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园丁型”家长的特点:觉察、对孩子保持好奇、认真倾听、答应犯错。
专家|周歆媛
头图|pexels
来源|成长的大概
孩子的主动性一直是家长比较关心的话题,提到主动性,哪些行为会让家长觉得孩子不主动?
——“做什么事都要催,感觉一整天都在大喊大呼。”
——“如果他到点该干嘛干嘛,自觉,不用提醒就好了。”
——“做家长期待的事情,不要给我惹麻烦。”
家长的这些话好像都在表达一个心愿:希望孩子能够符合家长的期待自运转。能自主处置惩罚好生活、学习,不用家长过多操心,是所有家长梦寐以求的效果。但是为什么孩子总是不能符合家长的期待?
在育儿理念中常听到的“园丁型”家长和“木匠型”家长,养育风格上有哪些差别?不同的养育风格会对孩子的主动性培养造成哪些不同的影响?中科启元儿童发展中央生理咨询师周歆媛在直播讲座中对此进行了分析解读。
#1
父母在育儿中的角色和功能是什么?
首先家长必要自我思考一个问题:父母的角色和功能是怎样的?换句话说,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在做什么?想做什么?有的家长会说,父母就是管理孩子的学习生活,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风俗;提供良好的教育,让孩子自律;帮助孩子建立规矩;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环境,让他健康成长。
这些话背后的潜台词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家长都在传递“我想要他变得……”家长希望孩子自律、自主,虽然这些品质都很重要,但是如许传递出来的潜台词更像是家长对孩子自上而下的管教,谈到育儿,就是家长想要让孩子怎样。固然,育儿的期待很重要,但育儿不能只有一个视角。“育儿”有两方面,有家长有孩子,孩子的视角总是很容易被家长忽略。
这个孩子本来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年龄阶段本身的发展特点是怎样的?比如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阶段总有一些让家长无法理解的行为,但其实是属于这个年龄、这个发展阶段特有的。
这个问题和孩子的自主性有什么关联呢?当家长希望孩子“变成本身所设想的样子”时,家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变成“控制者”。一旦“控制者”出现了,孩子的自主性一定会退出。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家长希望孩子养成各种各样的良好品质,但效果事与愿违。
这时候,家长又会有新的疑惑,那么我想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就只能不管孩子吗?
固然不是,家长还是要做好监护人,是必要对孩子进行管教的,此时建立的边界和规则是在幼儿园阶段非常关键的,那么该如何把握管教的“度”?我们通过“园丁型”父母和“木匠型”父母来对比。
#2
“园丁型”家长和“木匠型”家长
在处置惩罚问题时的不同选择
“园丁型”父母是指提供给孩子丰富、稳定、安全的环境,接受和欣赏孩子自然生长出来的样子。“木匠型”父母则是按照本身的想法去雕刻和塑造孩子,生理实际上有一个“榜样孩子”的尺度。
家长可以自我代入一下,本身是哪一类家长,或者更希望本身是哪一类?大概很多家长都觉得“园丁型”家长是比较好的,希望本身是“园丁”,那么,在实际育儿过程中,家长是否在做“园丁型”呢?这里我通过两个实际案例帮助家长分析。
第一个问题比较常见:孩子磨蹭,父母要不要管?
很多家长一听到“园丁型”,就觉得,那我就不该管孩子,让他充分发挥自主性。3-6岁的孩子的发展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央,让他本身掌控本身的节奏吗?不是如许的。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要管”。给你一片园子,你完全不打理,也会荒草丛生。养孩子也是一样的,“园丁”也是很辛苦的,并不是撒下种子就行了,也得浇花、除草、捉虫,得知道这片土壤适不得当这颗种子,天气冷热怎么办?家长一定不要混淆给孩子“自主”和放任自由这两个概念。
要管,但是从什么地方入手处置惩罚是区别“园丁”和“木匠”的关键。
“木匠型”家长大概更多会催促孩子不要磨蹭,磨蹭就有惩罚,没收你的玩具零食,这种做法很常见,由于有时间家长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为什么当家长如许处置惩罚时,就是“木匠型”呢?由于这时候家长更多的是想掌控这件事,时间管理在家长手中,小朋友在这一年龄阶段没有时间观念,只觉得我还没玩够、没吃够,但是家长在旁边一看,九点了,该睡觉了!
