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3-31 11:54:36|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凯风
一流大学的分布格局,开始松动。
01
央企外迁之后,双一流大学也动了。
据河北新闻联播、长城网等报道,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四所在京高校将疏解到河北省雄安新区,预计2025年秋季对外招生,2035年全部搬迁完毕。
这意味着,雄安新区即将迎来第一批双一流大学,河北也将告别没有双一流大学本部的历史。
此前,中国星网、中国中化、中国华能、中国矿产资源集团4家央企总部先后落户雄安新区,让河北成了仅次于京沪粤之外的第四大央企总部所在地。
这一次的下属高校外迁,与央企总部搬离一样,不是在情势上建个分部/分校那么简朴,而是以整体搬迁为目标,最终从北京扎根到雄安新区。
与前些年流行的跨省异地办学差别,这一次是实着实在的外迁;不是市场驱动的高校自主行为,而是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非都城功能的顶层计划。
更关键的是,无论央企总部还是下属高校外迁,都非一次性行动,而是刚刚拉开大幕。
此前,官方表示,在京部委所属高校、医院和央企总部分期分批向雄安疏解。
北京十四五规划也提出,支持部分中心在京行政事业单位、总部企业、高等学校等向雄安新区有序转移。
这意味着,将来还将有更多央企总部、大学、医院以致行政部门,以及众多的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落户。
雄安新区,有望成为河北以致北方又一新的增长极。
02
高校外迁,受益的或将是整个河北。
作为首批外迁的在京高校,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北京林业大学,不只是下属高校,还都是双一流大学。
根据最新发布的软科2023中国大学排行榜,4所下属高校天下跻身TOP100,北科大、北交大更是进入TOP50。
与之对比,位列河北高校第一梯队的燕山大学、河北工业大学,排名分别是94位、106位。
假如这些高校最终全部搬迁到雄安新区,那么河北不仅将正式告别没有“双一流大学”本部的历史,而且还有望成为双一流高校最多的省份之一。
毕竟,作为“山河四省”的一员,河北经济实力并不弱、人口规模也不小,但高等教导却是不停是“心头痛”。
根据教导部数据,河北共有124所平凡高校,此中包括60所本科高校、64所专科院校,本科高校数量位居天下第7。
虽然总量众多,但河北高校普遍实力位于中卑鄙,不仅缺乏顶尖高校,而且唯一的1所双一流大学——河北工业大学,还坐落在隔壁的天津市。
这背后,是天津与河北剪不断理还乱的历史纠葛。河北省会曾履历经11次变迁,天津曾经多次作为河北省会而存在。
当1960年代天津恢复为直辖市,河北省会从天津迁往保定再转往石家庄之际,这些高校并未随之迁徙,而是留在了天津。
所以,如今河北工业大学虽然地处天津,但却由河北、天津和教导部共建;同时,凌驾70%的招生名额都向河北倾斜。
同时,这几年,河北工业大学与石家庄来往密切,在省会建了多个研究院,一度被以为回归河北的重要信号。
然而,直到今天,河北工业大学无论本部还是重要学院仍旧设在天津,而华北电力大学、东北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在河北也建有分校,但都不是本部。
所以,北京科技大学、北京交通大学等高校的迁徙,或将真正改变这一局面。
无论招生指标会否向河北倾斜,数十万大学生的到来,势必为河北的高质量发展,积蓄更大能量。
03
天下高校的区域格局,已经有很多年没有调整了。
在中国高校的城市矩阵中,北京、上海、南京作为第一梯队;
武汉、广州、成都、西安作为第二梯队;
天津、长沙、杭州、哈尔滨、合肥等齐头并进的格局,可谓存在已久。
这与双一流高校的分布相互对照:
北京(34所)、上海(15所)、南京(13所)、广州(7所)、武汉(7所)、成都(7所)、西安(7所)、天津(5所)、长沙(4所)、哈尔滨(4所)、合肥(3所)。
这一局面的形成,是历史上几次高校大调整带来的结果。
第一次是1950年代的院系大调整,部分大学院系被撤并,一众新的工科院校诞生,传统大区中心成了最大受益者。
第二次是三线建设时期,基于备战和均衡发展的需求,大量高校、科研单位、工厂向中西部地域迁徙,这一时期,成都、重庆、西安等西部中心城市成了受益者。
第三次是京校外迁。1969-1970年,基于当时特殊形势,包括中科大在内的13所在京高校外迁到安徽、陕西、河北、湖北、河南等地。
改革开放之后,这些高校中,中国农业大学等5所高校回到北京原址办学;
中国矿大、地大、石油大学、华北电力等选择两地办学,如中国地质大学分列北京、武汉两校,中国矿业大学分列北京、徐州两校。
还有4所高校留在了地方,包括扎根合肥的中科大、武汉的武汉理工、西安的西安理工、郑州的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经过这三轮大的调整,我国一流大学的区域格局基本固定,虽然后来不乏新的高校成立,但都未能真正形成改变的力量。
04
如今,一些新的变革正在发生。
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格局发生翻天覆地的变革,一些东部经济强市,开始拼命建大学,或从零起步,或引进着名大学的分校,试图改变这一格局。
深圳、苏州是此中的佼佼者。借助强大的财务实力和产业竞争力,两地吸引了一大批985高校跨省办学,哈工大深圳校区的录取分数,以致凌驾了位于黑龙江的本部。
然而,随着“禁止跨省异地办学”的禁令下达,这条路子也逐渐走不通了。
之所以从严,原因是高校跨省开办分校,最大受益者往往都是沿海发达城市,中西部地域面临人才流失的困境,更倒霉于教导均衡。
不外,虽然跨省异地办学被叫停,但仍留了两个出口。
一个是基于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思量,鼓励港澳高校在珠三角开设分校。
港澳高校综合实力稳居世界前列。根据QS2023大学排名,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6所高校跻身世界前100。
这些高校,都不乏在珠三角建设分校的思量。
现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已正式开始招生,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的内地分校也在有序推进中。
另一个是在京下属高校向雄安迁徙。
北京科技大学等4所下属高校选址的尘埃落定,标记着新一轮京校外迁的开局。
与几十年前的13所京校外迁落到各地差别的是,这一次重要布局在于雄安新区,但迁徙来的资源,无论是央企总部、高校还是其他机构,最终必然惠及整个河北省。
这是河北的机遇,也是京津冀新的机遇。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331A03AC4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