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27|回复: 1

一毕业就拿200万年薪!看完“华为天才少年”的作息时间表,网友沉默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11-4 14:24:0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 | 芒来小姐
大学毕业第一年,
进百强企业,享全球视野,
拿200万年薪?
这种“天上掉馅饼”的美事,
真的发生在了江奎身上。

江奎今年27岁,
是2019级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能专业博士生。
上个月,
他入选华为“天才少年”计划。
华为“天才少年”计划是什么?
这是指创始人任正非为了吸引顶尖人才,
计划用天价薪酬,
从全天下招揽20多名“天才少年”。
江奎,正是其中之一。
他凭什么入选?这份履历足以给出答案:
在校期间参与6个项目研究,
发表30多篇论文,
连续两年得到国家奖学金,
被评为2019-2020学年度优秀研究生标兵……
优秀得让人叹为观止。
为了提高效率,他罗列计划表,
具体到早中晚,多任务并行。

生活娱乐也不耽误。
江奎喜欢健身、阅读、打篮球、吃美食,
性格开朗,
还有一个贴心女友。

这么完美,妥妥的“人生赢家”了。
你得承认:
世上真有“天才”这回事,
但不是“天生的人才”,
而是“天造的人才”。
哈佛大学成人研究调查发现:
比起高智商和好体魄,充满爱的环境,才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简直,想要出类拔萃,
自律、天赋和创造力缺一不可。
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让孩子模仿、赶超、复制。
没有理解,也没有伴随。
自律得不到栽培,
天赋得不到关注,
创造力也得不到发挥。
眼睁睁看着孩子走向平庸,
却无力补救。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才”。
但怎么造?如何成才?
这内里大有学问。

理解,让孩子从平庸中开出花来
除了江奎,
还有一位“华为天才少年”,
是某视频平台百万粉丝博主“稚晖君”。

相比江奎,他更加不按常理出牌。
骑自行车摔了个狗啃泥,别人会想:
那我下次小心点。
稚晖君却想:
我要发明一辆不会摔倒的自行车!

他花了4个月时间钻研自动化技能,
鼓捣出一辆“真正的自行车”:
能自行,能绕行,
能精准感知路径,还能在栏杆上跑。

将普通自行车改造成“黑科技”,
这项技能国内外都尚未成熟,
稚晖君一个人就做到了。
网友叹为观止:
“一个人顶一个团队,不仅全面,而且精通!”
其实,这辆自行车就是稚晖君自己。
他出生于工薪家庭,从小没上过培训班,也很少接触高科技。
但他有一项爱好:拆家电。
童年时期,他是“毁电器大魔王”.
家里的电视、收音机、吹风机……都曾被拆得一地零碎。
换做别的父母,早就怒火中烧、男女双打了。
可稚晖君父母对此的态度,竟然是:
放任不管。
他们是厨师,不懂电器,就把旧家电送给儿子,任由他拆。

稚晖君并不是“天才”,
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孩子。
只是从小热爱科技,
又被允许尽情探索热爱。
于是小小年纪,就确定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钻研科技。
为了实现目标,
他“改造”了自己:
本科读电子科技大学,
硕士读算法专业。
行动力、硬知识、软功底三样俱全,
本领全面无死角。
20多年日积月累下来,
才有了如今的他。

