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3|回复: 0

为什么父母付出这么多,依旧换不来孩子的回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6 08:32:32|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在网上看到一条视频,视频中的爸妈经常对孩子说这样一些话:
“我累死累活地干活,给你买最贵的虾......要不是因为你,妈妈才舍不得买这么贵的虾,你看爸爸,只能吃剩饭。”
“为了你报兴趣班,你爸一年都没有打过车,也没有新衣服穿。”
“你看,你多幸福,你只要好好学习,爸妈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你供下去。”
......
父母口中的“都是为了你”,成了孩子童年逃不出的噩梦。
李雪琴在谈到原生家庭的话题时,曾说:
“当下,很多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里面,牺牲感都特别重。
最基础的包括,这排骨给你吃,我嗦一嗦那杆;这鱼最好的地方都给你,我吃那刺多的鱼尾巴。
可是,明明这条鱼很大,为什么一定要选择不好那一部分,反复强调自己的付出?”
是啊,很多时候父母的付出和给予,本应该是爱的表达。
但当这种“付出”变成了“牺牲”,就会过于厚重,反而成了束缚和压力。


父母的过度牺牲,换不来孩子的快乐

父母的付出,本应该是爱和关心的象征,但因为有的爸爸妈妈“特别擅长”牺牲,这些付出变成了孩子需要背负很长时间的心理负担。
黄执中在《奇葩说》里讲过那个著名的吃鱼头的故事:
妈妈为了把鱼肉让给孩子吃,吃了一辈子鱼头。妈妈一直到临终前,才对孩子说:其实我从来就不喜欢吃鱼头。
黄执中说完这个故事后感叹道:“我觉得这个孩子,好难啊!”
因为妈妈临终的这句话,可能会让孩子愧疚和自责一辈子。
当爸爸妈妈不断向孩子强调自我的牺牲和付出,孩子会觉得家人的巨大牺牲都是被迫做出的,都“怪我”。


长此以往,孩子会对父母怀有愧疚感和负罪感,甚至觉得自己来到这个家庭是他的原罪。
同时,在这种负罪感的驱使下,孩子往往会对自己有过高的要求、也不舍得对自己好。
他们会觉得“不要辜负家人的期待”,把家人的意志和需求放在第一位,进而压抑自己内心的渴望,丧失自我成长的动力。
这样的孩子,“负重前行”,很难找到自己人生的命题,也很难实现自我的价值。
以爱为名的“勒索”,困住了内疚的孩子

美国心理咨询师苏珊·福沃德提出“情感勒索”的概念。
讲的是在一段关系中,一方利用另一方的恐惧感、道德感、罪恶感来控制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以“软暴力”让他人妥协的方式,在亲子关系中屡见不鲜。


作家马家辉就曾经历过这样的创伤。
在他小的时候,家中七口人,条件并不富裕。
有一天,父亲买了一个芒果分给大家。
孩子的天性让他对芒果的味道意犹未尽,他便用攒的钱买了一个芒果,等家里人全都睡了才拿出来吃。
没想到他偷吃的行为被父亲发现,并且被指责为“自私”。
在父亲看来,马家辉享受着家人对他的“付出”,却不懂“分享”,这就是不懂事。
因此,这段“黑历史”总会被父亲拿出来说事。
由“吃”产生的内疚感,让他陷入了对美食的抗拒。
直到他成名后,即便不用再为买不起美食而小心翼翼,但从小父亲带给他的“压迫感”,让他始终对食物很“冷淡”。
这种“内疚感”就像滋生的迷雾一样,困住了他的未来。
在家庭生活中,我们常听到这样的话:
“我们辛苦工作,还不是为了你。”
“你只有从现在开始努力,以后才能报答我们。”
“爸妈为你牺牲了这么多,你一定不能让我们失望。”
似乎,“愧疚诱导”已经成了父母的“必备技能”,“情感勒索”也成了孩子挥之不去的“心理创伤”。
这种亲子之间的“拉锯战”,正在让孩子缺爱,让父母失控。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父母的价值感

育儿,从来不是靠牺牲、胁迫就能成功。
孩子的成长,其实是需要力量的。
牺牲感,往往是扼杀力量感最快的东西;价值感,才能真正给到孩子滋养。
而给孩子价值感也不难,父母活出自己,活得快乐,活出榜样即可。
杂志《人物》曾报道一对母女。
妈妈胡永平说:“做母亲,需要付出,但不能牺牲。”
她一直秉持一个原则:先是自己,然后才是母亲。
她不会因为女儿,就对生活妥协,委曲求全。
她对女儿的养育,也很随性:不会无微不至地照顾女儿的饮食起居。
女儿高中毕业要去英国留学,女儿说不用送,她就真的跟朋友去越野了。
母女间,没有牺牲和奉献,也没有控制与束缚。
但受妈妈的影响,女儿成长得特别独立有主见。
女孩表示,是妈妈让她懂得,要敢于追求自己想干的事,不要被世俗束缚。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优先滋养自己,父母内心富足了,才能带动孩子成长。
这就是活出自己。


莫言小时候,家里过得很辛苦。
尤其是母亲,不仅是家里挨饿最多的,也是干活最多的。
他一直以为母亲会一边劳作一边哭泣。
但愁容满面的母亲,在辛苦劳作时,嘴里竟然哼唱着一支小曲!
母亲的这份乐观豁达,教会莫言在挫折和苦难面前,不抱怨不诉苦,而是乐观面对,积极处事。
与其谈牺牲,说辛苦,不如笑着去面对,给孩子传递正能量。
这就是活出快乐。


“童话大王”郑渊洁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一直坚持着一个原则:
“先学爸,后学霸。”
他从不对孩子说“你要努力”,而总是对自己说“郑渊洁,你要努力”。
他曾每天四点半起床写作,写6000字,36年从不间断。
女儿好奇他为什么这么早起。
他说:“先把最重要的事做完,这样一天就非常轻松了。”
在这样的身教下,女儿从上小学第一天开始,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先写作业再做其他事。
女儿说:“我只有成为全校第一,才算真正的郑渊洁的女儿。”
后来,女儿以全校第一的好成绩,被6所名牌大学录取。
所以,与其绑架孩子成长,不如闭上嘴、抬起脚,走好自己的人生路演示给孩子看。
这就是活成榜样。


胡适先生在《我的儿子》一文中写道:
“我养育你,只是血缘使然的生物本能;我既然无恩于你,你便无需报答我。”
诚然,孩子因你而来,却不是为你而来。
为人父母,总想着子女成为人中龙凤,这本没有错。
错的是父母用“牺牲感”索取这种期待,让孩子失去了选择权。
很多时候,多一份“给予”,少一份“索取”,才是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家教。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26A01UBA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