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视频不在华美,有真知则名;文章不在名气,有灼见则灵。这儿有独立思考,无人云亦云;这儿绝不蹭热点,绝不炒夹生。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
今天我们继续说一下中国服饰文化。大家是否留意到没有,电视台普遍是男士西装领带、女士红色头发的现象,尤其是在播报新闻的时候。中国人为什么不穿中装穿西装?中国人为什么不用黑发用红发。这个话题,说来话长。服装和头发属于服饰范围。这里我们只谈服装,明白了服装的道理,也就明白的服饰。关于头发染色的事情,著名学者郑若麟老师曾有过精辟的论述,他将其上升到了文化殖民的高度。
男领带女红发
下面我就从四个方面试着分析一下。
起首,最简单肤浅的说法,就是崇洋媚外。民国时期西方工业文明对世界各国包括中国在内产生了深远影响,西方文化包括劣质的服装文化伴随着工业文明,也一起涌入中国。西装借助西方工业文明大行其道。西方工业文明严重影响了国人的价值观,造成了国人的普遍的崇洋媚外生理。穿西装重要是从民国上层及海外留学生开始的。虽然西服非常不适合中国人体,但是穿西装不受任何规定限定。过去明文规定什么级别用什么材料,用什么色彩,许多人是想穿而不能。而穿西装,没有限定,民国还将其定为礼服,穿着显得很绅士、有地位。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西装本已经退出了中国社会。厥后,随着改革开放,西方的花花世界、灯红酒绿,再次出现在国人眼中,外国的月亮圆甚嚣尘上。许多人因此对西装也趋之若鹜。
其次,深层些的原因是,不知历史。西元上世纪50到70年代出身的大部分人,因国家百废待兴,所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又因为社会主义初期的教育在摸索阶段,在历史文化教育方面,还存在空白和不足。不懂得服装与民族自信的关系,不知道西装流入本国的历史过程,正是我国多灾多难的屈辱的晚清民初时期。不知道西装带着那段历史的印迹,西装也见证了那段历史的伤痛。明白历史的人自然联想到那段不堪回首的历史。穿西装本质上是中华民族屈辱的象征或标记。这与清朝易服剃发,其实是相同的,甚至于更惨,因为大家浑然不知。只不过一个是强制推行,另一个是宁静演变。这是在许多人浑然不知中缓慢担当。文化入侵的可怕,如同温水煮田鸡。
第三,还有一个原因是文化中断。有一种说法,中国文化是5000年没有中断的文化,其实这个是不准确的,其中我们的服装文化是完全彻底中断了的。有人会说,有唐装啊,另外,古代服装还有出土文物呢。这个要分析一下,不能在实际生活中广泛使用的服装,就是不存在的死服装,就是文物。就像古埃及楔形文字一样,虽然它还在,还有人能识别,但是它没有延续和变革下来。
西元1644年清朝满族入关,统治者执行“剃发易服”政策,克制人民蓄长发、穿汉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彻底改变了中国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男人的服饰。
清朝的瓜皮小帽是从明代继承下来的。另外,汉服在很少的范围有部分遗存。如道教、佛教的僧侣服饰还有部分残留等。部分少数民族也有遗存。
西元1912年中华民国建立,剪辫子留短发,学习欧美的发型成为时新,服装改用西装和日本学生装。民国政府规定西服为重要礼服之一。孙中山“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他“鞑虏”是驱除了,可是“中华”却未恢复,明朝的服饰没有任何继承,全盘照抄欧美服饰。
到此,以汉族服饰为重要载体的中国服饰文化在国人的社会生活中彻底中断了。为什么说到民国才彻底中断呢?满族服装虽然不能承载中国服饰文化的主流,但她毕竟也是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到清朝实际上是非主流的中国服饰文化占据了主体,但依然是中国服饰文化,只是极大的改变了汉族服饰文化,其中还有少少的汉族服饰文化的残存。而到了民国就连这个非主流的中国服饰文化也中断了。以是说,以汉族服饰为重要载体的中国服饰开始中断于清朝,彻底中断于民国。
第四,中断的效果,就是中装匮乏。现在有汉服运动,我们时常看见有穿着古代服装的人,在城市公园等场所出现,我感觉那个有些像举动艺术。还有一些晨练的人着传统服装。中装却没有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清朝民国两次朝代更替,极大地冲击了汉族服装生存空间,两个朝代有300多年。汉服又没有得到继承,更谈不上发展。因此,中装品种屈指可数,比如男式的长袍、马褂、解放装、中山装,女式的旗袍等等。可供选择的范围小,而这些情况,也导致了中装难以得到推广和运用。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中国人为什么不穿中装穿西装的原因,因此我们就要有意识地提高民族文化自信,包括服装文化的自信。重视历史和文化的教育、学习。补上服装文化中断的历史欠账。
我们要有针对性地继承、复兴和发展中国服装文化。继承什么?复兴什么和怎样发展,这绝不是简单的仿制、复制。我们应当深入研究传统中国服饰,以汉服文化特点为主线,结合当今社会需求,采用先进材料工艺和保留传统材料工艺相结合,以农业文明最高成就的明朝服装为重要参照,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各种文明的成就,用全新视角,推陈出新,实用为主,引领潮流,计划出多种类型、多种款式、适合四季的具有明显传承因素的中国服装,彰显中国气派。当然这一切,是要建立在对本民族服装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基础之上的。而要做到这一点,还困难重重,任重道远,需要民间和政府共同发力。
(未经同意,不得转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