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958|回复: 20

眯眯眼是对中国人的歧视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29 16:43:00|来自:中国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物道君语:
美与丑,如何界定?


但对于大众而言,有类似的美的共性;而对于丑,却各有各的判断分析。
陈漫,中国的一位年轻的女时尚摄影家。她最近的一组摄影作品引起极大争议:在11月12日“迪奥与艺术”中,名为《LADY DIOR我之所见》的服装摄影作品,为何其照片中的模特,长相或是化妆所呈现的大都是眯眯眼、圆饼脸、甚至出现清朝女性的头发样式……

很多人说这是故意丑化中国人,是对国人的歧视;也有解释,这是她和迪奥(DIOR)合作项目,推送的受众是西方人群,西方人对于中国人的刻有印象就是这样。而几天后陈漫也做出了道歉,称要正视创作的严肃性和整体考量。
固然争议已渐平息,但引起的思考却不止于此,到底是怎样的原因使得如此轩然大波?不如静下心,来看看审美与歧视的来龙去脉。



黄祸论,一副变色镜



人们常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就没有无缘无故的恨,这种所谓的歧视也有原因。
客观说,一个人不会因为长成眯眯眼,脸很大就被歧视,但将这样的标签固化在东方人的身上,并引申到歧视的程度,根源还是来自历史背景之中。
十九世纪末的西方人,看到东方闭关锁国的古国——中国和日本。被自己的船坚炮利打开国门。不知是害怕被报复,还是恐惧还沉浸在小农经济前工业时代的野蛮,一种“东方人将团结起来,打败西方,征服世界”的思潮出现了。
这就是“黄祸论”。

启蒙活动后,西方迅速进入现代文明的发展。东方人却不以为然,自以为天朝上邦。从马戛尔尼(George Macartney)拜见乾隆皇帝这件事,就让西方人看到了中国的专制、封闭和野蛮。
西方人发现,中国和日本非常抗拒西方文明,他们本土文化扎根极深,与统治者的关系紧密,外来的文化无法产生观念改变,甚至发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洋人不免一头雾水,学我最后还用来对付我?那可不行,欧美的排华风潮此消彼长。
于是英国作家马修·希尔创作了系列短篇小说《黄祸》。“黄祸”这个词也被正式提出。他鼓吹中国人憎恨欧洲,未来双方必有你死我活的战争。

有人提出,中国不是屈曲落后、自大傲慢吗,而且也被打得满地找牙,怎么可能祸害西方?
但两个自东方而来的上帝之鞭,触动了人们敏感的神经。蒙古人成吉思汗和匈奴王阿提拉把欧洲折腾得鸡犬不宁,整个基督教世界还心有余悸,这两个人名字一出,也就说服了众人。
不外没文化真可怕。蒙古人不是来自东方文化核心的儒家文化圈;阿提拉也不是《史记》中的匈奴人,而是东欧匈人帝国的领袖,是马扎尔人,今天匈牙利人的先人。
小说家的戏言影响有限,德皇威廉二世的推崇,让黄祸论充斥整个欧洲。他让宫廷画家画了一幅黄祸图,并被媒体大肆宣扬传播。
▲ 德国 欧洲各民族团结起来,保卫自己家园
画中右侧远处的金光佛祖和所乘骑的巨龙代表着日本和中国;近处的大天使米迦勒,手持宝剑,带领象征欧洲各国的女战神,在基督的光辉下保家卫国。一面乌云密布电闪雷鸣,一面光耀四射圣洁高贵,给人的意向也不言而喻。
威廉二世并不恨中国人,而是德国的利益在远东必要扩张,在瓜分势力的问题上与日本人产生了分歧,这样一来中国和日本成为了敌对方,又都是黄种人,如此一来,鼓吹黄祸论也就顺理成章。
后来慈禧直接与十一国宣战的架势,反倒是验证了西方人的“黄祸论”,这外强中干的矫揉造作,倒是让本经不起推敲的黄祸论坐实。
当时有一些漫画和艺术创作,使用了眯眯眼、平面庞来当作描绘黄祸中的中国人,而歧视的恶名也就从黄祸论转嫁到这种固化的审美之中。固然如今反种族歧视的呼声已全球兴起,但历史流弊也自然不自然地连续了下来。



