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处在风口上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已经成了各路企业争相进入的领域,由此,“跨界造车”便成了新能源汽车业的一大特色。
入场造车的从科技公司到互联网公司到家电企业到地产商到白酒企业等等,各个行业的头部企业纷纷加入造车大军,他们或合资造车、或资源技术支持、或携手研发,但他们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想错过新能源汽车的风口,试图在市场上分一杯羹。
“跨界造车”愈演愈烈
市场潜力巨大是众多企业争相涌入的原因,而可观的利润则是企业必须抓住机遇的驱动力。热衷于造车的“大佬”们,他们以跨界造车敲开移动互联网经济的大门,探寻“传统工业经济+数字经济”融合带来的巨大想象空间。
“我愿意押上我人生全部的声誉,再次披挂上阵,为小米汽车而战!”3月底,小米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雷军宣布,小米正式进军智能电动汽车领域,未来10年将投入100亿美元。雷军认为,智能电动汽车是未来10年最宽广的发展赛道,是智能生态不可或缺的关键构成部分。“我们将以巨大的投入、无比的敬畏和持久的耐心来面对这全新的征程。”
就在小米宣布造车前的1月11日,百度宣布以整车制造商的身份进军汽车行业。3月2日,百度与吉利汽车联合组建的集度汽车有限公司注册成立。
4月17日,一直声称 “不造车”的华为与北汽新能源联手推出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智能电动汽车,成为搭载华为HI智能汽车方案的首款车型。
5月11日,360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周鸿祎高调宣布战略投资哪吒汽车,正式进军汽车行业。
7月27日,作为国内传统彩电品牌的创维正式发布了旗下第一台纯电动SUV——EV6,并定下了“2025年创维汽车年销售实现25万台,2030年创维汽车年销售实现50万台”的目标。
10月18日,富士康发布了纯电动汽车品牌Foxtron,并首发了三款基于鸿海(MIH EV)开放平台研发的纯电动车型,正式下场造车。鸿海富士康创办人郭台铭表示:“电动车是全球潮流趋势,也是全世界体积最大、价格最昂贵、装上四个轮子的智能电子产品,鸿海富士康可以在电动车上扮演关键的脚色。”
此外,阿里巴巴、腾讯等众多企业也在加快布局,不仅直接斥巨资投入新能源整车企业,还从技术方面发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融合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已经有二十多家各领域的龙头企业宣布进军造车业。一时间,你方唱罢我登场,新能源汽车市场一片繁荣、热闹的景象。
跨界融合是大势所趋
当然,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也得益于国家政策的扶持,在政策的推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迎来了庞大的发展机遇。据IDC预测,2035年全球智能驾驶汽车产业规模将突破1.2万亿美元,中国智能驾驶汽车规模也将超过2000亿美元。
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业内专家认为,从中央到地方,新能源汽车领域已基本形成从宏观指引到细化落实的系统化政策体系,扶持政策的重点也进一步向关键核心技术、扶持优质企业和完善应用环境倾斜。
同时,也有专家认为,跨领域融合创新是未来汽车产业技术和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由于汽车业产业关联性强,人工智能、5G等新兴科技进入汽车产业后,将得到更大的应用空间和更深的服务渗透度。比如,华为、OPPO等手机大厂大多以智能座舱为切入点;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大多以适配车内信息服务为主。“更多新生气力加入将加剧竞争,也必将总体上提升汽车产业的创新活力和创新服从,这对培育壮大新能源汽车市场是有益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侯福深认为。
业内也有分析认为,对于跨界造车的企业而言,其既有业务增长受限,而智能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确定性清晰、技术基础发展成熟,是相关企业摆脱存量市场、寻找新增长的突破点所在。而目前新能源汽车行业增长快速但竞争格局尚未成型,行业处于结构性变革节点,产品形态、产业格局均待改变,跨界争夺该蓝海市场成现阶段市场热点。
挑战不容小视
虽然专家认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即使是在制造业全球化、供应链互联化的期间,跨界造车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小视。
汽车行业是讲求规模效益的,除了采购、制造本钱之外,工艺的稳定、制造的可靠同样需要有规模支撑。基于此,无论之前的技术积累、产业链覆盖,初创车企的生产本钱、产品可靠性很难在短期内与传统车企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些跨界造车的企业在造车上的技术及经验都不足,造车品质是否值得信任也是业内的担忧所在。
汽车产业一向被视为资金密集、技术密集型行业,现在由于电动化、智能化技术革命的兴起,其技术含量和资金密集型有增无减。而跨界造车是一个风险高、周期长、容错率低行业。曾有人表示:“花几十亿元资金搞家电、做IT,也许还算可以,但要说造车就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了。”
当然也有一些宣布跨界造车的企业,并不是认真的想要造车。如今造车已是“香饽饽”,在资本市场中,企业一旦曝出造车计划,就带来股价上扬,这也让资本对于造车更加推崇。所以各路企业热衷于跨界造车也就不足为奇了。
跨界造车绝非易事,无论是在研发、制造上需要投入的巨额资金,照旧高效生产与优质品控的把握,都成为了横亘在跨界者们面前的门槛。业内分析认为,无论是小米造车、华为造车,照旧创维造车、百度造车,都是要使用品牌势能、技术积淀、用户基盘,实现优势互补。不仅要盘活渠道资源、放大线下体验的优势,更要实现销售与服务的落地,这样才能实现联动营销、生态共赢。
火热的新能源汽车赛道还将有新的入局者,但在激烈的竞争中,到底谁能胜出,一切都照旧未知数。
编辑:翟亚男 主编:王大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