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2-19 12:32:32|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自认为算是一个有一点公益精神的人,比如这个假期,我买了篮球筐安装在自家院子里,目的不只是我和侄子、我儿子玩篮球,我还希望村里其他几个也打篮球的孩子有个可以打球的地儿。
我的想法很简单,念初中或高中的孩子非常辛苦,放寒假了,他们大部分时间会躲在家里玩手机、打游戏,但无论怎么说,游说他们打上几个小时的篮球,总归是更好的与更有意义的事。但有时候,好心办坏事,偏偏就发生在我身上。
某天,下了近一周的大雪终于停了,也融化了,久违的太阳终于出来了。上午十一时,我便邀约村里几个打球的,三个高中生,我,我侄子(大一)去离家8公里之外的邻县一处球场打球。刚到球场,几个孩子在热身,其中一个孩子在起跳下落的时候,不小心崴了脚。有点不适,但想着来了一趟不容易,怎么也得打打,于是,他打了连续三个小时,玩得很尽兴,但结果就是他的踝骨软组织出现了一些胀肿。如实说,这种伤对于经常打篮球的人而言,实在太正常不过了,于年近五旬的我而言,一般三四天即可自愈,于十几岁的年轻人而言,估计康复时间会更短,我也就没有太在意。下午三时许,我们都饿坏了,当然是我请他们下馆子,吃饱喝足。五时许,我们驱车回家。我以为,这是美好的一天,于我们每个人而言。
六点,我的电话响起了,是受伤孩子的爸爸打过来的,孩子的奶奶发出了急促的声音,“华松,你赶紧来我家一趟,你看看你把我孙子的脚弄成什么样子,让你不要带他去打球,你非要带,你看现在怎么办”。
对于一个完全不打篮球且完全不了解运动损伤知识的阿姨而言,我能做出怎样的解释呢?是的,我的解释怎么也是徒然。我立马去了他家。孩子的奶奶、爸爸、妈妈、叔叔全部对着我,说孩子的伤势有多么严重,说不能“坐以待毙”,建议立马处理,并联系到我们老家一个骨科方面的所谓“郎中”。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指责”及“我今天必须担责”,我当即决定,回家开车,立马带孩子、孩子爸爸一起去镇医院看急诊科。
我们去到医院,当值医生非常镇静,给孩子开了拍X光的单子,先看看是否伤及踝骨。买单当然是我的事。十分钟后,结果出来了,各种“未见异常”。意思很明显,只是轻微扭了一下,喷一点云南白药气雾剂,静养三两天,就会好。拍片子很重要,于我而言,医生作为专业人士,可以证明孩子的伤是小伤,没有大碍。换言之,孩子的家人可以不听我的,但应该会听医生的。
事情还没有结束,待到我回到家,已是夜里九点,父亲是一脸的不高兴,对我凶了一句,“你再敢叫别的孩子来我家打球,我就把篮球筐卸了”。母亲也是各种抱怨,“叫你不打球你就是不听,现在好了,别家的孩子受伤了,你也要管”。
很显然,让年愈七旬的父母替我操心为我担心,我内心充满自责,事情虽然是小事,但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我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基于发生学意义上这个事的过程与逻辑。
为了村里的孩子假期少宅在家里玩手机,我好心提议并带他们打球,请他们吃饭,然后不小心出了事,我要承担责任。我好心在我家庭院安装球筐球架,让村里的孩子打球,然后他们不小心出了事,我要承担责任。这是啥逻辑?打篮球不小心受伤,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一起打球,受伤了,只要不是故意致人伤害,比如野球场上的打架斗殴,其他的伤,尤其小伤小恙,都是各自处理的,破皮了,买一点碘酒搽一下,贴一块创口贴;崴脚了,买一点红花油或云南白药,涂一涂,喷一喷,就搞定了。这是运动损伤的常识,于篮球人而言。但于孩子的家长尤其那些不打球的家长而言,这是陌生的,和未知领域的。但无论如何,我带他们去打球,他们总该知道这是到哪里都说得通和道得明的好事,可以锻炼他们家孩子的身体,让孩子远离手机,哪怕几个小时。
按照他们的逻辑,在我家球场发生的身体伤害,我家应该负责,责任全在我,因为“谁让你们安装了球筐”“谁让你叫我家孩子来打球”“谁让你带我家孩子去打球”。怎么处理这个事呢?难不成我要在我家院子里白纸黑字写明,“任何人可以来我家免费打球,但凡在我家庭院打球的人受了伤,请自己担责,与我家无关”,或把这句话公开发在村里的微信群?这算啥事呢?这样做,或许有效,把任何事都说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权责明晰,尽人皆知。但我是怎么也做不出这种事来,我还是有些“爱面子”,我不想做背离乡村伦理之事。但我可以做出一个决定,我不再主动邀请村里的孩子来家里打球,以后外出打球,我只带我侄子去。我深深知道,这样做对于那些爱打球的孩子而言是某种“损失”,他们内心是想打球,他们想和我一起打球,这是他们的家长做不到的事。
问题的根源在于,部分家长过于宠溺孩子,偶尔的一点小伤就紧张兮兮,逻辑上也无法与他们讲明白,也讲不明白。在他们那里,只要出一点点事,受一点点伤,我就是那个“始作俑者”或“罪魁祸首”,因为我是大人,我是成年人,我就有责任、有义务不让他们的孩子受到任何伤害。
这种颠倒是非的价值观已深深印刻在一些老人的心里,很难改变,很难同他们说理或沟通,可怕的是,如果这种价值观持续弥散于整个家庭中,无疑会潜移默化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让孩子觉得他的家长是对的,我这个做好事的“姚叔叔”是错的,因为“我的家人都说是你的错”。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姚华松
责编 陈斌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19A009S8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