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51|回复: 0

[本地新闻] 在 湖 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7 20:25:19|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0.jpg
0.jpg
4月27日,《太湖之州:中国淡水养殖重要起源地——中国淡水养殖起源考证研究》在湖州发布。报告提出,湖州是中国淡水养殖重要起源地,湖州是范蠡养鱼文化故里、《养鱼经》主要起源地。

0.jpg
       该报告由国家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水产学科养殖学首席专家叶金云和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湖州师范学院二级教授李学功领衔,多名专家深入研究,由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原所长桂建芳,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宫长为,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徐良高等在内的9位国内专家一致论证通过。

      李学功介绍,此次研究历经2年,以环太湖流域史前考古所见水环境变迁与渔业基础、太湖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渔业考古遗存为据,融合了水产学、历史学、考古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研究方法,走访了包括湖州钱山漾、安吉古城以及国内多个遗址,参阅了大量地方史志资料。

0.jpg
钱山漾文化鱼鳍形足陶鼎
     “根据现有考古资料,国内早期渔业的萌发点集中在太湖流域地区和东北地区。”李学功说,“湖州新石器时代的钱山漾、毗山遗址出土了网坠、细麻绳等渔具,以及鱼鳍形足鼎、鱼骨螺壳等渔文化器具,佐证了湖州是太湖流域早期水产养殖的重要区域。”

0.jpg
      湖州毗山出土的高祭台类型时期的渔网坠

      位于湖州城南的钱山漾遗址文化,距今已有4700年的历史,出土有用于捕鱼的网坠9件,以及相关的骨针、石镞、细丝带、丝线、细麻绳等渔具,以及长96.5厘米、宽19厘米,以青冈木制成的木桨等与捕鱼生活相关的器具。“这说明湖州原始初民可能乘坐木船或竹筏,用绑缚网坠的渔网和石制的镞等渔具进行捕捞。”徐良高说。

       宫长为说,《陶朱公养鱼经》是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相传系春秋末年范蠡所著。诸多文献记载,范蠡遗迹和史影在湖州、在太湖流域不断叠加呈现,加之湖州民间传说,湖州与范蠡和《陶朱公养鱼经》在文化地理的维度内融合交织。

      桂建芳在课题成果论证会上认为:“此次研究确保了结论的科学性,填补了渔耕文化的学术空白,所提出的认识,理据扎实,对于打造提升太湖流域淡水养殖文化品牌意义重大。”

0.jpg
      湖州淡水养殖目前颇具规模。市农业农村局渔业畜牧处处长吴建荣介绍,我市是国内著名的淡水鱼重点产区,产量和产值均占全省的三分之一以上,罗氏沼虾、鲌鱼、加州鲈鱼苗种年产量占全国的60%、40%、20%,工厂化循环水、“跑道鱼”等智能化模式正让淡水养殖走向未来。

发布会现场
发布人就大家关心的问题作了回应一起来看↓↓
       湖州师范学院主持完成的中国淡水养殖起源考证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请问一下这项研究成果对今后我国进一步加强鱼文化研究有什么重要意义?

杜勇:
      太湖流域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淡水养殖的重要地区。《中国淡水养殖起源考证研究》课题组由国家大宗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全国水产学科养殖学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叶金云教授和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先秦史专家李学功教授领衔,从太湖流域史前水产资源考察入手,立基考古与文献,实证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淡水养殖起源问题,从历史地理、史籍文献和非遗资料考索范蠡《养鱼经》产生的时空生态。课题组以实际行动践行新农科与新文科的融合、学科与社会的结合,用中国理论科学阐释中国经验,解决中国问题,诠释了新时代中国学人和学者的责任与历史使命。

      值得一提的是,课题研究采取水产学、历史学、文献学与考古学多学科交叉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结论的科学性。因此,课题组提出的太湖流域是中国淡水养殖起源地,湖州是中国淡水养殖重要起源地的认识,理据充分,提供了可溯源的支撑和证据,结论合理,对于打造提升太湖流域淡水养殖文化品牌意义重大。

      建议充分发挥菱湖中国淡水渔都的区位优势,认真做细做好“中国菱湖范蠡养鱼文化故里”这篇中国家鱼文化的大文章,依托国家级学术机构和团体的智力支持,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菱湖建设成为中国范蠡养鱼文化辐射中心、传播中心和研究中心。

    菱湖作为中国淡水渔都,淡水养殖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为中国淡水养殖业的绿色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请问一下今后打算采取哪些措施做好“中国菱湖范蠡养鱼文化故里”这篇文章?

