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伤害动物叫虐待,伤害成年人叫殴打,而伤害孩子却叫作管教呢?”
近日,杭州25岁拍照师鹿道森留下5000字遗书,跳海自杀,全网都为之意难平。遗书的开头,他用父亲的“那一脚”,揭开了他不被爱的短暂的一生。
有些网友不解,为什么要用这么暴虐的方法离开?
弗洛伊德曾说:“假如我们生活在充满暴力的家庭中,孩子感受不到爱,内心就会压抑着愤怒。这种愤怒不会凭空消散,往往会有两种指向——向外攻击大概是向内攻击。
假如向外攻击,那他们也会变得充满暴力,在他们长大之后重组的新家庭中,他可能依然会沿用用拳头说话的行为方式;而假如向内攻击,他们就会有强烈的自我愤恨、自我毁灭的倾向,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值得、自己没有价值,甚至会产生灰心厌世的倾向。”
很显然,一生不被爱的鹿道森,选择了向内攻击。
01 有些痛,扎到自己身上才会感觉到
作为留守儿童,我太能体会在暴力下产生的那种愤怒,以及向内攻击的力量了。因为我自己的亲弟弟就是被这样的力量腐蚀着的。
我永远也忘不了,那天傍晚,在爷爷家门前,他用那又黑又厚的指甲,狠狠地掐住弟弟的耳垂。原因是,弟弟放学后没有按时回家。
我看着弟弟的耳垂由白变红再到通红,感觉耳垂都要被插断了!看得我心痛,眼泪都流下来了。
我相信爷爷也看到了,但他丝毫没有停下的意思,反而是加重了力道,似乎要把他一生所有的愤慨,以及对子女,对儿孙的不满,都通过拇指和食指之间的力道发泄出来。
弟弟没有哭,但是泪水充满了他的眼框。他嘴唇紧闭,两眼空洞而仇恨地盯着前方。我知道,他是痛的,他是恨的,但却不能反抗,只因其时那边是唯一的归处。
后来有了QQ,弟弟时不时也会在空间了发泄一些情绪。有一次他用文字质问道:为什么要把我带到这个世界来?
远在异地打工的母亲看到了,顿时泪流满面。时至今日,快30岁的弟弟时不时地“犯混”,母亲都失落地说: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没把你俩带在身边。
而家属里的长辈却说,母亲太过心软,30岁的男娃了还不懂事,这不应该的,要好好教训。
一开始,我也站在家属长辈那边。可是后来,我通过生理学书籍进行自我疗愈的时候,我渐渐地开始了解自己,也开始理解弟弟。
弟弟并不是不想成熟,而是他内心的伤没有完全好,甚至没有人告诉他,要怎样才能让自己好起来。
他用一颗没有享受过爱的心,来承受着社会的各种压力。他这颗有裂缝的心没有缝补好,他又如何有能力去爱他人呢?他没有体味过同情心,他又如何去同情他人?
所以,时至今日,我认为那些说黄金棍下出状元、出好人、出孝子的,用暴力来办理教诲问题的,都是一些家长怠于教诲,任由自己暴走的借口罢了。
02 暴力的伤害远比你想象的严重
暴力,并不能办理孩子的教诲问题,反而会催生出许多问题。它对孩子的心灵,以及成人后的为人处事等的伤害,远比我们想象中的严重许多。
在《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中,作者着重给我们罗列了几点:
1)体罚会对儿童的大脑功能发育产生不良的影响
书中作者提出,没有暴力只有庇护的环境才最利于发育。
幼儿时期是大脑发育的敏感和关键时期,假如在这个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和脆弱性的阶段,儿童遭到了父母的体罚,那么所引发的恐惧就会对他们的大脑功能产生不良的影响。
有研究职员发现,在大脑发育早期遭受过忽略和压力的动物在成年后更容易恐惧、焦虑和紧张。
他们认为人类也是如此。
2)打屁股会降低孩子的智商
挨打会让孩子感到愤怒或是害怕,他会提心吊胆,学习也就戛然而止。
经常生活在对暴力恐惧中的孩子,会处于半惊慌的状态,在学习上自然也难以提高。
也因为生活在暴力的环境中,他们体会不到关爱,这样的孩子他们会为了自我保护而与有类似经历的人走到一起,甚至可能会为了寻找家庭的温温暖弥补情感上的空虚而加入帮派团伙。
3)打孩子就是唆使他们使用暴力。
假如孩子因为挨打才听话,你所给他的教训就是“用拳头说话”。
父母是孩子的模范,一个打孩子的家长如何能教诲子女不去打他的兄弟姐妹,另有搭档呢?
