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72|回复: 0

如何应对康复训练时儿童的哭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0-12 17:08:3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通常情况下
残疾儿童在刚开始
独自接受康复训练时
会有一些情绪问题
加上他们往往在语言表达
人际交往等方面能力欠缺
因此哭闹就成为他们
表达各种需求的重要手段

那么
面对康复训练时哭闹的孩子
应该怎么办?
康复训练是在浪费时间吗?
相关专家对此进行了剖析
正确认识康复训练
6岁前是残疾儿童康复的黄金期,因为孩子年龄小,正处于发展的最佳阶段,此时干预可以最大程度改善孩子的情况,但这不等于说6岁以后的康复训练就没有效果。不管孩子在哪个年龄阶段,康复训练都是有效和须要的。专业的康复老师会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性格、举动、表现等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康复方案,只要坚持正确的康复训练,孩子的举动或其他方面会有所改善的。
哭闹不等于浪费时间。早期康复训练,最重要的任务是在孩子和康复老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是之后一切复杂教学的基础。早期的哭闹也是建立起良好关系的过程。
良好的关系包括安全信任关系和良好的依从关系,信任关系会让孩子觉得所处环境是安全的、有趣的、可信赖的。在康复训练初期康复老师最好的做法是耐心陪伴孩子,给予孩子更多他喜欢的东西,并给予情感支持,而不是立刻给孩子安排学习任务,急于教授技能。依从关系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可以或许“听话”,在家庭中孩子哭闹就会得到满足,哭闹举动就变成了最简单有效的“手段”,这就让孩子无法依从指令。

在康复训练中,无论是想要东西还是不想做任务,如果孩子都会一哭了之,这非常不利于康复教学的进行。康复老师需要给孩子建立一项“只有做到了规定的任务,才能得到想要的东西”的举动规则。早期哭闹时,康复老师不会给予孩子奖励,只有在孩子停止哭闹时才会给予适当的奖励。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知道哭是没有用的。同时教会孩子使用简单的适应举动,代替哭闹。
家长应该如何做?
理解并接纳孩子的情绪问题。家长一定要充分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因为情绪急躁说出“不要你了”“不来接你了”这类的话,这会使孩子处于更加焦虑的状态。家长可以多用语言帮助孩子描述其情绪,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在肯定孩子情绪的基础上,更容易教会孩子自主表达情绪。
配合康复老师做好康复训练。一方面,家长要帮助孩子做好训练准备,比如充足的睡眠、适当的饮食和积极的心态等。与此同时,做好接送准备,减少孩子因身体不适产生的情绪问题。另一方面,鉴于孩子不能流畅地用语言表达诉求,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细致观察,及时把情况告知老师,以便康复老师根据孩子的情况调整康复训练计划。

另外,家长还需要注意的是,上课前要与孩子进行清楚简短的告别,告知其下课后就可以见到家长。课后,让孩子第一时间可以见到家长,更多地给予孩子鼓励和支持,表扬孩子坚持了一节课,而非强调孩子在课堂中的哭闹。
调整家庭教养方式。孩子出现这样的举动,可能与家庭中的教养方式有关。在孩子哭闹时,家长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恰当的措施。如果孩子因为想要得到实物而哭闹,不要在正哭闹时给孩子物品,可以选择孩子情绪稍微平静下来时再给。如果孩子因为想逃避必须要做的训练任务而哭闹,那就更不能轻易妥协,可以通过降低任务难度、适当辅助等方法帮助孩子完成。此外,在保证儿童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对哭闹举动的关注,按照原则行事,做到温柔的坚持。
不要频繁更换康复老师。在康复训练过程中,尽可能保证训练时间的密集性和连续性,保证干预方法的一致性、渐进性和可持续性。连续的康复训练可以使规则的建立不会半途而废,同时避免孩子产生“只要哭闹就可以不用去训练”这样的意识。因此训练过程中切勿频繁地更换训练方法和康复老师,同时要与康复老师及时交流,根据孩子的变化与康复老师共同商定调整训练计划,保证训练循序渐进、合理有序进行。

来源 | 中国残疾人网、深圳市残疾人综合服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