能够发明很多科技产物:
能自行的自行车、钢铁侠机械手臂、螃蟹火星探测仪……

同时精通画画、吉他、视频剪辑多种才艺。

日本导演竹内亮采访他时,惊呼:
原来真的有天才!
可稚晖君觉得:
能有现在的结果,多亏父母从不干涉他。
只要结果过得去,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高中毕业后,
他跑到深圳打工.
在工厂当流水线工人,
天天只挣几十块钱。
父母也只是告诉他:
你自己决定自己的未来。
理解,成就了稚晖君的“才”。
很多父母误解了一件事:
优秀的孩子是“管”出来的。
学龄前儿童处在大脑飞速发展阶段,
特别调皮捣蛋。
不管,就要翻天。
但儿童心理学家研究发现:
0-6岁孩子会超过婴儿期、幼儿期和童年期三个时期。
他们进步神速,
所有的天赋和创造力,
都会在这期间显现出来。
表现得调皮捣蛋,
是因为他们开释了才华,却无力驾驭才华。
随着时间增长,
孩子的驾驭力会增强。
3岁热衷于拆掉一整个收音机,
6岁热衷于如何把收音机装回去。
翻完了天,他们开始耕地;
捣完了蛋,他们开始沉淀。
毕竟,如果没有“开释”,何来“积累”?
父母将人生的驾驶盘,
还回孩子手里;
孩子才能以自己的节奏,
探索内外天下。
所以有时候,
父母干涉越少,
孩子长得越好。
因为孩子原本就很优秀。
父母只需要适当管教、充分理解、尊重孩子的每一个决定。
孩子自己就能开出花来。

伴随,给予孩子披荆棘的勇气
“天才少年”的家庭教育,
少不了伴随。
专心陪孩子玩,认真读童话书,耐心听孩子讲话……
这些相处细节,
心理学家盖瑞称之为“高质量时间”。
“华为天才少年”张霁,就在“高质量时间”中度过了童年。

他爱好广泛,自学摄影、网球、中国画,
是同学眼中的“校园十佳歌手”“文艺青年”,
但从小结果平平,
高考两次失利,
复读之后才考上一所民办学校,
不算出色。
这样的张霁,原本无缘“天才”。
谁料进入大学后,
他对学习萌生出强烈兴趣,
结果突飞猛进,
成为“学霸”,一路读研、读博。
毕业那年,
张霁收到众多简历,
最高薪酬开到了年薪360万。
这份薪酬,
让周围同学羡慕不已。
可了解张霁的人知道:
他的优秀,多亏了父母。

张霁的父母都是老师,
孩子没有很强的学习天赋,
他们也从不逼他上培训班。
取而代之,他们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步。
想要玩具了,父母带他挣零花钱;
测验考砸了,
父母分析利弊,提出建议;
读书读烦了,
父母支持他发展兴趣爱好。
儿童心理学家曾提出“脚手架效应”的概念:
父母应当成为孩子的引路人。
当孩子需要父母时,义不容辞为他助力;
当孩子不需要时,待在一边默默关注。
“脚手架父母”,
能给予孩子最高质量的伴随,是指:
父母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
心不在焉陪孩子一小时,
不如认真关注孩子5分钟。
这5分钟,让孩子劳绩了超过一小时的安全、信任、关注和爱。
这5分钟,使孩子感到“我是安全的”。
父母的支持和辅助,
滋养他披荆棘、勇往直前,
哪怕高考失利、创业失败、婚姻一塌糊涂。
当孩子遇到困难,
能够第一时间想起“脚手架父母”。
就会相信自己有人托底,
打心眼里不怕挑战。
心有港湾,不惧外界狂风;
心有归属,不惧现实打击。
孩子拥有高质量的伴随,
才能没有负担地开释才能,
克服一个个难关,变得独立、坚强、成熟。

教育孩子,其实也是在教育父母
畅销书《天才儿童的悲剧》中写道:
重视孩子的需求,否则他就会迎合你;
重视孩子的感受,否则他就会封闭自己;
重视孩子的创造力,否则他就会一败涂地。
书中认为,天才儿童最大的悲剧,
是父母掏空了孩子的天赋,
再用大知识、大道理来填充他。
为了迎合父母,孩子试图活成天才,
却因为丢失了天赋,陷入巨大的焦虑迷茫。
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
他们拥有父母早已失去的才能。
创造力、想象力、洞察力……
为人父母,
最大的本事不是把孩子管得多乖巧;
而是孩子有不乖巧的底气,
敢于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天才”这条人迹罕至的人生路,
很多父母也没走过。
期望孩子青出于蓝,
不如期望他健康积极、热爱生活。
唯有这样,孩子才能不惧风雨;
踏着父母的肩膀,心怀朝阳、一往无前、走上更高的明天。
—— End ——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男女观察员。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1-11-4 20:03:57|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家的孩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