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为南方周末读者对《丘成桐:所谓自由发展,并不是做个“野孩子”》(2024年2月1日教育版)一文的回应)
前几天回高中母校为大学进行寒假招生宣传,在与学弟学妹的交流中,了解到他们“三天一大测,一天一小测”的备考模式。从他们麻木的眼神中,我看出他们深深的无奈与疲惫。
一位学弟很兴奋地跟回到学校的学长学姐说:“谢谢你们回来宣讲,让我们可以多拥有半个下午的自由活动时间。”是啊,高三学生平日里只有星期日下午4个小时的休息时间,回家更是只能一月一次。即使是高一高二,双休也早已变成了单休,同学们在平日放假时总会自嘲地说一句:“明天又可以再见了。”在那一刻你可以深刻地理解,去年河南省教育厅厅长毛杰所提倡的“将假期还给学生”,对我们这一代高中生是有多么的可贵。
我的母校是一所县域高中,学校为了提升成绩也只能采取这样的“衡水模式”。许多措施也在无形中增加学生的压力。严苛的分班制度,紧张的时间设置,反复的考试训练,“极简”的文娱活动,都让学生疲于应对。在应试教育下,成为一个麻木的做题机器。回忆我的高三,我的数学老师望着我们埋头苦干时曾惋惜地说:“正值大好青春,脑子最好使的时候,却在这一间教室里面对着堆叠如山的试卷。”
但当学弟学妹来到各个高校的摊位前,他们细致地询问着每一所他们意向高校的细节,我看见他们眼里闪烁着对未来大学的憧憬。学长学姐们也不厌其烦地解答,因为这就是曾经的他们。我并不后悔成为一名“小镇做题家”,因为这是出生在县城的我,唯一走向更广阔天地的机会。
在这样的应试教育中,学校需要“重本率”吸引更优质的生源,学生需要通过反复刷题去掌握“题感”,去背诵“标准答案”,去追逐那“鲤鱼跃龙门”的梦想。创造力在这样的模式中逐渐磨灭。这样的备考模式也是我们“小镇做题家”应对当前考试制度无可奈何的选择。
培养具有创造力的学生,改革创新考试制度仍是关键。诚如丘成桐先生所说,“考试本身不是主要问题,准备考试是最大的问题。”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新高考改革已初具成效。强调去套路化,题型也更加灵活多变,机械应试的策略慢慢变得不那么管用;综评、强基和学科竞赛等更考验创造力与综合素质的制度的存在,也更有利于发掘在某些领域具有创造力与天赋的学生。但考试制度的改革道阻且长,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完成。在一些高考大省或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反复刷题的备考模式仍是主流。考试制度需要长时间、下决心、能落地、有创新、更公平的改革。如何让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让“小镇做题家”走出应试教育的无效“内卷”,让孩子们得到更多自由发展的空间的同时又不成为“野孩子”是考试制度改革需要思考的课题。
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时常想,教育能为学生带来什么?在这个时代下,我想教育需要去除“极致利己主义”,回归“人之为人”的教育。教育并不应有“标准答案”,更不应是试卷的堆叠,而是学生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与经历,得到视野的扩展,延伸生命的长度。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大一学生)
陈楚融
责编 温翠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13A00723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