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杜新枝这一生可能也没想到,自己普普通通的一个人,竟然有机会多次登上热搜,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
这人身上的争议声音太大了。姑且不论她是否到场了偷换。杜新枝的言行已经把她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因为谎言成性的人以及说话毫无底线的人,根本无法得到人们的信任和支持。
1、杜新枝关于孩子被抱错的言论
两家亲如一家该多好,这是杜新枝的想法。孩子被抱错,两个毫无交集的家庭由此建立了联系,原本应是相互之间多了一家亲戚,但错换事件中疑点重重,使得许敏和杜新枝之间始终有一道难以跨越的鸿沟。
杜新枝说,我们这里有很多抱错孩子的,没有一家像我们这样自己人和自己人过不去,自己人跟自己人出难题,相互撕裂。
在她看来,抱错孩子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并无可惊讶之处。哪有抱错孩子的两家人相互翻脸的呢,应该亲如一家。
关于有人指责杜新枝涉嫌偷换孩子的说法,杜新枝果断予以了否认。她说关于孩子抱错标题,怎么可能有人想到是偷换呢?天下有哪个母亲愿意去换自己的孩子,如果是有人偷换,那许妈先出的院,她先抱走的孩子。
杜新枝还曾说,自己怎么可能有能力偷换呢?刚做完手术,是护士把孩子抱到自己手上的。
关于孩子是如何错抱的,杜新枝并不在意。获得医院赔偿的100多万后,直接宣布寻找真相的案件已经结束。杜新枝对错抱事件的真相完全不在意。
2、听到杜新枝的话,姚策的心中五味杂陈
姚策曾有一个想法,希望两家人能够真的合成一家,相互之间相亲相爱。当疑点浮现后,姚策知道,这个想法,注定会成为不可能,两家只会越走越远,像两条平行线一样,不再可能有亲密的交集。
杜新枝和姚策认亲后,基于两家逐渐尴尬且敌对的状态,许敏和姚策很少见面了。姚策和杜新枝在一起生活了统共大约有三个多月,在这三个多月里,杜新枝多次令他伤心不已,但他又毫无办法。
曾经记者专门给两母子做了一个专题采访,姚策和杜新枝坐在病房里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沟通,在媒体组织前,两人竟还没有真正深入聊过天。
姚策问杜新枝,我的病没必要家里人都在这里,那你将来有什么打算?杜新枝一脸茫然地不敢望着姚策说道,既然你这么说,不能因为你一个人的病情耽误了大家全部人的事情,我打算照顾楷楷,不能让别人一直照顾。
这句话中有两个说法特别伤人心。其一,当病人说没必要很多人照顾时,作为母亲,竟然给出了肯定回答,言外之意,病情耽误了自己的事情。其二,杜新枝宁愿照顾孙子,也不想照顾姚策。
姚策是个聪明的孩子,他已经心中有了膈应。当杜新枝说出“大不了我们去往另一个世界”时,姚策一脸无奈和不高兴地回应:“早知道你这么说就不让你读了。”
杜新枝从和姚策相认到姚策去世,时间不过一年左右,但真正相处的时间仅有三个多月。她对姚策没有感情,也可以理解,但说出如此让人难过的话,杜新枝这个妈妈还真是让人“大开眼界”。
3、造假证,说假话信手拈来
杜新枝让人“开眼界”的事情太多了。众所周知,郭威的出生证明是假的,杜新枝当初若无其事地说出给郭威办了假的出生证明,法律在她眼中难道就如此不值得尊重?她说出的各种假话简直是如鱼得水。
关于姚策的出生日期,14号、15号或者16号随她发挥;关于许敏是否有钱,当和许敏的矛盾没出现时,一脸委屈说自己家没钱,许妈该卖的东西都卖了,也实在拿不出钱了,还请大家帮助;当和许敏闹翻脸后,言辞凿凿地说,乙肝能使两个工薪阶层花光积蓄吗?
关于准生证标题,开始说自己意外怀孕,没有准生证;后来发现没有准生证生不了孩子,又说自己提前办了准生证;关于是否认识郭希志的标题,说过不认识的是她,说过不熟的也是她,替郭希志辩解的也是她。
她说的话,都是自相矛盾。姑且不论和事实是否相符合,自我前后都无法印证。说假话,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交际能力和习惯,几十年混迹社会,这种做法可能曾经令她屡试不爽。她没有想到的是,如今有互联网,网络都是有影象的,自己说过的话都能成为证据。
4、杜新枝的自信来自于哪里
在9月18日的庭审事后,杜新枝自信了起来。频繁在网上出现,且已经进行了多场直播。她的自信突如其来,她流利的口才一如既往。面对网上铺天盖地地谴责和声讨,杜新枝却“逆流而上”,自信满满,她自信的来源到底在哪?
这就不得不谈“分会场”的事情。当时许敏诉杜新枝的庭审中,有分会场的存在,只有杜新枝的支持者知道,有关方面的内部人员刻意攻击许敏,直言此事是“思想品德”事件。
杜新枝背后的大树确实枝繁叶茂,“大树底下好乘凉”,杜新枝固然不怕太阳,有大片茂密的树叶给她遮阳呢。
5、我们应该有的价值观
生而为人,我们最基本的一些价值观念,绝不可抛弃。善良、真诚和友好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和持有的素质。
一个人可以选择不上进,那是你的个人选择;你可以选择不完婚,那是你的生活,你也可以不要孩子,那仍是你个人的生活。
然而,你不可以不善良,因为邪恶之下,别人也会深受其害;你不可以不真诚,因为虚伪之下,人与人之间势必没有了诚信;你不可以不友好,因为自我之下,每个人都会孤立无援。
臧克家曾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希望我们都做“即使去世了,还活着的那个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