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88|回复: 0

[情感求助] 后劲太大了!二刷《无名》后我肯定,这将是国产谍战片新的天花板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1-24 15:10:41|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好个《无名》,没见过这么拍春节档谍战大片的。
该有的商业元素一场没少,但导演又自若发挥着诗意的表达。
片中梁朝伟与王一博的对决,最为极致。


一场长达六分钟的打戏。
公寓里, 两位明面上身份是汪伪情报部门曾经的上下级,正在展开一场生死相搏。
先是王一博带人围捕梁朝伟,被梁朝伟一枪干掉助手。


合围变成了单挑,偌大的公寓,变成两人的战场。


先开火,再徒手对战。
客厅、寝室、走廊,都是格斗场。
家具、饰品、窗帘,都成了武器。
打到体力不支,直接躺到地上缠斗。


这什么情况?谁生谁死,谁正谁邪?
悬念与动作结合,角色与命运在静态中蓄势,在动态中爆发。
拳拳到肉,互下死手,是让人觉得隔着银幕都觉得疼的地步。


只是对决这么简朴吗?仔细看,两位打得难分难解时,镜头在远处微微晃了一下。
还有人,在窥探这场大戏?
别急,假如你看得充足仔细还会发现,打斗有破绽。看起来都要置对方于死地,让人看得手心冒汗。
可为什么这取人性命的一戳,刚好精准地戳到梁朝伟咽喉旁?


又为何,王一博佩带的领带,刚好坚韧到充足被对方抓住,把他整个人安全地甩到楼下去?
一刷没看出来,二刷细思恐极。
好家伙,看上去是打斗,其实暗藏玄机。
单单最后那不到一秒的镜头,干净,利落,既亮出谜面,也藏着谜底。
谁敢这么拍谍战大片?只有程耳。


有人说,这十多年是中国电影最好的期间。
但在我看来,此中却藏着遗憾:谍战片。
十多年里,谍战剧风起云涌,除了柳云龙自导自演的《暗算》和《风筝》双星闪灼,《潜伏》《悬崖》《黎明之前》也部部经典。


但论电影,能在庞大档期惊艳四座的,大概只有13年前众星云集的《风声》和张艺谋执导的《悬崖之上》。


直到今年春节档,程耳执导,梁朝伟、王一博、周迅等联手,一部《无名》,终于再度搅动风云。
但它却既非一般的谍战片,更是一部与众不同的春节档电影。
不是大众预期的热闹红火,更像慢火熬出来的老火靓汤, 无论是视觉的精致,历史的深邃,照旧悬念的设置,都需要细品,需要回味,需要日头的积淀。


怕它不衬春节档的热乎?但影片两天票房破两亿,猫淘评分皆在9分以上,看来真有不少观众,偏爱这满堂盛宴上,这一口回味悠长的独特味道,解腻,上头。
这样的春节档谍战大片,精致,浪漫,够狠。
后劲太足。
1、 影像无名

过往的许多谍战作品专注于智斗,却难免陷入经典前作设下的套路,日子久了,观众既深爱这一口,又总觉得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难得的是,《无名》的谍战,根本不走套路。
就像电影的英文名“Hidden Blade”——袖剑。代表着暗战与刺杀,忠勇与牺牲,但又始终优雅从容。
谍战的惊险过瘾,与导演程耳的美学浪漫,互为面子与里子。


作为中国当代导演里的一个“异数”,程耳的作品少却精,从他那部被称作“北电史上最牛结业作品”开始,只有四部公映的电影,2012年的《疆域风云》、2016年的《罗曼蒂克消亡史》都是迷影群体中的佳作。
但这一次,程耳一开始就在预告片中打出,“超级商业片”。
《无名》,有着谍战类型片常见的一切商业要素。
谍战、潜伏、锄奸、对决。


但与传统谍战不同的是,电影并不急着把爽感元素急赤白脸地端出来,而是以一曲优雅的谍战探戈,与观众共舞。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上海“孤岛时期”,虽然被日本占领,但因为租界的关系,成为各方力量拉锯的前沿阵地,更是重要的情报交流中心。
《无名》的主角们就出自汪伪政权在上海的情报部门。


