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2-2-16 10:51:17|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当家长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没有人生来就是一个好家长。”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郭延庆副教授说,“由于孩子的到来,一个人才有了家长的身份,在照顾和管教孩子的过程中,才慢慢学会了如何成为家长。做家长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一项事业。”
如何成为一个好家长呢?郭延庆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好家长既要“通情”,又要“达理”。“通情”简单来说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郭延庆看来,亲子关系中的“不欲”,最突出的体现就是家长对孩子的过分控制和对孩子人生的过度卷入。这种过分控制和过度卷入就是“不通情”的体现。
过分控制会形成对孩子的讨厌刺激
郭延庆说,与孩子“通情”,起首要把孩子看作是需要被尊重的自由独立的个体,家长要与孩子共同成长,要意识到,孩子不应是家长管控的对象,而是一个自我发展的主体。家长的过分控制和过度卷入,会打乱孩子自然成长的过程,妨碍孩子自我成长的空间和意愿。“实在,孩子有自身独化本领,与一切生物一样,只要在适合生长的情况里,就能够自然自动地成长和发展。”
然而一个广泛的事实是,由于孩子是家长最关心的人,很多家长会用揠苗助长的方式去管理孩子,逼迫孩子“学好”,但结果很可能是,家长的控制变成了对孩子的讨厌刺激。面对讨厌刺激,孩子自然出现欺骗、暴力反抗等各种躲避行为。
因此,郭延庆指出,做一个“通情”的家长,起首要把孩子当成一个独立自主、自身独化的个体,灵活烂漫,尊重天性,以儿童的视角为视角,把自己看作是孩子成长的条件,而不是孩子的救世主。“虽然家长把孩子带到了这个天下,但并不因此而有权利去控制和左右孩子,更不能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工具。”郭延庆说。
“不管是管”,为孩子“自我管理”创造条件
家长如何才能做到“通情”呢?郭延庆提出了“不管是管,主动满足”的八字原则。以孩子写作业为例,郭延庆解释说,管理孩子写作业是让很多家长头疼的事儿。很多家长会反复提醒孩子写作业,并且紧盯着孩子写作业的过程,连孩子上厕所、抠鼻子都要干涉,这就导致孩子认为写作业不是自己的事情,而是家长的事情。但实在,假如家长“不管”,不去提醒孩子写作业,也不去管孩子是不是完成了作业,到了需要交作业的时候,孩子自然就会意识到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情。以是家长的“不管”是在给孩子的“自我管理”提供条件。
“不管是管”的原则同样适用于家庭成员之间。一个家庭中,假如总是妈妈在管理孩子,那么爸爸就不会插手,因为现实上爸爸并没有管理孩子的机会。“我们经常会看到妈妈责怪爸爸不管孩子,但实在,假如妈妈放手不管一段时间(一个星期内),就会发现爸爸管理孩子的行为有所增加。”郭延庆指出,家长对孩子管得过多,现实上是在抹杀孩子自律的条件,而这些条件现实上是孩子自身独化、独立自主发展的须要条件。
他同时夸大,“不管是管”并不是对孩子不管不问,而是家长要意识到自己并没有对孩子进行专制管理的权利。有些时候要对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家长闭上眼睛了,孩子就独立自主了。
“主动满足”孩子的要求,遵循几个标准
当孩子对家长有所求的时候,家长又应该如何应对呢?郭延庆认为,家长应该做到“主动满足”。“主动满足”有几个标准:心理标准、时机标准、操作标准。
第一个是满足的心理标准。主动满足的对象是孩子,因此满足要以孩子的心理为标准,家长满足的应该是孩子真正需要和想要的东西。但是在一样平常管理孩子的过程中,家长每每不是以孩子真正的需求,而是以自己认为的孩子的需求为标准,去满足孩子。郭延庆举例说,比如孩子想要一个红色的玩具,而眼前只有绿色的,买红色的玩具需要多走很多路,这个时候家长可能会以为绿色的玩具也是一样的,于是买了绿色的。但实在孩子的愿望并没有得到满足。
第二个是满足的时机标准。家长应该什么时候满足孩子?郭延庆认为,把握好满足的时机,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关键一环。比如当孩子见到某个东西时两眼放光,或者对某个东西爱不释手,或者用语言表达出了对某个东西的需求,这个时候就是满足的时机。
第三个是满足的操作标准。具体来说,满足的行为如何实施呢?郭延庆提出“主动、大方、无条件”的原则。既然家长想要在恰当的时机满足孩子,让孩子得到他想要的,就要主动大方,不要讲条件,不要说“你写完作业才可以”“你现在考第五,下个学期考第三才可以”这类讲条件的话。
然而,家长在一样平常管理孩子的过程中,有可能出现另一种情况,不符合以上三个标准,就是当家长拒绝孩子的要求时,孩子出现了问题行为,比如在地上打滚,哭闹,非要家长满足自己的要求,这时家长反而不能去满足孩子。因为这涉及行为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不能强化问题行为。“假如家长在孩子出现问题行为的当下满足了孩子,孩子的问题行为就会因此得到强化。这就是满足的排除标准。”郭延庆说。
郭延庆总结说,当家长把握了主动满足的标准,给了孩子自主权,给了孩子自身独化、独立自主的机会,家长也会在一样平常生活中感到从容。假如家长总把眼光投向孩子,把孩子的事情变成自己的事情,把孩子的时光变成自己的时光,家长和孩子都不会快乐。
