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3-4-10 08:52:51|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十三姐
听说现在许多儿童医院都开了个叫「学习困难门诊」的科室。唉,一听这个名字,都不消去看病,我已经感觉到焦虑了......
一开始我还以为这是什么冷门的门诊,没想到有家长说一号难求。有人带娃去看病,排起队来一等就是一上午......
挂上号的已经算幸运的,另有不少家长根本挂不上号,为了带孩子看这个门诊,有人每周固定时间抢号预约,一号难求,看来不光得拼手速,还得拼人品。
好家伙,上一次看到这么多家长不分昼夜地为孩子抢号排队,应该还是在双减之前的某些补习班门口吧?
几年过去了,家长们不给孩子抢一座难求的金牌冲刺班了,酿成给娃抢一号难求的专家门诊了......
有医生说,「学习困难门诊」平均一天接诊500个以上,自从规复线下上学以来,看这个门诊的人数翻了好几倍。
唉,也不知是怎么了,这届孩子学习困难怎么这么多。
有些网友不太明白,学习困难怎么还成了一种病?还必要看医生?乃至还必要吃药?
有个妈妈带娃看了一次「学习困难门诊」开了700多块钱的药,有网友又不明白了:吃了药就能解决学习困难?那岂不是大家都能成学霸?
实在还真不是这么回事。
说是「学习困难门诊」,现实上看的病可以解释成「造成学习困难的相干题目的治疗」。许多小朋友不是主观“不爱学习”,而是由于各种这样那样的生理题目或心理题目造成的,学习困难只是一个表征。
不过这又会让我们开始思考另一个题目:这届小孩患有这些身体或心理停滞的为啥这么多?
这个恐怕才是真正复杂的、必要我们思考的原因吧。
有一些小朋友倾轧一切大人盼望他们做好的事情,不光是学习。你让他学习,他就倾轧学习,你让他玩,他乃至会倾轧玩。
现在一些心理医生接待的患者里,都出现了不少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你以为小朋友不会抑郁不会焦虑?实在他们的心理题目更难察觉。
心理学里有个概念叫“心理韧性”,儿童必须经历一系列不利于发展的风险或逆境才能得到心理韧性。但如果在经历这些风险或逆境的时间,没有得到掩护性因素,那不但得到不了心理韧性,还会出现心理疾病。
所以看出来了吧?重点就在这个“掩护性因素”,这个包括许多,但来自家庭的那一部分是重中之重。
那么家庭怎么掩护孩子的心理韧性呢?这儿有个“家庭教养模式”图:
“相应程度”是指你对孩子的疑问或需求给出的反应是否及时、是否合理。“要求高低”代表了你对娃的各种要求,包括学习。
四个象限就是四种类型的家长:
要求高但相应程度低=独裁型
要求低相应程度也低=忽略型
要求低但相应程度高=溺爱型
要求高相应程度也高=权威型
最理想的亲子关系中,父母类型是“权威型”,就是对娃的要求比力高,但也能及时给出及时的、合理的、平等的相应。
其他三种都欠好,各有各的隐患——
独裁型家长逼着孩子学这学那,不理会孩子的反馈,独断专行地拔苗助长,这种低相应型的霸权家长,容易把孩子逼出心理题目。
忽略型家长打着“纯快乐教育”的“放养”旗帜,对孩子要求过低,而且还不在乎孩子的需求。放任无度也会让孩子自尊心受挫,产生一些自卑或者缺爱的心理题目。
溺爱型家长啥事都依着娃,整个一个“没有要求只有顺从”,溺爱的危害已经不必要多说了,大家都应该明白。
如果换一种更浅显易懂的表达,就可以参考下图。
所以大家只要仔细想一想,大概也就明白为什么现在有题目的孩子那么多,「学习困难门诊」一号难求了。
更吊诡的是,比起「学习困难」的孩子,实在有些家长好像更应该接受治疗。
听说现在带孩子去看「学习困难门诊」的大约有20%的孩子是根本没有题目的。
换句话说,是这些小孩的家长给孩子“自我诊断”,得出了“学习困难”的结论,然后带着孩子来“治病”。
只是由于孩子没有到达家长的预期,他们就认为孩子“学习困难”。
也许只有当孩子学习成绩出类拔萃、每次都能让家长脸上有光时,在他们眼里娃才叫“没有困难”?
如果他们知道了在儿童的“心理韧性”中家长的“掩护性因素”是最重要的一环,他们还会只图脸上有光,不管孩子健康吗?
实在我挺发起在这些「学习困难门诊」旁边,增开一个辅助门诊,叫「育儿困难门诊」。
家长也都是第一次当家长,有题目也很正常啊,可能是真的搞不清到底是自己的题目还是孩子的题目,既然学习困难必要治疗,育儿困难就不能给治治嘛?
一旦「学习困难门诊」的医生确诊孩子没有题目,立即就可以把家长转诊到隔壁的「育儿困难门诊」,给他们诊断一下自己的题目在哪,该疏导疏导,该开药开药。
这年头,当家长的看个「困难门诊」真的不丢人,大家都健康才是真的健康。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410A015J3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