程耳用精致的白描,勾勒出一张谍战中的历史风云变革图。
文戏武唱,武戏文唱。
影片有谍战的惊险 ,也带历史的厚重。
程耳标记性的镜头语言,对称的构图、悠长的空镜、利落的剪辑与迟钝的长镜头,一样不少,氛围感的营造,尤为精妙。
从影片开场周迅优雅地喝一杯咖啡开始,程耳特有的隐蔽感、暗流涌动的氛围营造,就如高级的醇酒,入口回甘,余味悠长。
比如,明与暗。
光影之中,隐晦的传达出人物的心田与处境。处处是伏笔。
比如,动与静。
动作戏是谍战片的一大看点,《无名》也有大量的动作戏,无论是梁朝伟和王一博的近身肉搏,照旧王一博一人单挑日军,全都惊险刺激、凌厉暴裂,但在那溢出屏幕的冲击感中,你又能感受到山雨欲来的静。


而在静态里,大量对称的摄影构图,张力拉满的眼神交流,又藏着一触即发的爆发力。
比如,黑与白。
黑白沉重的情报部门镜头和租界华灯初上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画面交叉中,普通百姓被日本帝国主义无情摧残。


形势波谲云诡中,又带着暗流涌动。
再比如,冷与暖。
冷暖色调的切换之间,程耳的影像,记录着谁人日军侵略下,普通人无名无姓的艰难期间。
1938年,日军占领广州,银幕背景里,是航拍镜头中城市被轰炸后灰色的样子。


但下一秒,却是日本战斗机飞过的碧海蓝天。配上日本电台里的广播:明天天气晴,适合进攻。


典雅、端庄、深沉的镜头美学下,这种“凝视”般的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观众在表面的色调冷暖变换中感受着浓郁的情绪。
程耳的镜头,也是真的美。
人美。周迅、江疏影、张婧仪,旗袍,民国发型,镜头里蕴含的民国女性的风韵,让人流连。


食物美。特写镜头下,点心店里的法式拿破仑蛋糕,菜馆里的一盘挣扎的醉虾,日本人餐桌上冷冰冰的刺身与寿司。就连餐台都做到了精致完美。
拿破仑是师傅现做的,日料器皿是从日本空运来的。
程耳电影,必须是每一帧画面都可以裱起来的程度,但镜头的美里又蕴含深意。
比如美人的凝视里暗示人物命运,食物也隐喻着人与时局的关联。
“电影是对时间的凝视。”
程耳的影像仿佛赋予了镜头生命,每个镜头仿佛都在呼吸,甚至带有时间流淌的节奏。


晦暗历史中,影像为观众点亮了一盏灯。
这盏灯,早晚要穿透历史的长夜。
2、 故事如谜

拼图游戏,是《无名》故事的文眼。
故事主要发生在1937年-1945年的上海,中共的地下工作者周旋于重庆、汪伪、日本特工机构之间,通过错综复杂的敌后情报体系,获取情报,诛杀汉奸……
电影的大部门剧情都聚焦在汪伪政府的几个特工身上,包括梁朝伟饰演的情报部门高层何先生,王一博饰演的新晋特工叶先生。


这里显然藏着谍战片的第一重谜题:谁是我们的人?
谍战片的主角往往有双重甚至多重身份,潜伏意味着刀尖上的舞蹈,伪装意味着随时处于险境当中,悬念和戏剧张力由此而来。
但程耳的高明之处在于,采用了谍战的主线,悬疑的骨架,但又用一出时间的谜局,引观众入局。