细目,古老的中国审美



现在,让我们抛去这层非善意的历史因素,仅仅从这个特征上看,为什么这种眯眯眼成为中国人的标签了呢?
这个问题不如让我们从中国古代艺术中寻找端倪。
对中国画而言,描绘的往往是理想中的模样。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但谁都知道这是十足的夸张,是意向的渴切,美的通感的,四鬓刀裁般的干练和莺莺燕燕的娇柔,总是古画中形容尤物的标签。
即便中国画有演绎的传统,但也就是因此,往往使得绘出的人物是画家注入自己的审美后的表现。
都知道唐伯虎画尤物画得好,但现在看他的真迹,反而这些杨柳细腰的女人,一点也不美,甚至有点病怏怏的感觉。带入文学作品中,病惹人怜的娇小姐,以林黛玉为代表。
▲ 明 唐寅 孟蜀宫妓图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固然这幅唐寅的《孟蜀宫妓图》取材于五代后蜀末代皇帝,孟昶的“时宫妓皆道服,顶金莲花冠”,但人物审美皆是明朝,女人们脸上涂着“三白”妆容,即在额头、下巴、鼻梁施粉,端庄舒雅;又长又弯的细眉,搭配上挑的细眼,耐看,却说不上漂亮。几人似乎正在交耳而谈,似乎在比较头饰孰优孰劣。
这就是尤物?没错,毕竟唐寅画的尤物,绝对不是对现代而言。
如果说凭空的创作太为浪漫不可信,元明宗的皇后乃马真八不沙的肖像是就是典范的细目圆脸,这位皇后有点坎坷,明明是个性格温和待人谦和的人,丈夫却被其弟篡位毒死,自己也在24岁就被赐毒酒。
▲元明宗皇后 乃马真八不沙
元朝皇后所戴的冠冕是极为有代表性的,是蒙古特有的姑姑冠,冠上装饰宝石珍珠,最上则饰有孔雀翎或雉鸡尾等。还要把刘海全部剪掉,方便更好地戴上冠冕。
元仁宗皇后也是如此,精通艺术,酷爱汉学。
▲ 元仁宗庄懿皇后 弘吉剌·阿纳失失里
这两位可是都黄金家族严格选出来的皇后,绝不会选一个“歪瓜裂枣”,而这就是他们的选美标准。
如果说这是外族人的审美标准,不妨看看汉人的标准。
▲ 唐 吴道子(传)送子天王图 局部 藏于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
这幅传为吴道子所画的送子天王图,中心是释迦牟尼和他的父亲净饭王和母亲摩诃波阇波提夫人,固然所绘内容是佛教故事,但人物形象的长相和服饰,均已汉化。固然有说此画是宋人摹本,但不论唐宋,皆为中原王朝。
画中的国王和夫人也是典范的长眼细目,轻盈的一条稍有起伏的波浪线,眼睛所表达的神韵就到了,瞳仁仅一墨点,以至点睛,不需过多修饰,足已表现沉静和蔼的模样形状。
再来看看男性审美。《听琴图》中徽宗笔下的自己什么样子?
也是长眉细目,八字山羊胡,这是古代美男子的标配。
徽宗可是看脸的人,宰相王黻、太尉高俅都是美男,士大夫们也是要讲究穿衣打扮的,赵佶在画中自然不会把自己画得难看,加之皇帝大都深患极度自恋,肯定怎么美怎么画。
▲宋 赵佶 听琴图 局部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这细长眼倒是有种睿智犀利的意思,目视前方仿佛弦乐中寻得一处蹊跷,不外他的睿智才华,也就是在书画抚琴上最能表现了……
看来,这种长眉细目自唐宋之前就是一种标准的“美”,不论写意勾勒还是工笔细描,是技法高逸抑或朴拙,这种审美却是自古的——尤物未必不能是眯眯细眼。
▲ 宋 赵佶 听琴图 局部 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胖,原始的美感



另一个常被当作歧视丑化的中国人的是大脸。
中国人是蒙古人种亚种,相比印欧人,面部相对扁平、短鼻、颧骨突出、细眼黑瞳、黑发黄肤、五官紧凑,这样就显得脸大且圆。
因而在二十世纪初期,“蒙古人种”(Mongoloid)还曾用指代唐氏综合症患者,可以说是十足的歧视。

如今,西方时装T台还总能看到如此面相的亚裔模特,搭配上眯眯眼,这又源于何?
上古时起,胖一直是美的特征。可溯源到原始社会的人们生存问题,关系到生殖崇拜和为了生存而贮存脂肪的倾向。
在辽宁东山嘴出土了红山文化的残缺陶塑。虽有残缺,但可看出体态的丰腴,腹、臀异常明显,突出女性的特质。因为这样的女性大都更容易生养,也有足够的健硕的身体去哺育孩子,连续族群的发展。
▲ 红山文化 泥塑女神像 辽宁东山嘴出土
女生总是抱怨胖人先胖脸,这一点似乎从古代就是如此。唐朝宫廷内的仕女们一个个都是细目圆脸,好一个“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这圆润的双下巴,到今天依然可以被称为“福相”。
▲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局部 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诸位男士,以后看到女性朋友脸上的胶原蛋白增多了,不妨夸一句有“福相”试试。
▲敦煌绢画 引路菩萨像局部 被引路的妇人如同簪花仕女图中的形象
在敦煌发掘的绢画中,更是原汁原味的呈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情趣,这滚圆的脸颊和樱桃小口的鲜明对比,有点像在春节北方的发面馒头上点红点喜庆的既视感。五官相对紧凑,更是让这个脸盘,大的如此明显。
▲唐 宫乐图 局部 藏于台北故宫
《唐人宫乐图》中的女乐伎也是如此,不光双下巴,脖子也是以“颈圈”的方式表现,实际上这种方式后来常用在佛像、菩萨像的表达,是雍容华贵的象征。
这位吹笙的仕女,只能从长眉细目中感觉到在用力地在吹奏,双颊却不见变化,按理说本应该随用气而起伏的脸颊,毫无波澜,圆圆润润。笙倒是吹出了一种举重若轻的慵懒感。
不光是女性丰满为美,很多画本中的人物都是以大腹便便出现的,从将军到弥勒,都是如此。如此“福相”也就成了“佛相”。
因以胖为美,造成面庞显得大而圆,加之人种的天然,使得大脸盘,五官紧凑也成为古代审美标准之一。
▲ 宋 梁楷 泼墨仙人图 藏于台北故宫




