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84|回复: 0

[本地新闻] 湖州味道|老梅虬影亦芳华——浙北名医毛先生人生剪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4 23:45:23|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全文4822字,阅读约20分钟
湖州味道》特邀作者:徐世尧
投稿邮箱:963458800@qq.com

      雪花纷飞,傲然绽放。平生最爱梅花,犹喜腊梅,她是凌寒怒放的梅仙。一棵龙钟老态的梅树常引我驻足,喜欢她的虬枝沧桑、错节盘根;喜欢她的疏影横斜,暗香浮动;喜欢她的遗世独立,品格高洁。

      最妙赏梅处,是我的忘年交、老中医毛先生私宅。先生今年已是鲐背高龄,六十多年前,他亲手在自家庭院种植了一株腊梅树。寒冬时节,腊梅悄无声息地孕育花蕾;三九一到,仿佛接到天神谕旨一般,就努力地打开花苞,任凭雪压霜侵。初起她害羞似的,先探个脸儿,一朵,二朵,随之即迫不及待地漫枝满树,毫无顾忌地开放了。淡黄色的腊梅最惹人喜爱,清香弥漫了整座庭院。而那曲虬的枝杈,又努力地伸出院墙之外,让幽淡的香味铺满了幽长的巷子,引得路人纷纷驻足、仰望、赞叹,回首。

1.jpg
九十岁自书
      誉满浙北地区的“毛先生”,大名徐振华,乳名阿毛。许是小名好记吧,十里八乡的老百姓皆尊称其为“毛先生”。1926年,出生在太湖溇区一座古老村落的中医世家。8岁上私塾,接受传统文化教育,后来转到大钱古镇读小学,成绩优良。据其中医老祖父的意愿,14岁拜投湖城名医潘春林先生门下学习中医。从此,无论寒暑,他勤奋刻苦,医学典籍,熟记于胸。16岁学成满师,17岁在老家设柜开诊,行走于村落间。老祖父为其留下训言:以医德为重,以治患者之痛为己任。

1.jpg
潘春林像

1.jpg
名医潘春林诊所
       一番寒彻骨,迎来扑鼻香。上世纪四十年代的湖州北门外,正是被日寇侵占的区域,塘北一带土匪滋生,杂牌部队横行。青年徐振华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肩背药箱,走村串户为患者治病,无分寒暑晨昏。对于患者,他望闻问切、耐心细致;对于疑难杂症,他刻苦钻研,不断总结。师出名门并且拥有非凡智商的他,几年下来,医术突飞猛进,年纪轻轻就声名鹊起。建国初期,先生虽然仅二十岁出头年纪,却已在多个集镇设柜行医,医术日臻,闻名乡里。应验了民国年间一位颇有名望的风水师的预言:徐氏必出三代好郎中。

1.jpg
1953年徐振华赴嘉兴学习

1.jpg
1959年出席吴兴县卫生系统表彰会
      对于岐黄医术,先生严谨认真、精益求精。同时,也把这种态度用在他认为对乡民有益的事情上。1951年,他响应政府号召,率先在织里镇成立联合诊所(今吴兴区人民医院的前身)。几位老医生深情地回忆,联合诊所筹办期间,毛先生身体力行,事必躬亲。选址买地,请施工人员,购建筑材料,甚至连砌墙用的石灰,他都亲自跑到长兴去选购。诊所建成后,毛先生踏遍轧村、太湖、晟舍、戴山等地,把许多乡村郎中聘入诊所,共襄善举。1958年,联合诊所改为织里医院,众望所归的毛先生被推为首任院长。1954年起被选为市县人大代表。他利用外面出诊的时间,关注民生和社会环境。于是,一份份关于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的建议提交到了各级人代会上。因此,徐振华的人大代表身份,一直连任到1980年代中后期,还被选为湖州市郊区(县级)人大常委会的副主任。

1.jpg
出席湖州市人民代表大会

1.jpg
在湖州市郊区人民代表大会上发言
      梅花的幽香总是默默馈赠于人。三十岁出头的毛先生医术已是炉火纯青,四方八里的患者慕名赶来联合诊所求医。先生待人亲和,有求必应,收费低廉,许多大医院治不好的疾病经他治疗后基本都能痊愈。因此被人们称为“毛仙人”。李明英,1962年出生,吴江市八都镇长家湾村人。1991年确诊患上口腔肿瘤,口腔上部严重溃烂。丈夫先是把她送到苏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住院十余天,无效回家。接着又到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治疗,该医院的口腔治疗技术,当时在国内属于领先。她住院治疗了二个多月,医生施尽了各种手段,依然无效而回了家。这次住院花了三万多元人民币,在当时是一笔很大的数目。家中已债台高筑,丈夫准备卖掉老宅还债。儿子才九岁,病情日益严重,李明英绝望了,产生了自寻短见的念头。此时,有熟人劝李明英到织里去找毛先生治疗,说兴许有希望。亲人陪她到了织里老街的医院,毛先生仔细看了后,让他们随其回自己家中。先生在瓷瓶中拿出一盒药,倒出一小包递与李明英:“这是我们几位老中医自己研制的药。回家后,用管子把药吹到口腔患处,可能有用。如果一个礼拜后不见效,那就不要再来找我了。”她回家后,遵医嘱每天吹疗。一周后,奇迹出现了,她嘴内灰底板上的烂肉自动脱落了,一块一块的。她让丈夫买来一把新剪刀,在火上烧了一下,把零碎的烂肉剪了下来,感觉就好了许多。她又去看了毛先生,老先生开了药方,让她服中药慢慢调理。二个月后,李明英的病有明显好转,坚持服中药一年多,完全治愈了。此后身体一直健康,能干各种农活,如今在八都、盛泽都买了商业房,还帮儿子管理饭店。李明英把毛先生当作救命恩人,平时常有电话问候,过年时登门拜访。某日在织里大益堂,我巧遇李明英,毛先生也在。抓住这个难逢机会,我作了简略采访。末了,我问那种神药的名称,先生说叫“口疮散”,现在已无人会配制了。李明英接口说:“那年先生给的药,我家里还余下了一点点。”

