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创造奇迹的孩子,背后都是父母的奋力托举。
在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之前,愿我们先成为“别人家的父母”。
作者 | 枫子
如果你的孩子成绩一起跌到低谷,甚至还着迷于网络游戏,你会怎么办?
目前正攻读北大心理学博士,还曾作为嘉宾上过央视《开学第一课》和《天天向上》的@北大奕戈,在网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他说,我的父亲在我初中最低谷的那段时间,做了这3件事,不仅让我今后摆脱网瘾,还帮助我成功逆袭,考上北大:
1. 严格律己,动员孩子自律
百口断网断电视,在严格限制他玩游戏的同时,父亲自己也戒掉手机和电视。
除此之外,每天他在屋里写作业,父亲就在屋外看看书,给他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2. 从初三到高三全程陪读
不仅做后勤队长,专心陪同,帮他劝导压力,调节不良情绪,让他以更好的状态去学习;
还做他坚强的后盾,帮助他一起面临,解决生活,学习中的各种难题。
3. 做学习型父母
父亲一偶然间就学习与教育有关知识,比如如何教育孩子,如何帮助孩子学习,并且认真做笔记,睡前就与他分享所学;
平常也放低姿态,把他当成朋友,与他同等的交换,从不一味地对他说教。
毫不夸张地说,他的爸爸为了他的学习,可谓尽心竭力。
有网友不禁感叹说:原来,我和学霸的差距,就差一个这么硬核的爸爸!
有句话说的好:
“孩子交出的人生答卷上,也有一份父母的成绩。”
这世上没有一鸣惊人的优秀孩子,只有专心良苦的父母。
不得不说,每个学霸的背后,每每站着一对凌厉的家长。
孩子的教育
父母才是第一负责人
一位当初中老师的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
班上一家长向她求助:
儿子子阳从小上的是名校,课外班请的是名师,我平时辛辛苦苦挣的钱,全给他交学费了,他成绩怎就不升反降呢?
朋友问了家长一句话:
“那您教了孩子什么吗?”
但家长却说:
“我们哪里懂什么教育?
把孩子送到学校不就是来受教育的吗?
何况孩子一天才在家待多久?”
其实,上学期家长会后,朋友就跟这位父母说过,子阳是个智慧机敏的孩子,可就是学习习惯不好,粗心大意,爱开小差,书写潦草,这些还得家长多专心教育。
可家长不仅听不进去,还三言两语,把责任推给了老师。
可事实却是,老师的能力有限,面临的学生也多,无法给到每个同砚更多的关注。
孩子的学习习惯、学习爱好,在学业上的小情绪,对学习的计划和预测等等,都需要父母的参与和引导。
教育路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责任人。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就指出,塑造一个优秀儿童至少要从六个方面出力:
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偶然因素。
其中,家庭排在第一位。
父母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方式无不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尤其是双减之后,家庭更要及时填补教育中的“空缺”,为孩子的成长补充“养分”。
没有自主成才的孩子,只有默默耕耘的父母。
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教育无法重来,你投入多少时间与精神,孩子就会回馈你多少高兴。
教育最大的危险是
不自律的父母拼命育儿
最近看了一个视频,幼儿园老师问孩子们:
“爸爸平时喜欢做什么?”
答案直白又扎心。
“打牌、打游戏、打麻将、看美女、看抖音,看手机,看电视,抽烟”,这些答案占了90%。
虽说童言无忌,我却一点也笑不出来。
很多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殊不知,自己平日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镌刻在脑海里了。
还有家长以为自己得过且过没事,重要的是孩子好好学习就行了。
可是,这样的不良氛围给传递孩子的信息,不是学习有多好,而是每天无所事事地享受垃圾快乐有多爽。
教育最大的危险莫过于,家长自身不自律,却拼命要求孩子。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沿着父母的足迹走向远方的。
耳濡目染的家教,就是孩子日后的模样。
美国教育部也曾对1000所学校里的20000名儿童进行一个长久的学业观察。
结果发现,影响孩子成绩的主要因素都在父母身上。
父母的学历、经历、社会经济地位、阅读习惯,社交都与孩子的考试分数高度关联。
父母本身,才是培养学霸的温床。
你暴露给孩子是什么样的言行,他就会吸收成什么样。