失去的东方美学



如此看来,细长的眯眯眼,和五官相对会合而呈现的扁平大脸,似乎就是中国传统的审美观。
若不同意,不如先来看个故事。
唐僧,历史上著名美男子,在《三藏法师传》中记载他“法师仪容伟丽,体骨当之”,不仅相貌不凡还仪表堂堂。徒弟描述他“形长七尺板,身赤白色,眉目疏朗,端严若望,美丽如画,音词清远,言谈雅量”。
用“小鲜肉”形容一点不为过,眉清目秀。

可玄奘是个“颜控”,自恃形象甚好,就秉承了东方人的审美标准,在西行取经所遇见各国各人种,就毫不掩饰他的鄙夷之情,说人家长的丑。
比如他说尸弃尼国的人“形貌鄙陋”。
实际上他说的是中亚塔吉克的白人。如今看是深目高鼻、大眼睛、瓜子脸,面庞立体的帅哥美女。但他却说这些人长的真丑,这并非一处的记载,而是在他到达印度之前都是这样的描述。
什么“风俗刚烈,容貌鄙陋”,“人貌粗鄙,既瘿(yǐng)且尰(zhǒng)”……反正就是我最好看。
▲ 日本镰仓 玄奘三藏像 藏于东京国立博物馆
上图是十四世纪的玄奘画像,脖子上还戴着骷髅串成的项链。固然研究玄奘西行的学者侯杨方,否定其绝不是旅程中唐僧装束。但这样的审美取向就是自古而来,影响整个东亚文化圈,当然也包括日本。
古人说“眉分八彩,目若朗星”。眼睛像星星,这个比喻说眼睛明亮,不是说眼睛大,正好印证当时的审美就是细长眼:不在于大,而在于炯炯有神,有个精气神。
至少在古代留存的艺术作品中是这样的。
其实我们当前所接受的审美是来自西方的,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艺术美学。
时常听到小孩子好看,夸奖像外国人,就是说长得立体,大眼小脸。现在人们对于美的认知也完全是这样的一套体系,从女性化妆到模特演员挑选,习以为常。
▲古希腊 莱奥卡雷斯 贝尔维德尔的太阳神阿波罗 复制品 藏于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相比印欧人种,黄种人面相相对扁平。重要的是在二战后,全世界开始随着西方文明的发展步入工业时代,也将审美方式带到全球,直到我们根本不再记得中式审美是什么样的。
审美在不同时代不绝变化。就像翻开十年前的时尚杂志,曾流行的服饰,不知怎的又回流一番。对历史而言,审美的熟悉也发生着变迁,曾经在东方作为主流的中式审美,如今也只能在历史中一观其辉煌和淳美。
如此一来,不如让我们容纳多元审美,不仅可以保留历史中的美好,也给予更多元的选择。美多式多样,它可以高山流水,也能够下里巴人,等每个人去感悟理解。哪怕再小的情绪波澜,若由美而兴,这就足够。
独立认知的审美,必要积淀,人生经验。终究审美不分高低,思想碰撞的火花,美感交融的升华,或结伴而行,或风流云散,丰盈的世界才秀气隽永。
所以不妨让我们多一份包容,淡定地端倪世界,纵享人间繁华。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9 18:52:3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然后呢,你把你的中心说具体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9 19:15:1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常的妆容就不是,我觉得眼睛细小特别有魔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9 18:52:24|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苟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9 19:12:1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佳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30 19:19:4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实在不敢苟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29 23:26:2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小时候就知道,“眯眯眼,歪歪嘴”是骂人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30 22:13:25|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不说了,直接投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 10:07:43|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陈漫平时生活中也是画着她作品里的妆,那我觉得她是真的自己认可她的作品是由心而发。如果不是必定是别有用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2-1 07:36:52|来自:中国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古代的审美,现代的审美是这样子的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