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90|回复: 0

孩子为了避免遭到惩罚而做的事情,比为了获得奖励而做的事情更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2-5-3 22:07:39|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们喜欢有兴趣的东西,不喜欢无趣的东西。人们做事的目标,就是为了得到喜欢的东西,回避不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们会发现,孩子为了避免遭到惩罚而做的事情,比为了获得奖励而做的事情更多。
听起来有点绕口。我们换一个简单的方式,就是“巴掌”代表惩罚,“糖果”代表奖励。
孩子为了远离“巴掌”,得到“糖果”,会做更多的事情,所以我们经常觉得,惩罚总是比奖励更管用。

惩罚总是比奖励更管用
但是,我们今天要分享的故事,可能颠覆你如许的观点。
好多教育工作者,在学习教育理念的时候,都学习过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教育一位孩子的故事。
作为无数教育工作者心目中的偶像,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让无数人获益,进而影响了无数孩子的成长。
陶行知先生生于1891年,逝世于1946年,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在那个战火频仍,波折动荡的时代,他对峙教育是救国之路,深入研究教育理念并积极付诸于实践,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紧张贡献。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思想家,毛泽东主席带着深情评价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尊崇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先生说,“二千年前孙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认为陶行知先生是“孔子之后的孔子”,这是多么高的评价啊。
但是这些荣誉,陶行知先生担得起。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我们讲一讲他用四块糖,教育孩子的故事。
陶先生对教育的贡献,不仅在于理论的研究,更在于对教育的实践,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末,正是中国大地战火未熄的时刻,陶先生在重庆创办学校,既担当校长也担当老师。
有一天,他在操场上看到一个小孩拿土块砸同砚,立刻叫住他,制止他的行为,并让他放学时到自己的办公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结束讲课回到办公室,却发现砸人的小孩已经等在办公室门口了,头低着,一副等着挨训的神情。
没想到的是,陶行知并没有批评他,而是从衣服口袋里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面临着孩子惊奇的表情,陶行知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紧接着,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果递给他,说:“这块糖也是奖励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刻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听话,很恭敬老师,我应该奖励你。”
孩子虽然拿到了两块糖果,但是并没有放松下来,警惕的神情仍然挂在脸上。
陶行知又将一块儿糖果递给了他,对他说了很紧张的一句话,这句话彻底击中了孩子的柔弱的心田,也将陶行知的教育理念显现了出来。
陶行知说,“我观察过了,你用土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打抱不平,当仁不让的心,有跟不良行为作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
听到这里,孩子既有被理解的感动,又有对自己行为的后悔,倔强的小孩儿流下了泪水,他说,“老师,您打我吧!我知道错了,我不应该砸自己的同砚,我一定会改的。”
陶行知笑着掏出第四块糖果,递给孩子说:“你能熟悉到自己的错误,知错就改,我再奖励给你一块糖。”
等到孩子接过糖,陶行知说:“你看,我的糖没有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吧。”
四块糖果, 能让这个孩子真正的意识到错误吗?“糖果”的力量和“巴掌”的力量,谁更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