家长对孩子的要求要合情公道,而且可行
郭延庆认为,做一个好家长,还必须做到“达理”,“达理”指的是“公道要求”。
家长要帮助孩子成长,但不是替代孩子的成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要有适当的管理和控制。怎样是适当的管理和控制?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怎样才是公道的要求?郭延庆认为,家长向孩子提出要求要同时满足4个条件。
第一,家长要求孩子做的事情一定是孩子有本领做的。郭延庆指出,家长应该对孩子的基本本领有所了解,知道什么是孩子有本领做到的,在管理孩子的时候不能忽视孩子的基本本领。比如家长以为要求孩子完成作业是天经地义的,但是由于每一个孩子的本领不同,而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是按照一般的标准,当作业难度超出了孩子的本领,孩子在作业面前就只会“偷懒耍滑”“磨洋工”,或者干脆放弃。
郭延庆特别提醒家长,不要容易认为自己对孩子发出的指令或提出的要求都是孩子能够做到的,有时只是家长认为孩子能做到,而现实上孩子不一定有这个本领。家长对孩子提出要求的前提是,对孩子的本领知根知底。家长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发出的指令会越有效。这个条件看似简单,但实在意味着家长要对孩子有足够的了解。
家长如何才能足够了解孩子?郭延庆说,了解孩子没有捷径,就是要和孩子“摸爬滚打”在一起,要花时间去观察孩子,并且在观察过程中进行各种试探,才能摸清孩子的底。假如家长与孩子没有足够的相处,只是不顾及孩子的现实本领提要求,那就不是在帮助孩子成长。
第二个条件是“能而不难”。虽然家长布置给孩子的事情是孩子有本领做的,但这并不代表孩子能够顺利完成,另有很多影响孩子启动任务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事情的难易度。在困难面前,所有人都会产生躲避心理,这是一种自然的心态,是人性共同的弱点。因此,家长在给孩子布置任务时,一定要注意难度不能太大,也就是“能而不难”。
比如解一道数学题,第一个孩子需要3分钟,第二个需要半个小时,第三个需要3个小时。假如把解这道题当成任务布置给这3个孩子,哪个孩子最容易产生躲避行为呢?答案显而易见。因此,家长在给孩子提要求时,注意要让孩子去做有本领做同时又不太困难的事情,这同样需要家长通过和孩子长时间相处、观察,对孩子的本领足够了解。
第三个条件是,家长要把握时间,给孩子布置的任务不需要孩子用太长时间去完成。“比如用3分钟就能解答出数学题的孩子,假如家长给他布置了100道题,也容易激发孩子出现躲避行为。”郭延庆解释说。那么对孩子来说,多长时间是短的,多长时间又是长的呢?郭延庆认为,这是一个个体化的问题。可能对某个孩子来说3分钟就太长,而对另一个孩子来说30分钟也太短。家长需要花时间了解孩子,才能个体化地衡量一个孩子对某项任务的耐受时间。
第四个条件是,假如给孩子布置的任务是孩子有本领做的,而且做起来不难,时间对他来说也比较短,但孩子仍旧不乐意去做,这时家长可以辅助孩子去完成。比如,家长要求孩子把他丢在地上的香蕉皮扔到垃圾桶里,这个指令孩子有本领做,做起来不困难,需要的时间短,但孩子就是不去做,这时家长就要手把手地辅助他,和他一起把香蕉皮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
家长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假如满足了以上四个条件,那么这个要求就是合情公道,而且可行的。
郭延庆总结说,家长在一样平常生活中尽量不要向孩子发号施令,“不管是管”,应该给孩子自主权,让孩子自由地探索天下,给他们接触天下的各种条件和机会,这些条件和机会都能激发孩子的成长。同时,家长又是孩子的成长条件之一,因此,在须要的时候,家长对孩子要进行管理,但管理要做到“合情公道”,要建立在对孩子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
“通情达理”需要不停努力和学习
郭延庆认为,做一个“通情达理”的好家长,可以从3个方向进行努力。
第一,要自我管理,以身作则。当看到孩子身上有某些问题时,家长应该先扪心自问,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这些问题。家长要先解决自己身上的问题,这样孩子也有了好的榜样。
第二,要修心养性,进步包涵度。每一个人都应意识到,别人和自己是不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认知和情感态度。假如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才是对的,就容易和别人起辩论。郭延庆指出,辩论的过程是欠好的,但是辩论的结果有些时候是好的,它让每个人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意识到别人的不同。辩论能够进步每个人的包涵度。“包涵不是冥思苦想出来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历练。要履历各种各样的辩论,并在这个过程中修炼自己的包涵度,这样的包涵才是真包涵。”
第三,要善于学习科学处理问题的方法。郭延庆说,管理孩子有很多技巧,实在都包含在应用行为分析范畴。“应用行为分析学总结出了很多能够行之有效地改变人们行为的措施和途径。家长不妨学习一下。”(夏瑾)
来源: 中国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