1.jpg
与江苏吴江患者合影
      改革开放之前的乡镇医院,医生出诊是家常便饭,也是约定俗成的规矩。作为一院之长而且是患者最信赖的医生,毛先生出诊率总是最高的。而回访病人则是先生一而贯之的坚持,可以说是那个年代的特殊符号。新世纪初,重兴港村的一位老人发出内心的敬佩和感慨:“毛先生匆匆行走于乡村小路的形象,经常在我脑子里萦绕。在织里镇,他是穿破布鞋最多的人。”

1.jpg
20世纪60年代织里医院中药房
      梅香一径,难离冰霜,正如人生,苦乐相随。“文化大革命”期间,毛先生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遭受批斗,举家被迫迁出私宅。庭院里的花草被踩成狼藉,腊梅树虽未铲掉,但也被野蛮之手攀枝摘蕾,不久即气息奄奄了。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两年后,主人回归,腊梅树也死里复生。几年后又郁郁葱葱,暗香涌动,成为织里老街的一道秀色,更是人们心中的一缕乡愁。如今,织里老街拆除重建,地方政府顺应民意,毛先生旧宅连同那枝腊梅,已作为名医故居被保留了下来。

1.jpg
名医祖宅慎德堂

1.jpg
1960年徐振华全家在老街私宅合影
       虽曾历经坎坷,但先生的古道热肠未曾蒙尘,退休后更是初心未改。清晰记得,2006年正月初九晨,大街上还弥漫着烟花爆竹味道,先生前来探望我,见面就说刚从乡下为一农妇治病回来,说这是自己必须经常关照的病人。原来织里镇某村一年逾花甲的农妇,丈夫故世多年,女儿已出嫁,儿子弱智在家,母子艰难度日。近年农妇患病,丧失劳力,贫病交加,家徒四壁。医药费依赖村民五元十元的救济。了解此状况后,先生每次去其家中治疗,不收诊费,常常自己掏钱让她买药。先生还与镇上的一家药店协调好,凡这位老人持其开的处方来买药,药店须按药品进价卖与她。先生一边感叹,一边让我接通了镇政府民政科的电话,建议对农妇家庭给予困难救助。一路风尘一路歌,在织里的乡间小路上,人们最熟悉的,依然是毛先生的背影。

1.jpg
书法家李英题赠

1.jpg
谭建丞先生赠画
      先生性格开朗,为人随和,集名医与儒医于一身。幼年曾读私塾,有较好的国文功底,好读书且层面广泛,《古文观止》常读常新,《名人传记》和地方文史较多涉猎并有所思索。李白的《将进酒》,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许多优秀诗词,他都能背诵个八九不离十。先生的毛笔字写得很有功力,与本市已故艺术家李英、王礼贤、吴迪庵等老先生常有交往,家中藏有书画名家朱古亭等人的作品,老街上“织里医院”四个遒劲的行书字,就是他亲笔书写。先生平时也喜欢听京剧,《苏三起解》和样板戏《红灯记》的唱词,还能随口哼上几句。

1.jpg
徐振华手抄医书
      先生喜欢文艺,亦喜欢旅游。笔者有幸几次与先生结伴同行,让我深感快乐和敬佩的是,其旅游行程也是采摘草药和悬壸济世的过程,颇有神医李时珍的遗风。

      2003年春暖花开时节,我们组团去庐山。在牯岭某宾馆,我与先生同宿一室。凌晨四时许,我被他叫醒起床,说是去看日出,其实“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为的是采摘山上的药草。在一座似是机关的庭院里,先生惊喜地发现了一株平时少见的草药。采摘时不小心弄出声响,守院老妇以为是小偷,大声吆喝着追了出来。我赶忙向她解释我们并非“梁上君子”而是游客,并介绍毛先生是湖州的名中医。老人一听转怒为喜,原来,她患有异病久治难愈,虔诚请名医诊脉开方。先生医者仁心,问了病况,认为此疾不难治愈,即为老妇人把脉后开了药方。关照有关注意事项后,还留下了自己的宅电号码。三个月后,老妇果真打来电话说,煎服了先生开的中药后,病已基本痊愈,感谢老先生的救治之恩。