假如说一般的谍战片是主创带观众看一个故事。
那么程耳却利用打乱的故事线,迷宫一样的细节,带观众玩了个拼图游戏。
当观众被放进这个悬念迷宫,在寻觅剧情的草蛇灰线中,逐渐拼凑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
程耳的这座悬念迷宫,是靠细节叠出来的。
比如,时间。
1938,1941,1944,1945,和没有出现但一再被提及的1931。
程耳一贯的非线性叙事下,所有时间都被打乱,谜面连着谜底。有的故事看似开场其实在收官,有的故事看似结局其实才展开,程耳叙事,妙就妙在结构。
梁朝伟一个望向观众的眼神,可能藏着破题的关键。
他饰演的何先生,两次过堂犯人。两次说到自己之前的经历。
第一次,1941。


对方是一个国民政府上海的情报头子,他一脸笑意,底气十足,还放了对方一条生路。等候对方“开窍”。
第二次,1944。
同样的对白,没说完就被对方打断,他也懒得跟对方啰嗦,不降服佩服,就赶紧处理掉。


程耳设置了一道高级的谜题,上半部抛出谜题,下半部解谜。角色不断重复的台词,象征着时间线被打乱后又形成闭环。
答案就在闭环中,剧情严丝合缝,没有一秒钟可以浪费的,没有一个镜头是多余的,观众必须参与此中,才能享受那份乐趣。
迷宫里,随处是程耳埋下的伏笔。
比如黄磊饰演的地下党员张先生手里的枪。


何先生负责“接待”张先生,一看到枪就问,“你为什么会有陈小姐的枪?”
同为地下党员的陈小姐是周迅的角色。
一个带着陈小姐的枪,一个一眼认出陈小姐的枪,两人分别和陈小姐是什么关系?枪是怎么回事?何先生离开时,身上的血点又是怎么回事?


又比如,王一博的领带。
注意一个细节,前文中那场生死大战前,王一博先扯了扯一条领带,又换了一条领带,为什么扯,为什么换?


细节让剧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也更加具有悬疑感。结构环环相扣,没有闲笔,也没有废笔,角色每一个细微表情和眼神都暗藏深意。
答案就在那里,当观众一路跟随导演,如同经历了一场谍战的梦。
在梦的最后一刻,被程耳啪的一个细节惊醒,突然看懂整个故事,会觉得自己的智商和审美得到了极大地尊重,这种找到答案完成拼图后恍然大悟的痛快酣畅感,才是程耳带给观众更高级的审美快感。
程耳想守住这份解谜的快乐,也想守住与观众的缘分。
3、 演技无痕

观众能否入局,除了故事,也在演出。
故事像剥洋葱,不到最后一刻,你都不知道角色是正是邪。每个人都没有名字,台词不多,喜怒不形于色,但是塑造的氛围感炸裂。
越是云云,越考验演技。
大概找不出第二个华语片演员,比梁朝伟更适合在程耳的谍战片中饰演男主角。


笔挺的黑西装,锃亮的大油头,梁朝伟三件套加礼帽一出,一个期间的优雅已经溢出屏幕。
银幕上看他演出,是每一条皱纹都会演戏的感觉,这回梁朝伟不是 “易先生”,他演出的是完全不同于阴郁暴戾的另一重气质,有几处笑容让人倒吸一口凉气,依然和易先生的神态完全不同。
他在影片中台词最多,而且用的普通话原声台词,还贡献了一段少见的打戏。每个表情都深不可测,观众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却忍不住被他的目光吸引,巨星魅力,骗不了人。
可以说梁朝伟演出中巨大的留白和想象空间,已经创造出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等到谜底发表时更会给人醍醐灌顶的感受。
这就是殿堂级华语影帝的魔力。
面对这样的顶级演员,王一博的演出能不露怯,已值得一赞。


电影中王一博的确呈现了不同以往的荧屏形象,更显冷峻、肃杀、隐忍,甚至是狠利,谁人卡车上的笑,令人印象尤其深刻。程耳把最后一个线索留给他展开,所幸他接住了。
至于周迅,程耳评价她每个毛孔都会演戏,绝不是场面话。
民国扮相的她让人回想起顾晓梦,但她不是顾晓梦,陈小姐比顾晓梦年长,经历更多风云,更从容,更经事,也有更多记挂。
她的戏不多,但两场戏足以封神。


