
我们下期再贱~
近期内容回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