卫良:
     南浔是全国著名的淡水鱼产区和渔文化的发源地,养鱼历史最为悠久,全区拥有水产养殖面积21万余亩,淡水鱼产量长期位居浙江省榜首,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桑基鱼塘”系统核心区坐落南浔。菱湖镇是中国江南范蠡养鱼文化故里,全国三大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被誉为“中国淡水渔都”“中国生态养鱼第一镇”“中国淡水鱼文化第一镇”。四大家鱼人工养殖鼻祖杨俊成也是在菱湖盼幸塘进行四大家鱼养殖。为持续擦亮最具南浔辨识度的“中国菱湖范蠡养鱼文化故里”这张金名片,南浔将继续做好“产业+”“服务+”“文旅+”三篇文章。

      一,是做好“产业+”文章,奠定产业基础。在渔业种业发展、数字化提升、产业集聚等方面下功夫。以打造“中国淡水渔业种质资源库”为目标,引入建设长三角淡水种业研究院、正大水产研究院,打造国家级种业阵型企业。加快渔业新型数字化、机械化设备的推广应用,迭代升级“南浔智慧渔业在线”,打造国家级渔业数字化应用示范基地,持续培育一批数字渔场、未来渔场、数字渔村等数字渔业细胞。大力发展跑道鱼养殖、智能蜂窝池养殖、工厂化养殖,积极扶持庆渔堂、星光农业等本土渔业科技企业。以国家级西部现代农业(渔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打造南浔区现代渔业科创孵化园、万亩数字化现代渔业园区、许联千亩跑道鱼数字化示范园区等一批标杆性项目,全力创建南浔区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二,是做好“服务+”文章,构建服务体系。在品牌引领、平台打造、人才培育等方面创亮点。积极构建“区域公用品牌+地理标志品牌+产品品牌”品牌发展模式,通过培育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不断打响“在渔都菱湖品尝最美河鲜”品牌。完善“院校专家+省市专家+本地专家”的渔业综合服务体系,进一步打造提升菱湖渔都渔业综合服务体。依托菱湖渔校,培育壮大“范蠡大讲堂”,认定一批“渔都工匠”,培育一批渔创客、“渔二代”,鼓励在外菱湖养鱼人返乡深造,向全国输出“菱湖渔文化”。

     三,是做好“文旅+”文章,搭建文化平台。在节庆活动、休闲产业、文化传承等方面做精做深。深度挖掘鱼桑文化精髓,积极发展以鱼桑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情活动,举办鱼文化节、农民丰收节、龙虾节等一系列题材多样的渔业节庆活动。借力“长三角亲子乐园”建设,在菱湖镇重点布局菱湖国际垂钓中心、挪威的森林、秋千上的杨港等一批农文旅项目,做活“渔”文章。以承办首届中国范蠡文化与淡水养殖起源研究高峰论坛为契机,深入开展范蠡文化及渔之源研究,建立渔文化资源库、筹建中国渔文化博物馆等,将范蠡渔文化打造与新时代鱼米之乡的南浔城市形象建设相结合。

      据我们了解,湖州渔业在淡水水产养殖技术、淡水名优水产苗种繁育以及渔业绿色发展等方面居全国前列。2017年,湖州在全国率先开展水产养殖尾水全域治理,已成为引领我国渔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样板地、模范生”。请问一下新的发展时期湖州如何实现淡水养殖业的转型升级?

陶忠华:
      近年来,在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中,渔业转型升级一马当先,成为农业产业兴旺的主力军,成为农业产业的首位产业,形成了打造乡村振兴战略示范区的一大亮点。新的发展时期,我市渔业绿色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为高质量做强现代渔业,全力创建全国渔业绿色发展标杆市,湖州将坚持生态优先、高质高效,按照“产业结构优、质量效益高、经营主体强、技术装备精、路径模式新”的发展思路,重点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重塑未来渔业生产。坚持“数字引领、共建共享、普遍富裕”,全方位、系统性重塑未来渔业生产。严格按照市级现代渔业示范园区、美丽渔场建设标准,整村提升水产养殖主体基础设施、机械装备、科技应用、经营机制水平,重点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现代化信息技术,实现养殖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控制、精准决策。

      二,是打造渔业现代化先行。以“主导产业优势突出、规划布局科学合理、利益联结机制健全、产业链条深度融合”为导向,立足产业优势和资源禀赋,强化水产品全产业链延链补链,突出加工端,统筹生产端、市场端和服务端,整体提升渔业省级特色农业强镇,重点培育一批渔业现代化先行镇,打造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产业片区。

     三,是培育优势集群。以“一个品种一个产业”为导向,引进推广一批具有市场前景的优质品种,适当调减一批结构性过剩品种,整理清退一批高污染品种,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聚焦青虾、河蟹、黄颡鱼、加州鲈、鳜鱼、小龙虾等优势品种,加快提升发展市级渔业示范园区、美丽渔场、健康养殖示范户,串点成线、连线成面、集群成带,打造一批标杆性集聚区,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产”向“大产业”转变,空间布局由“平面分散”向“集群发展”转变。

     四,是打造产业链条。以“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优化供应链”为导向,强化“产加销服”贯通、“农文旅教”融通、“科工贸金”联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业、水产饲料加工业、休闲渔业、水产品流通服务业,重点提升水产品加工仓储现代化水平,培育“中央厨房+食材冷链配送”等新业态,打造联动长三角的水产品集散中心,形成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的发展格局。

    五,是打造渔文化高地。充分挖掘渔文化资源,持续深入开展中国淡水鱼养殖起源考证研究,构建以“渔之源”文化品牌为核心,“桑基鱼塘”“珍珠系统”等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支撑,渔事文化节庆活动为载体的文化体系,全面提升渔业绿色发展的文化软实力。加快将“渔之源”为代表的渔耕文化金名片作为做强特色产业、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实现产业增效、农民增收。



来源: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