一场是与何先生生死离别前,她的睫毛稍微升沉,脸微微搐动,无需台词,一切尽在不言中。
另一场是谁人与何先生相顾无言的拥抱,等到爱人的第一反应不是喜悦,而是不敢置信,再是如释重负,仿佛千斤担子终于卸下来。


隔着屏幕观众感觉到她仿佛经历了千山万水,只有经历过无数夜晚的人生煎熬才懂得谁人拥抱有多重。


程耳真懂选角,梁朝伟演谜面,周迅揭谜底,华语影坛我找不出更完美的搭配。
其他配角也各有惊喜。
黄磊饰演的张先生,长着一张正义脸,但脸上满是举棋不定的犹豫,一句“我是个软弱的人,不适应这个巨变的期间。”仿佛角色的判词。


大鹏演了一个极其严肃的角色,是全片最大的“官”,也是最调皮的骑墙分子,演完没有人笑,证明他成功了。


江疏影则演出了角色的凄美,命运变局下,那张惨白、悲凄,又不失美丽的脸,好像一朵行将枯萎的玫瑰。


张婧仪演的大概是全片唯一没有任何反转的角色,但你很难忘记舞厅里,她演的方小姐一身镂空旗袍坐在桌前,守株待兔时那紧张又青涩的脸。


王传君也演得很妙,跟叶先生在早餐店吐槽菜品份量不够,吐槽叶先生不应跟他共享一份排骨,在审讯室门口等候时,互相比赛,看谁能吐出烟圈又多又圆。也是他,对叶先生进行了最惨烈的背叛,麻木与狠戾,尽在角色中。


电影中有好人,有暴徒,但更多是正邪难分。
绝不夸张地说,直到电影最后一秒,人物依然在反转。
大期间泥沙俱下,有骑墙的,站队的,找后路的,变节的,才更见坚守的意义。
在《无名》的镜头下,演员都呈现出一种独特的质感,让人信服,仿佛他们就是谁人年代走出来的人物。
小人物铺展出历史的众生相, 期间如局,身处困局,必当谋求破局。


演员们的演技,让期间洪流中个人的选择与坚守更迷人了。
4、 谍战留名

所谓无名,是曾经的人与事,尽皆隐没在历史的尘埃中。
到最后,角色无一不是“无名氏”,是千千万万谁人期间的人的代表。
程耳拍谍战,也是拍历史。历史在他这里不是故事的背景,而是前景。
他把每一个人物、每一场戏都放到一个真实的历史中去,再用慢镜头、空镜、大远景,雕塑历史影像。


采访时他说,在他心目中,《无名》更像是“无名”好汉的史诗,是期间的赞歌。
电影里有的是为了目标隐姓埋名,有的是无法被写进历史书中的普通人。
但他们全都推动着历史的洪流,或者说,他们是洪流本身。
历史总是无名者写就,而程耳的谍战片,却要“见众生”,这当然需要勇气。
回首过去十年,华语影坛风起云涌。流量期间,注意力的竞争已经白热化。
电影存留的底气是什么呢?
不能说随波逐流是错的,但总要有些人,激荡出不一样的浪花,否则满是流水线量产的爆款,多少无趣。
于是春节档有了这么一部谍战片,克制、优雅,保持腔调。


导演在主题曲MV的最后,打出了一行字:“尊重观众,观众不应该被低估”。 所谓尊重,是不讨好,不降智,保持风格,坚持审美 。


就像程耳曾在《对得起这碗白米饭》写的:“欲望无休无止,但我们要注意吃相。”
谍战是很受观众欢迎的类型,但瓶颈已现,几年不见新经典,是该有作品去完成突破。
程耳用《无名》带观众做了一场谍战的大梦,一场美学、智力的高级游戏,此中充满无名好汉惊心动魄的战斗日常,也充满对无名好汉的敬意。


国产谍战片需要这样用心的作品,观众需要在春节档看到云云不一样的作品。
《无名》,理应留名。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124A02GP7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