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了孩子后,我好像不会好好说话了。”
儿子今年四岁,晓雯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慨。
当她辛辛苦苦打扫好,洗个澡的功夫,孩子就把零食撒了一地,等着她收拾,她忍不住骂孩子不懂事;早上匆匆忙忙正要出门,儿子却突然说要拉粑粑,晓雯急得一边拉着他去卫生间,一边怪他为什么不早点说。
“我知道要有耐心,但火气一上来,就是忍不住。”
听到晓雯的经历,妈妈们应该深有感触。
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孩子对待世界的方式。妈妈经常发火,容易让孩子变得自卑、胆怯,大概性格急躁易怒。
所以,我们努力不让孩子学到自己发怒、失控、不讲理的样子。但为什么,我们越是想心平气和,越是忍不住大吼大叫去伤害孩子?
情绪的背后是“没有被满足”
李玫瑾教授说:“情绪的背后,都有一个需求。”我们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背后其实是想要孩子可以体谅一下自己。
试想一下,当你和老公吵了一架,心里憋着股劲儿,还要辅导孩子写作业。他期中考试莫名其妙倒退了几十名,正是需要帮助的时候。但一道特别简单的题,你教了一遍又一遍,他还是不会,甚至开始找借口说题出得不好,大概是答案错了。
这时候,很少有妈妈能忍住不去拍桌子发脾气。孩子会吓得身子抖一下,但还是做不对题。
你的怒火又一次被点燃,大吼:“你是不是存心跟我过不去,要我教多少遍?”
孩子听到这句话,急得哭出来,此时你感觉既愧疚又委屈。
愧疚的是冲孩子发脾气,委屈的是:“我都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为什么就是不懂?为什么还是做不好?”
父母不是圣人,不可能一直冷静克制,而孩子每天又总有一百种方式让人崩溃。
我们的情绪就像河流,如果一直积压,会在某一刻像洪水般突然爆发,伤了孩子,也伤了自己。姜文的电影《让子弹飞》里,有一句台词,非常有哲理:“别急,让子弹飞一会儿。”
当我们怒火中烧时,不妨“让情绪也飞一会儿”。
朋友给我讲过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件事,让我对情绪有了深刻了解:一次,她给儿子买了新绘本,正在沙发上柔声细语地讲故事,客户怒气冲冲地打来电话,她去房间耐心地哄了他半个小时才摆平。
回到客厅,看见儿子竟然把绘本撕成了一条一条,铺得满地板都是小纸条,马上气得眼冒金星,还没等儿子说话,一个箭步冲过去就要动手。
此时,她突然想起“情绪暂停法”,把抬起的手收住,说:“你把绘本撕成这样,妈妈很生气,现在需要冷静一下,但妈妈是爱你的。”平复心情后才问儿子,为什么要把新买的绘本撕成这样。
孩子委屈地说:“妈妈好辛苦,我在给妈妈做面条。”原来是误会,虽然心里非常复杂,但还是马上对孩子道了歉,并耐心告诉他绘本是用来看的,不可以撕。
如果当时不由分说地打了孩子,可能慢慢地,孩子对妈妈关闭了心房。
认识情绪→“解决”情绪
每次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往往是我们处理孩子的问题不顺利的情况下产生的副产品,
但是很多父母却被情绪控制,把这种负面情绪变成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碰到孩子不听话的情况,就发火、责骂甚至惩罚,以为这样就可以给孩子震慑从而让孩子听话,其实这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甚至还会破坏亲子关系,造成孩子更加抵触、抗拒、不配合的恶性循环。
所以说要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先要解决我们家长情绪的问题。
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天生就爱发脾气,知道了大脑运作的原理后,觉得这就是我们的本能反应,根本无法改变。
其实我们自己的情绪是可以调试的,既然知道了大脑的运用习惯,我们就可以使用这种习惯,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舒缓怒火-生理脑
当我们再次碰到让自己生气、焦虑的问题,第一反应是想责骂,甚至是动手的时候,可以试试以下方法缓解怒火:
//数数
情绪要爆发的高峰期,可以生理默数10个数字,当我们10、9、8、7……开始数着的时候,我们往往就是在有意识地提醒自己要理性,制止冲突爆发。
//深呼吸
