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2|回复: 0

4岁幼儿“不当言论”引争议:别上纲上线,爱国教育不是道德大棒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4-27 11:18:11|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为了长大了不想在中国住了,想去英国。”
最近,广东一名4岁幼儿的“不当言论”引发热议。
事情的起因,是老师在幼儿园里组织了一场“我问你答”的游戏,给出了一道“传统题目”:
“你们为什么要来上学呀?”
一开始,孩子们回答的无非就是建立祖国、当科学家、当老师之类的答案,可轮到一个穿橙色T恤的小男孩时却画风突变。
他胆怯地小声告诉老师,读书是为了将来长大后去英国。


回答问题时,小男孩眼神不自觉地望向旁边,小手也无处安放,显着是腼腆又紧张。
不知道什么缘故原由,幼儿园老师事后将视频发到了网络上,很快引发热议。
有人看了视频后痛心疾首、义愤填膺:
那么小的孩子就想着移民,这还了得?肯定是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出了大问题!
也有人觉得不用太上纲上线,孩子才4岁能懂什么,听一听当个玩笑就好。


目前,该幼儿园正因“教育失职”在接受观察。
童言无忌,不必太过解读

这则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的视频,上面赫然写着7个大字:
“幼儿涉不当言论!”
说实话,一个4岁的孩子而已,他大概都不知道英国在那里,住在英国是什么意思,以致分不清楚中国与英国到底有何区别。
只是单纯地说了一句话,就被解读为“不当言论”,是不是有些太过了?
视频被发出后,事态一步步发酵,从幼儿园抵家长,再到孩子自己,都受到了铺天盖地的批评。
可从视频中幼儿园的环境来看,这应该不是什么贵族幼儿园,在这里上学的都是普通人家的孩子。
再加上其他孩子的回答都很正常,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断,幼儿园大概率不至于涉及“教育失职”的问题,不会公然向这些祖国的花朵宣扬“国外的月亮更圆”的言论。


最接近事实真相的,大概就是孩子的家人说过英国有什么利益,或者是有亲戚生存在英国,才鬼使神差般给出了这样一个回答。
但即便人家家人的志向就是以后移民英国,这又有什么错呢?
人都是复杂的,每个个体的想法都不同,大概这个孩子的父母就是喜欢英国,希望孩子以后出国,大概只是偶尔念叨英国好被孩子听了去,这都是很正常的事情。
我们可以想象,假设是一名普通的成年人说“我努力工作的目的就是攒钱去英国”,这算得上是不当言论吗?为何对一名4岁的孩子反而比对成年人的要求还严苛?
何况一个4岁的孩子,说的什么每每自己的不清楚,大概你过一会再问,大概又是另一个说法,压根都不记得这回事。
所谓童言无忌,我们听一听也就过去了,真没须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上纲上线,对一个4岁的孩子发难。


爱国教育不是道德大棒

固然,尽管孩子这样的话无所谓对错,但作为家长,我们还是要注意孩子的爱国教育。
毕竟我们生长在这片土地上,四周有我们血脉相连的亲人,不管你将来想去那里,肯定在内心的深处都希望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都能越来越好。
而且人是社会动物,每个人都须要归属感,孩子生在这里,这里就是他的第一故乡,对故乡的认同会让他的内心更富足,也会让外表更自大。
爱也是一种能力,从小学会了爱国爱家,长大后在处置惩罚恋爱婚姻、生存交际等问题时也会更加游刃有余,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利益。
所以我们要从小培养孩子的家国情怀,让他“真实”地去爱这片土地,而不是在道德大棒驱使下的“又当又立”。
比如央视某主持人,一边在节目上慷慨鼓动地宣扬小朋友们要如何如何爱国,另一边却在大洋彼岸生下了自己的孩子,称“一切只是凑巧”。


爱首先来自了解,我们平时可以带孩子多了解历史,让孩子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和独特魅力。
也可以抽时间带孩子外出旅行,让孩子亲眼明白祖国的大好河山。
让孩子去体验去感受,这样的爱才会真实天然,也来的踏实。
而不是像个复读机一样不断地在孩子的耳边重复“爱爱爱”,以致拿起“大棒”逼着孩子去爱,那等孩子以后逆反起来,爱的有多深就恨得有多烈!
我们不怕童言无忌,怕的是孩子长大后真的对祖国缺乏认同,以致敌视祖国,这对我们的教育和孩子自身都是一种悲哀。


结语:
爱国是一个深沉厚重的话题,而不是我们“挟公义以令众生”,对一名4岁孩子上纲上线,实施网络暴力的工具。
与其操心那么多,不如多把心思放在对自家孩子的爱国教育上,从小培养孩子精确的三观,这样做不是更有意义吗。
老苗结语:你觉得应该怎样对孩子举行爱国教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30427A02YY0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