当孩子从家长那边学习了用暴力去办理问题,那么他成年后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也会有效暴力办理问题的倾向。
问问自己,这是作为家长所希望看到的吗?
4)体罚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有些家长提出“永远不要带着怒气打孩子”。其实他们想说的是,只要父母足够冷静,就尽可以去打孩子。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体罚本身就是一次伤害了,更多的伤害是因为当家长发现打屁股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时,他们就会下意识地使用更多的武力,这只会让孩子伤上加伤,甚至是重伤。
之所以要捍卫自己可以打孩子权力的家长,其实是因为暴力为他们提供了发泄失望和愤怒的渠道,而不是因为他们认为这真的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诲方法。
记住了,世界上根本不存在打孩子的恰当机遇和安全的方法。因为暴力的本质决定了它只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升级。
5)打孩子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别看孩子小小个人儿,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却是极强的。被打的孩子会产生自我否定,甚至怀疑父母对自己的爱。
大概在大人眼里觉得没什么的事,在孩子的角度来看,就是天都要塌下来了的。
有人大概会反驳说:“我从小就挨打,如今不也活得好好的吗?”
有人也会说:“我那时确实太淘气了,该打的。”
能说出这样话的人,其实内心是矛盾的。因为父母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倘若我们承认他们犯了错大概生理病态,就等于是在说我们自己是受害者。
为了在内心让自己不至于失去了父母的爱,他们宁愿否认自己曾经受过的伤。无论父母做错了什么,都会辩护,就是不愿承认这个事实。
03 家长也需要充电成长
不能打孩子,那么家长又该如何做呢?
他们也需要充电成长,我从书中提炼出了三点,希望能给大家一些启发。
1、时刻查看自己的心结
其实,每个成年人在成长路径上都有自己的伤口,这些伤口大概还没有愈合,大概还没有被发现。加之生活强加给的压力,让很多成年人都没法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绪。
然而,这并不是暴力孩子的借口,孩子并不是家长发泄情绪的渠道。
假如,家长发现自己有了动手的冲动,给自己5秒的暂停时间,想想自己发怒的原因,是不是由自己的心结引起的迁怒。
假如是,那么请先理顺自己,再谈孩子的教诲。
2、当孩子出现无助的心情或是直接求助时,要放下身段
这里说的放下身段,有两重意思,其一就是大人必须俯下身子,视线要与孩子平视,能看到他们的心情;其二就是大人在心态上要同情、认可孩子的情绪。
他们的每一个心情,每一个情绪都是认真的,大人必须要放在心上,不能用成年人的视角,对他们说:这些都不算个事儿。
他们需要的是安抚、理解、支持、帮助以及引导,而不是无视、轻视、否认。
3、用包容的心态与孩子多沟通
孩子就是一张白纸,家长给他们什么,他们就会展现什么。他们虽然没有大人懂得那么多,但他们是好学的,好吸收的。
他们的大脑虽然很发达,精神细胞也很活跃,但还没有像成年人那样连成线,所以他们需要大人的帮助。
因此,家长要给孩子成长的时间,每次他们的吵闹、他们不乖的行动背后都是成长的节点,家长应该给予理解,并用包容的心态,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更好的成长。
总结
相信没有哪个家长是有意要伤害子女的,但是不适当的教诲方式,确实需要立刻马上停止。
在如今温饱已经不成问题的社会,抚养儿女,不能再以“吃饱穿暖”为目标了,而是要以一个健康的生理为底线。
或许,这对许多为了生计奔波的父母来说,是困难的。但是任何父母不经历一番磨难,都不可能成为合格的家长。最怕磨难也经历了,还不合格,最后苦的不但仅是孩子,另有家长自己本身。
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img sr="https://p3-sign.toutiaoimg.com/tos-cn-i-qvj2lq49k0/1ec6e60d0ca34e6494f7d45d49ef28de~tplv-tt-large.image?x-expires=1975530002&x-signature=zpw228GJwsRRTO4fe7%2BLdGXBQY0%3D" img_width="640" img_height="427" inline="0" alt="对孩子,假如做不到爱,也请善待" >
假如你做不到“摇动”、“推动”那个人,那至少不要做伤害的事。你要明白,你的暴力伤害,远比孩子事件本事的伤害大得多。
家长可以不用苛求做到一百分,但至少,不要把自己的怨气,以及自己不切现实的期待强加在孩子身上,更不能用暴力来办理教诲问题,这是最基本的底线!
——THE END
我是洛雪悦读
坚信“读书,即为读自己”
希望通过读书和书写,为自己创造不一样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