“园丁型”家长就会反思,如果孩子在某件事上频仍出问题,比如就是磨蹭起床这件事,如果每天都有冲突,家长就必要想想:他在什么事情上磨蹭?什么情况下会主动?除此之外家长必要跟孩子讨论,当他在做一件事时,但睡觉的时间点到了,他应该睡觉了,但他手里的事没做完,这种情况下要怎么办?可以和他商量,比如事前告知他还能玩几分钟,或过后让他想该怎么办理这个问题。
这个讨论的过程就不是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而是帮孩子形成一套他本身的应对方式。由于最终都是必要孩子本身去应对这些事的。家长的所有陪伴其实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个自行处置惩罚问题的系统,当他下次遇到如许的情况,他就知道,下次时间点到了,但手里的事没做完时,他应该怎么去暂停、控制本身,该怎么商量。在这个过程中,他就会慢慢形成自主性。
大概大部分家长都会选择第一种方式,这很正常,由于第二种方式确实很困难,但是这是一种视角,当家长多相识一种视角时,就多一种机会给孩子自主。
我在咨询过程中遇到过一些案例,孩子说:“我爸妈什么都不听我的。”但是家长又会说:“没有啊,他要吃什么穿什么我都让他本身选择,满意他,为什么他的自主性还是这么弱呢?为什么孩子还是觉得对本身没有掌控感?难道真要完全听他的吗?”还是谁人问题,家长不要混淆给孩子“自主”和放任自由这两个概念。
第二个例子也是经常会在生活中遇到的,孩子说:“我来日诰日不去幼儿园了。”
如果孩子这么跟你说,你会怎么回应?存在两种常见的回应,第一种:“那不行啊,幼儿园必须去,我得想个什么办法让他去。”第二种:“如许啊?不想去那就不去了。”
有的家长会说,第一种是“木匠型”的,试图掌控孩子,第二种顺着他,就是“园丁型”。事实上这两种都是“木匠型”。为什么明明答应孩子的要求了,还是“木匠”?这就是前面的谁人例子,为什么我明明已经听了他很多决定了,却还是不行?
其实,这两者回应,不管是答应还是不答应,都是家长在替孩子决定、处置惩罚问题。家长答应就行,不答应就不行。实际上家长没有理解孩子背后的诉求,更多是出于爱孩子的本能,有时候就容易变成溺爱:不去就不去。但如许是不行的,孩子的成长中有很多界线和规矩是必须遵守的。
那么“园丁型”是怎样的?行和不行之间还有哪些选择?事实上,家长不用急着立刻回应,如果孩子突然和你说不想去幼儿园,或是天天说,那背后一定是有原因的。家长可以倾听理解孩子:“是吗?那你能告诉我原因吗?”也许是和小伙伴有些冲突,不开心了,或者他只是想表达他今天有点累了,也有大概他就是想和家长一起玩。原因很多,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如果孩子说:“就是不想去!”家长大概就急了,“木匠”的状态就出来了。但这时候家长其实可以进一步共情孩子:“听起来好像不太高兴,今天有什么特别的事发生吗?”
幼儿园阶段的孩子表达能力有限,这时候就必要家长多加引导。
#3
如何培养孩子的主动性
做一个“园丁型”家长?
分享了很多例子,那么,我们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性吗?很多家长也有感觉,培养孩子的主动性不是给你方法、技术就能做到的,更重要的是养育方式。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发挥自主性,有创造力想象力,那就必要做“园丁”,撒下的种子长出各种各样的样子,为什么做园丁这么难?由于做园丁得耐得住等待,还要接受不确定性。你不知道哪一颗种子会长成什么样子,也许某一种品质你费心培养半天,没长起来呢?或者长起来了也不是你想象的样子。但是“园丁型”的家长就是做我们能做的,采取和欣赏孩子任何样子。家长悉心照料,这个园林不会太差的。
为什么更多家长喜欢做“木匠”,那是由于木头握在手里,家长是可掌控的、有安全感的。给孩子铺一条路,他在这条路上别踩坑,他的未来好像就是可以预见的。
今天的分享是给家长提供多一种视角,也并不是要求家长一下子全部变成“园丁”。重要的是家长可以意识到,不要做着“木匠”的活,却期待百花盛开的园林,这是不现实的。当家长想明白这一点,就能对亲子关系之间多一点理解。在咨询过程中,有的家长就说:“为什么我的孩子没有创造力,没有想象力?”但我们观察孩子发现,这个孩子特别自律特别乖,所以这两者之间是必要有平衡的,家长不能什么都想要。
如何做“园丁型”家长?有四点建议:
■ 觉察
每天或一个星期花10分钟去观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哪怕孩子在发呆,你可以观察他的状态,增加家长的觉察力。
■ 对孩子保持好奇
家长可以通过孩子的某一个不太能理解的行为,探究背后表达的是什么。
■ 认真倾听
花10分钟认真听听孩子在表达什么。不评判不发表观点,只是简单的倾听。
■ 答应犯错
家长给本身立一个小的目标,孩子的某一次小错误,我们可以不批评。同时也思考一下,除了批评他,我们还可以做什么事补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