1.jpg
徐振华与夫人顾丽蓉合影
      印象最深刻的还有太湖三山岛的“两次游”。一游是在去年初春时分,我们去该岛游玩。刚登岸,有村民认出是名医毛先生,即请其诊疗。因为是岛上派出的游艇,消息传开后,村里的患者陆续赶来。村书记把先生请到村礼堂,摆上桌椅,沏上好茶,让村民按序就诊。从上午10时到下午4点,九十二岁的老人用菩提般的手指,为40余名病人诊脉开方,未收分文诊费。离岛时,村民送上山货与鸡蛋等土产,先生皆婉言谢绝。因为那次没有游玩尽兴,于是有了第二次的岛游。那是一个多月后的5月10日,这次不雇游艇,由艺术家许羽驾车直接开到苏州东山乘渡船登岛。那天很开心,雇览车沿岛兜了一个圈,饱览了山色湖光。下午在“皇家采石场”游览时,毛先生还是被人认了出来,有患者拉住先生非要为其看病。先生就坐在一块大石头上,仔细问了他的病状,为其诊脉开方后,又同他一块采摘山坡上的草药,说这种草药新鲜,效果好,管用。先生边采摘边感慨:“这岛真是一个天生的中草药基地,要好好保护利用啊!”傍晚,我们在西山岛的傍湖农家饭店用餐,把酒临风,看夕阳缓缓沉入太湖,感叹人生几何?归家途中,先生余兴未尽,与年逾八旬的弟子唐家华在车子里谈古论今,诗词文章,不亦乐哉。

1.jpg
出席吴兴区第二次中医代表会议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不知是先生的博施济众之心感化了梅树,还是梅仙要报先生的再生之恩。令人啧啧称奇的事情发生了,2015年,先生庭院里苍老的腊梅树下,开始长出了一株直径逾15厘米的硕大灵芝,请教专家称是“树舌”,无毒可食用,每年秋冬季摘下后,先生特地送来让我营养补身,真是感动不已。许羽说:“庭生芝兰,必定祥瑞”。而今,名医已逾“上寿”年龄,依然思维清晰,身体健朗。那株腊梅的树身虽显沧桑斑驳,却虬影婆娑,花开之时,香飘云天。

1.jpg
徐振华出席吴兴县先进工作者会议
      一本书感动了一座城。2018年春夏季,织里老街的居民,先生的弟子提议要把徐振华的人生经历写成文字流传后世。这一提议立即得到先生子女、故乡百姓的赞同和吴兴区人民医院的支持。作为《徐振华传》的作者,由衷钦佩毛先生惊人的记忆力和在民间的影响力。“传记”时间跨度百余年,从徐氏家世、艰辛童年、湖城学医到创办织里联合诊所,先生娓娓道来,梳理得如此清晰。民国年间被“拔财神”的灾难与“文革”期间遭受厄运,老人是何等地从容与达观。许多乡人主动找作者讲述“毛仙人故事”,有的还写来文字稿收编入传记的附录,丰富了这部作品的内涵。

       戊戌中秋前夕列出写作提纲,历时九个月,《浙北名医毛先生—徐振华传》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还荣获第33届华东地区科技出版社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在织里医院搬迁新址庆典暨《徐振华传》首发仪式上,九十四岁的老人青春焕发,登台亮相,为读者签名赠书,台下掌声雷鸣。

1.jpg
阅读资料的徐振华
       2019年6月传记出版后,小小织里街一时“洛阳纸贵”,人们争相求得《徐振华传》,以先睹为快。曾出现让人感动泪目的一景,一位教育界退休的李姓女士,在某商店包揽了仅存的43册传记,然后请毛先生签名盖章,赠送亲朋好友。

1.jpg
《徐氏医案》书影
       出版社领导与毛先生滋养出一段旷世奇缘。《徐振华传》由时任浙江科技出版社吴社长亲自审阅书稿,亲自把关报送选题,年轻而知识渊博的肖真女士为责任编辑,他们为此书出版倾注了大量心血。图书出版后,吴社长数次打来电话,要来织里拜访尊敬的老人,而此时因新冠病疫和传主“闭关休眠”未能成行。2020年8月初,得知先生“出关”讯息,在织里乡贤谈月明陪同下,吴社长与肖编辑顶着烈日专程来到织里老街拜访毛先生,大家品茗聊天,甚为快乐。还特地带来《徐振华传》请老人亲笔签名,此书将为出版社永久珍藏。在那棵虬枝横斜的腊梅树下,大家合影留念,在精致的小庭院里依依惜别。应读者建议,《徐振华传》在《南太湖号》上连载,当时阅读量每期均在15000人以上,堪称传奇。

“江南腊尽,早梅花开后,分付新春与垂柳。”前年初冬,小镇上又传喜讯,毛先生的关门弟子徐建中花费十年心血,悉心整理了15万字的《浙北徐氏中医方案》即将出版。期待着与先生再次酌酒共庆于腊梅树下,品赏古梅虬影与仁医大爱之芳华。



来源:湖州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