所以当孩子不爱学习、没有进取心、贪玩享乐时,父母不妨先把注意点收回在自己身上。
当你做好了自己,教育才能起作用。
每一个优秀的孩子,每每都不是偶然
而是百口人积极的“结果”
《刻意练习》里心理学家本杰明,曾研究不同领域和行业中许多杰出人物的童年。
他发现,这些杰出人物在小时候,他们的父母会想尽各种办法,让他们持续积极。
因为他们明白,唯有坚持与积极,才是孩子最好的出路。
确实,每一个脱颖而出的孩子背后,都是浸润着父母的积极。
想起第一个在哈佛毕业典礼演讲的中国人何江。
他出生于湖南宁乡一个小乡村,父母学历不高,家境贫困。
当时候,村里很多人都把孩子留在农村,外出挣钱,但他的父母为了陪同他和弟弟成长,放弃了外出打工的想法,哪怕挣得少。
每天放学,别人的孩子都在外面跑着玩,而何江关被关在屋里写作业。
晚饭后,很多家长都打牌喝酒消遣,但他的父母只会围着一张小桌,陪孩子读书。
回忆起父母对他的教育,何江说:
“如果没有父母的陪同和坚持,我估计像童年很多小伙伴一样,没读几年书,就早早外出打工了。”
是啊,正是父母的这份专心和付出,才让他走得更高更远。
就像莫言说的,孩子的优秀,都浸透着父母的汗水。
一个家庭,孩子是花,父母是根,你惊艳花朵的明艳时,却不知根在底下积极吸收养料,只为给花朵送去营养。
从来没有什么横空出世,有的只是百口倾情浇灌的“结果”。
真正有远见的父母
都特殊“狠心”
大学传授储殷说过一句话:
“在让孩子快乐之前,父母要学会狠,才能成就孩子的将来。”
温室里长不出参天大树,胡同里也练不出千军万马。
想要培养出优秀的孩子,父母必须要特殊“狠心”。
1. 狠心去磨炼孩子
客岁,麻省理工在中国仅录取了8名学生,位居榜首的丁雯琪,同时被8所天下名校录取。
她优秀背后的秘诀,就是因为站着一对“虎妈狼爸”。
丁雯琪小时候生性贪玩,做事三分钟热度,所以父母经常把她摁在琴凳上练琴,通过日复一日的坚持,检验她的意志。
小学后,父母就要求她回家第一时间先完成作业,培养她自觉自律的习惯。
再大一点,父母就督促她制定时间表,合理安排阅读、学习、上爱好班、休息的时间,让她学会自我管理。
最重要的一点是,父母严格禁止她玩手机和电脑。
她说:“我初中毕业前都没有自己的手机,现在也不追剧打游戏。”
在孩子还没有自主思考能力的时候,品质的培养,习惯的养成,能力的习得,都需要父母坚定不移地管理和督促。
千万别怕孩子吃苦,今天他付出的每一滴汗水,都会凝结成灿烂的将来。
2. 狠心打磨自己,积极成为孩子的榜样
经常听到身边的一些父母感叹:
一样的教育方式,为什么教出来的孩子差别这么大呢?
这是因为他们对孩子狠心同时,对自己更狠。
家庭教育的关键,首先在于父母的自我教育。
想起被传授评价为“十余年来在清北指导的最优秀的学生”的陈逸贤。
从小,父亲对他管教颇严,但父亲严格要求的对象不仅仅是他,还有自己。
“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必须做到,否则是不公平的,也有失公允。”
为了帮助儿子专注于学习,父亲在给陈逸贤换上老年手机的同时,也给自己换了手机。
“想要孩子戒掉手机和游戏,自己要先停止刷剧、刷抖音。”
为了给儿子做语言启蒙,父母在让他看中英文动画时,自己也在边上认真学习英语,然后百口人分配角色,交换对话。
其实,学习的路上孩子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做父母的也要修炼七十二变。
正所谓已不律,何以律子?
言传身教,才是最有力的教育。
当父母修炼好了自己,孩子的教育自然水到渠成。
3. 狠心低头反思,不断学习成长
教育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为人父母,只有敢于正视自己教育的不足,不断积极提升自己,孩子才能少走弯路。
在知乎上,有位网友就晒出了母亲的神仙教育。
他刚上小学时,成绩一度垫底,妈妈不打不骂,反而给她自己买了很多教育书,提升认知。
妈妈会在他进步时,给予他大大的肯定;
在他沮丧时,挖掘他的闪光点;在他自满时,帮他发现不足。
初中时,他正值叛逆期,十分厌学,妈妈没有指责、过度管教,而是请教了很多优秀父母的育儿经:
先是主动示弱,改善了他们之间的关系,再来谈教育。
高中时,他经常失眠,妈妈知道是自己的高期待给他过度压力后,再也没有问过他成绩,让他尽力就好。
而且,妈妈还给自己报考了家庭教育指导师,每天陪着他学习。
最后他成功考上大学,妈妈也拿了证。
有句话说得好,育儿是一场修行,修的不仅仅是孩子,更是父母自己。
当父母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才能给孩子带去更广阔的将来。
当父母脚步不止,孩子才能成长不歇。
教育学上有个“剪刀效应”。
讲的是,孩子小的时候,最多只有一点儿差异,但经过父母不一样的教育方式,终极导致了孩子们成年后的巨大差距。
父母不一样的陪同和引领,终极造就的是孩子天差地别的将来。
从来没有横空出世的奇迹,有的只是千般投入,万般辛苦的苦尽甘来。
每一个优秀孩子的成长,无不倾注着父母的心血。
做好孩子前行的灯塔吧!
今天你有多积极,孩子他日就有多优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