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段题为《11岁女儿反叛不肯读书,爸爸让她烈日下挖藕》的视频引发网友关注热议。据报道,湖北咸宁男子叶某让女儿下到水里,足足晒了4个小时去挖藕,脸都晒脱皮了。叶某表现,即使非常心疼也要忍住,因为如果现在不吃读书的苦,未来就必须吃生活的苦。
类似的家庭教育视频,每过一段时间,都会“出新”且走红。如之前,一女子带儿子和邻居家孩子一起捡瓶子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其配文称“带你体验一下劳动人民的艰辛”,女子告诉孩子“不好好学习哪里有钱买东西”,同样引发网友热议。
不少网友是很赞成这种教育方式的。他们以为,孩子不乐意学习,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们体验劳动的艰辛,知道劳动的艰苦。然而,这种教育方式值得商讨,因为这不仅是对孩子的“恐吓式教育”,而且在给孩子灌输鄙视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不康健劳动价值观,并不利于孩子康健成长。
家长带孩子到场一定的体力劳动,对孩子进行劳动教育,这是值得肯定、鼓励的。但给孩子进行劳动教育,不是体验劳动的艰辛,而是要培养孩子恭敬劳动、恭敬劳动者的劳动价值观。让孩子以为劳动很苦,所以要好好学习,这种教育会扭曲孩子的劳动价值观。我国社会当前存在的职业歧视、技能人才歧视,以及中考后的分流焦急、恐慌,都与家长对孩子从小就进行的“恐吓式教育”有关——“不好好学习,长大后就像他/她一样”,而他/她通常是服务员、环卫工、蓝领工人、快递小哥等。那么,如果孩子长大不能像家长所期待的那样,获得高学历,从事“高大上”的职业,他们会怎样看待本身的职业和人生呢?
如果家长都按照这种功利的社会观念教育孩子,会让超过90%的孩子成为“失意者”、“失败者”,如中考没有进入普高,就被视为是“失败”,高考进入高职,也被以为“不成功”,而如许的学生群体,占到所有学生的大多数。由于崇尚学历,我国整体教育发展已经出现结构性失衡问题,本应该进行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高校不安于职业教育定位。而由于缺乏正确的劳动价值观,高校毕业生也不乐意以普通劳动者这一定位去求职、就业。这是导致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于2018年提出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方针。新修订的《教育法》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联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一些人不理解,在人工智能时代,为何还要进行劳动教育,让学生到场生产劳动、服务劳动,干体力活。还有人辩解,学习是脑力劳动,学生努力学习,也能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意识。这都是单方面理解劳动教育。开展劳动教育,一定要把育人导向与劳动教育价值取向联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恭敬劳动。
我国要形成“淡化学历,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走出全民教育焦急,就必须改变“以为劳动苦就好好读书”这种扭曲价值观教育。最近修订的职业教育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应当鼓励和支持普通中小学、普通高等学校,根据现实必要增加职业教育相干教学内容,进行职业启蒙、职业认知、职业体验,开展职业规划引导、劳动教育,并组织、引导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企业和行业组织等提供条件和支持。要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康健职业启蒙、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能走偏了方向。给孩子从小灌输职业高低贵贱、逃离劳动、漠视普通劳动者的观念,将阻碍每个孩子拥有出彩的人生。 蒋理
来源: 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