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5|回复: 0

特级教师谢澹:语文什么都考,最好的阅读素材,就是我们的“教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1-29 09:10:53|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点 语文考试的内容和大部分课文没有直接关联,为什么还要花精力去学习教材?语文特级教师谢澹认为,阅读教材其实是帮助学生成为“阅读专家”的重要途径。很多学生只是还没掌握方法,解锁语文课本的更多作用……


文丨谢澹  编丨袁梓曦



在讲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首先要讲讲为什么要阅读语文教材?


有的同学可能产生过这样的疑惑:既然高考语文,除了文言文的一道选择题和默写题与教材直接有关,现代文阅读有可能与之有影影绰绰的关联外,其他几乎都与课文毫无关系。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语文教材呢?难道仅仅是为了给作文增加一点素材,或者对付高二的学考吗?


如果我们以备考刷题代替这么多课文的学习,是不是会更高效呢?譬如以做阅读题来代替阅读文章,两者都是阅读,差别又在哪里?


这一连串的问题指向的其实是同一个问题,即教材阅读的价值这是一个常常被忽视的问题,因为它实在太不高级了。我们更多时候听到的是把阅读教科书作为一个“应然”存在的前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阅读不应止步于教材,而应该有广泛性和多样性。




但今天我想说的恰恰是这个被忽视的常识。课外阅读当然关乎人生幸福,但我以为教材阅读在现阶段是同学们最应该重视,最能够做到,最具有实践意义的阅读可以说,我们高中阶段大部分阅读能力的培养都可以通过阅读教材来获得。


教材文章相对经典,保证了我们阅读趣味的雅正;教材文章相对多样,避免了我们阅读胃口的单一。


正是通过教材感性阅读经验的积累,才逐渐构建起我们阅读其他文本的能力,才能从根基上给予我们学习语文的正道养分。


那么,应该如何阅读教材呢?我的基本主张是精读
精读,要读熟。



我们说一个人占有的优秀作品越多,他的语文素养就越好。这里的“占有”,当然不是浅尝辄止,观其大概的浏览,而是熟能生巧,锦心绣口,文从心来,汩汩不绝地沉潜。不熟,何以能?
精读,是读出意味。



我们很多同学的所谓读书都只是读出内容。“意味”和“内容”是完全不一样的两个概念。“内容”是外在的,“意味”则是深藏的。



《登泰山记》的内容不过是姚鼐的一次出游,其“意味”却是获得了从庙堂转向民间的光明鼓舞;
《赤壁赋》的内容不过是苏轼的一次泛舟,其“意味”却是人生遭遇横暴时的耿耿于怀与自我疗愈。

意味,还要深入到语言内部,去看一个词语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庄子说“庖丁解牛”,李白写“烹羊宰牛”,一个“解”字和一个“宰”字,人和牛的面貌完全不同了;
《窦娥冤》中,愤怒的窦娥怨天责地,质问人间秩序,但最后三桩誓愿却不得不依靠感天动地来完成,作为词语的“天”如此分裂,却又这样统一。诗人格奥尔格说:“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从一个“词”窥见整个“世界”,这是语文学习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精读,还要读出思考



理解认同固然重要,反思质疑却是更重要的能力。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应该对阅读对象提出自己的问题。



譬如《谏逐客书》中的逻辑真的如此圆满吗?如果不圆满,它又何以达到了如此好的效果?
《装在套子里的人》中的华连卡这样的进步女性怎么会喜欢上别里科夫这样的人呢?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林冲的复仇对象直指陆虞侯,但到底是谁造成了他的人生悲剧?
《窦娥冤》的故事取材于东海孝妇,但这两个故事差别何其巨大,关汉卿改动的意图究竟是什么?
《红楼梦》在书写贾家故事前为什么要安排贾雨村进入一个智通寺,并在那里遇见一个既聋且哑的龙钟老僧,而脂砚斋却说这位老僧是“翻过筋斗”来的人……

这些问题,是不是和我们同学,尤其是高三同学在做的题目很像?反思质疑帮助我们走向文本深处,而当我们对教材文本的阅读具备足够深度时,阅读能力也就随之提升,阅读鉴别力也就逐步养成。


当然,今天我在这里说教材阅读的重要性,并不是说它可以代替所有阅读,也不是说我们的教材文选已经臻于完美。


我只是说教材阅读可以也应该成为我们阅读的起点,我们从这里出发,通往闪耀着人性之光和智慧之光的阅读之路,在古今中外优秀学者文人所构建的文化版图中开疆拓土,最终形成自己的阅读河流。
发现优质教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28A00RI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