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96|回复: 0

“人格虚弱”的父母,养不出有出息的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1 20:55:50|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主创团·紫陌
近日,一则#4孩子置气吃醋父亲露背让抽打宣泄#的视频上了热搜。
视频中,一个男孩拿晾衣架,一下下地抽打着父亲,站在旁边的女孩,则一边哭一边用纸巾拭泪。
这不寻常的一幕立刻引起广大网友的关注: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对此,孩子的母亲解释说:“也是为了更好的教育。”
因为家里有4个小孩,经常互相置气、争风吃醋,孩子爸爸为了让他们心理平衡,便露出后背让4个孩子轮流抽打宣泄。




对于这个解释,很多网友表示无法理解。
有人说:“这种教育方式不对,会让小孩有心理阴影。”
也有人说:“现在你让孩子打你为了宣泄,以后孩子打你会觉得是理所当然,这不是教育方式,这是让他犯错的第一步。”
……




的确,通过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教育孩子,不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在心理学上,有一种“人格虚弱”型父母,指的就是:为了让孩子听话,而表现出过度的悲伤和无助,或者用内疚来绑架孩子。
这种父母,就算付出再多,也养不出健康的孩子。


内疚式教育,摧毁孩子的自信

近年来,网上时常出现给孩子下跪求其改变的父母,看似无奈辛酸,实则是父母人格虚弱的一种表现。
他们没有能力给孩子积极正向的教育,便通过诉苦、卖惨甚至自虐的方式,来让孩子知道自己对他们的爱,逼孩子听话。
还记得那个《爸爸下跪逼孩子用木棍打自己》的视频吗?
儿子上课玩手机,被老师告诉了爸爸。
爸爸回家后,找来一根木棍,但他并没向儿子动粗,而是将棍子递到儿子手里,逼儿子打他。
儿子惊慌失措,呆在那里,爸爸便拿过棍子,跪在地上,打自己的后背。


边打边对儿子说:“爸爸这么用心教你,你却让爸爸非常失望,这次爸爸替你受惩罚,要是还有下次,所有的棍子都会打在你身上。”
把儿子吓得大哭不止。
我们不知道这个孩子现状如何,但对于这种“内疚式教育”,有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小时候不听话,妈妈也会抽她自己的耳光,说自己没本事、活该,教育不好孩子,就自己打自己好了。
这一举动当时把他吓坏了,连忙保证听妈妈的话。
可当这种情况重复几次后,他觉得特别累,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妈妈的极端情绪。
其实,“内疚式教育”本质上是对孩子的一种“情感绑架”。
想必有人会听过类似这样的话:
“你知道为了让你进这所学校,我们花了多少钱?你这么不努力,对得起我们吗?”
“我这么省吃俭用,还不是为了你?”
“要不是为了你,我们早就离婚了。”
……
这些隐含抱怨和指责的话,出发点是激励,结果却让孩子感到内疚和自责。觉得都是自己不好、不值得父母的付出。
当孩子看到父母为了自己痛苦、自虐,为了自己辛苦、隐忍,更会感到愧疚和不安。
为了不让父母失望,他们会避免犯错,活得小心翼翼,从而变得怯懦、没有自信。
这种自卑感甚至会伴随、束缚他们的一生。




以爱之名的控制,阻碍孩子的成长

电视剧《女心理师》中,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世间所有的不幸,都来源于彼此的在意,不论是善意还是恶意。”
以爱之名的控制,实际上是对孩子的“隐性虐待”。
剧中一个叫蒋静的女孩,从小在单亲家庭中长大。
妈妈被离婚后,便将自己的全部人生寄托在女儿身上。
每天,蒋静都要练10个小时的钢琴,练不好就不能吃饭,哪怕手指流血也要坚持练完。
长到30岁,还要扎妈妈喜欢的马尾,穿妈妈买的连衣裙,做任何事情都要随时汇报。
这种变态的掌控,让她对妈妈既爱又恨,却又不忍反抗,只能通过暴饮暴食来发泄。
为了防止发胖,每次吃完再抠吐,久而久之患上了厌食症。
在接受心理治疗后,蒋静终于喊出了一直想对妈妈说的话:“为什么你要困住我?为什么爸爸在你身上犯下的错误你要留给我?”
“我不想再困在围城里面了,我只想要自由。”
生活中,很多“过度依恋”的亲子关系,根源都在父母。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一书中有个案例,32岁的网球教练李今,事业有成,但妈妈却总把她当小孩看待,觉得她根本不能独立生活。
尤其是爸爸去世后,妈妈常给她送饭、帮她打扫屋子,甚至重新整理她的衣服、挪动家具。
连参加球赛,妈妈也要跟着一起去。
每当她拒绝,妈妈就会擦着眼泪说:“妈妈给心爱的女儿做这些,有错吗?”
无处不在的“爱”,让李今窒息又无法宣泄,最终患上抑郁。
所谓健全人格,不只是孩子的事情,也是父母的必修课。
人格虚弱的父母,会因为孩子的独立而感觉遭到背叛和遗弃,所以死命的把孩子往回拉扯,不允许孩子长大。
因为他们需要一个永远长不大、乖巧听话的孩子,来维持自己内心的稳定。
被这种“畸爱”包裹的孩子,会产生深深的无力感,亲情与自由之间的拉扯,让他们陷入无助又找不到出口,最终只能向内攻击自我。




亲子间角色错位,压垮孩子的未来

心理学家穆雷·鲍文提出过一个“三角理论”: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关系是两人关系,当两人亲密关系发生问题时,往往需要第三个人介入来缓和矛盾和冲突。
人格虚弱的父母,往往会把自己的矛盾和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
《原生家庭》中,格伦的父亲经常酗酒,每次父亲酒后失控时,母亲就会对格伦哭诉自己的不幸。
她总是说:“我该怎么办?你们这些孩子需要父亲,而我又不能出去工作。”
这让格伦感到很难过,他盼着自己快点长大,成为家庭的支柱。
长大后,格伦终于承担起照顾父母的责任:他给母亲钱,哪怕负担不起;把父亲留在公司,哪怕会因此丢掉生意。
在他的意识里,自己存在的意义就是照顾别人,而自己不能怀有任何奢望。
虽然他也希望找个女人来照顾自己,可最终选择的却是个窘困无助的女人。


武志红在《为何家会伤人》中说:“亲密关系是亲子关系的复制,如果童年幸福,我们更可能复制幸福;如果童年痛苦,我们更可能复制痛苦。”
从小便被赋予了拯救者角色的格伦,正是复制了自己童年时期的经历。
有些夫妻吵架时,会把孩子拉过来评理,或把孩子当成情绪的垃圾筒,向孩子哭诉、指责自己的另一半。
不知不觉中,孩子的身份便被忽略了,不但没有被父母照顾到,反而成为一个照顾者,承担起保护父母感情、维护家庭稳定的责任。
相比于打骂和语言暴力,这种“角色错位”的伤害不易察觉,却会如慢性毒药般慢慢渗入孩子的未来,毁掉他安稳的一生。
虽说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但为人父母,要学会为自己的情绪和人生负责,而不是将压力转嫁给孩子。
让孩子自然健康的成长,是每一个父母该有的自觉。
苏联著名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说过:“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好的教育,需要父母以身作则。
人格虚弱的父母,对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场灾难;只有父母修炼出健全的人格,才能养育出健康、幸福的孩子。
愿每一对父母,都能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学会自我教育、不断成长。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01A090H3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