当我们稍微克制住了自己想发脾气的行为后,我们可以做几次甚至是十几次深呼吸,用来缓解自己紧张的神经,有助于自己冷静、放松下来。
//喝杯水
当自己想要争吵、责骂,大概因为难过想要哭泣的时候,可以给自己倒一杯温水,帮助自己先从生理上平和下来,也给自己生理脑片刻缓和的时间。
了解生理脑之后,我们不仅可以使用它学会控制自己情绪的爆发点,也可以掌握应对孩子情绪的方法。
比如当孩子输掉比赛大哭的时候,我们不消再说“输赢不重要,这就是一个游戏而已”,我们应该明白,这时候孩子的思维脑还没有启动,讲道理不起作用,而身体上的接触,比如你给孩子一个拥抱,其实对孩子的安慰作用更大。
觉察自我-情感脑
当我们经过生理脑,慢慢进入情感脑的这个期间,我们要让自己学会用没有伤害的方式,表达情绪。
//隔离
当我们自己和孩子,大概是和爱人有冲突,对方都很激动的时候,为了制止情绪爆发、冲突升级,可以选择给双方一个独处的机会,时间需要长一点,比如半个小时左右。
这个期间自己可以在安静的环境下,整理一下思绪,让自己不会一直处于混乱中。
//记录感受
我们之前提到,脾气不是无法改变,是可以控制的,那么管理和调整情绪的开始就是觉察,而记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自我觉察的方式,它也是一个可以让情绪“看得见”的方式。
当你拿起笔的时候,开始可能会写得很乱,记录的就是“我真的非常生气,孩子又不认真写作业,拖拖拉拉……”慢慢我们就会写到“上周老师都叫我去学校了两次,我都觉得烦……”,其实很多当下发的脾气,都是过去事情的积累,需要我们找到联系。
从当下的情绪回忆到过去的事情,这就证明我们已经从生理脑过渡到情感脑,因为生理脑只有当下的反应,而情感脑不仅有当下,还有过去。
//表达以“我”开头,而不是“你”
对内记录梳理后,当我们想对外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我们很习惯用“你”开头,这样特别容易又陷入指责和评判中,即使是赞美,以“你”开头,也不容易让孩子真的理解你的感受。
你太不听话了 VS 我感觉非常生气
你真棒 VS 我真的为你感到自满
我们很多人习惯用前者的方式表达,有时候当我们用自己权威的视角去判断孩子的同时也忽视了自己的感受。
可以多试试以“我”开头表达情绪,甚至如果你的孩子天天把自己锁在自己房间,不愿和你交流,你可以试试和他玩这个游戏”只说我,不说你“,每次可以是15分钟,当我们和孩子什么事情都用“我”开头,过程中不评判对方,慢慢地,你和孩子间就彼此学会了表达自己的心声,也能够学会倾听对方的感受。
清晰表达-思维脑
思维脑当我们度过生理脑、情感脑进入思维脑,我们开始思考真正的解决方案。
孩子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比如我们提到的写作业不认真、玩手机超时、赖床迟到等等,都有不同的解决方式,而且每个孩子适合的方法还不一定相同,但不变的是,我们需要传递清晰的信息给思维脑。
//就事论事
当我们回到理智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和孩子就事论事,而不是一顿唠叨和抱怨“你怎么又玩手机,上次就和你说过,你今天晚睡起不来,明天会影响上课效果“……
我们应该用简单、明确的语言告诉孩子你看到的问题,不夹杂情绪和埋怨,坚定而平和地说:“我看到你玩手机已经40分钟了,你打算什么时候结束?”
//用“要做”替代“不要做”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听话,是我们给的信息太多,又是发脾气、宣泄情绪,还有不要做这个、不要做那个……
弄得孩子都不知道哪句话是气话,哪句话是要求,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改变自己的行为,请清晰、明确地转达你期待他做什么,而不是一直说不做什么:
过马路的时候,你不要乱跑 VS 过马路的时候,我需要你紧紧拉着妈妈的手
你怎么还玩手机,早点睡觉 VS 我们约定的是10点之前睡觉
用后者的方式说话,孩子才能清晰地知道行为的导向,而不是只记得妈妈一直发脾气。
真正的情绪管理,绝对不是一个“忍”字,如果我们想从根本上控制情绪,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下功夫,不让自己忍耐和积压不满,小情绪会表达,大脾气才不爆发,这一点,在处理孩子的问题和伴侣之间的矛盾都是一样的。
面对孩子,有时候我们的情绪像坐过山车一样,起伏不定,但是通过不断地修炼,相信我们最终会平稳地解决问题,毕竟没有人想要沉醉在坏心情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