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8|回复: 0

央视出手,孩子们的小四门有救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2-27 04:27:52|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米粒妈
假期向来是查漏补缺和吸取新知识的好时候,我经常会把一些平时没时间看的长篇幅纪录片攒起来,等到了假期跟米粒一起看。
眼看着米粒升了中高年级,我也会有意识地找一些初中甚至高中会涉及到的理科知识、科普内容。
以趣味纪录片的形式把这些陌生的概念一点点灌输进孩子们的小脑瓜里,等到他们真正接触到这些知识的时候就会觉得很熟悉了,也不会抵触或是有畏难情绪。
夹带私货寓教于乐向来是老母亲的强项。
之前米粒妈也给大家分享过化学方面的纪录片《门捷列夫很忙》,整部片子的风格主打一个轻松、滑稽,完全可以当做“轻喜剧”来看。
物理启蒙上,我给大家推荐过这部《我的牛顿教练》,两套片子是同一个制作团队,风格上是一脉相承的有趣又贴近生活。
片子里有很多专业知识的介绍,用的却是通俗易懂的说法,再配上了搞笑的小动画解说,深入浅出,孩子看了也不会觉得晦涩。


最近米粒妈发现,央视再度发力又出精品,推出了这个团队的“理综三部曲”中的第三部《超级巴斯德》,把生物学的科普纪录片也补齐了!


开始一门学科的学习之前,首要的就是先搭建起一个框架,我们要知道这个学科是研究什么的,它的研究对象有着怎样的生存和运行规律。
就拿生物来说吧,这门学科主要研究的就是地球上的生命,有了这个主要的框架,我们就可以再进一步探究生命的底层规律。
这部片子,就是要帮孩子们梳理出生物学基本的脉络。


像两部前作一样,生物学这一部纪录片也有一位名人“导游”,那就是著名的微生物学奠基人、法国著名的微生物学家巴斯德。
纪录片中专门用了一集的篇幅介绍这位生物学鼻祖。
巴斯德不仅是微生物学科的开创者与先驱,他一生都在研究致病细菌,也是疫苗学的开创者,他的研究成果也影响着后世的科学家,在他的理论基础上,科学家们不断优化创新,保护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健康。


我们在超市里都见过写有“巴氏消毒”的牛奶吧,这种既能保留牛奶风味、又能消毒灭菌的消毒法就是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巴斯德发明的。
法国是酿酒大国,但当时,酿酒还是一件需要运气的事。


总有酿酒厂发现,桶里酿的酒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没有了味道,或是变得酸涩难以下咽,他们找到了巴斯德求助。
经过研究他发现,在发酵的过程中,酒中的乳酸杆菌会杀死酵母菌,从而改变酒的风味。


在反复的摸索实验之后,他研究出一种方法,既可以杀死乳酸杆菌,又能保留酒的醇香,这就是我们沿用至今的“巴氏消毒法”。


巴斯德不仅为我们留下了香醇的美酒与安全的牛奶,他还攻克了狂犬病毒、鸡霍乱、炭疽等等一系列病毒,研制出了相应的疫苗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
在科研之路上,他究竟遭受了怎样的挫折与打击,又是怎样如同开挂一般攻克了无数的难题?相信孩子们看了影片之后,一定能体会到他励志又传奇的科研精神。


说起吃,那必然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但大家有没有想过,我们如今吃到的食物,是怎么被选择与流传下来的呢?
这还要从古生物的演化说起。
古生物的演化与“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争夺食物的方式,可真是要拼得你死我活。
2003年,科学家在巴西发现了一块白垩纪时期的翼龙化石,因为长得非常像孩子们玩的无齿翼龙玩具,所以就把它命名为“玩具翼龙”。(这命名未免也太潦草了些)
不仅名字起的随意,它的死因更加离奇。


科学家们发现,它的上下颌骨之间卡着一片丝兰的叶子,他们推测这只玩具翼龙的喉咙被卡住导致无法进食,最终被活活饿死。
化石是地球的记事本,它们沉默地记录着过去发生过的一切,记录下物竞天择的筛选过程。
生物与食物的关系,就是这么神秘而引人遐想。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句俗语,描述的就是生物学中“食物链”的概念。


这种神奇的竞争关系,不仅没有让生物灭绝,反而让生物更加多样化。
无论是动植物还是微生物,来到地球的目的就只有两个:生存和繁衍。
所以想尽办法让自己生存下去,就成了第一要务,而“吃”就成了一项基本技能,所有的生物都以食为天。
吃不仅能让自己生存,还可以帮其他生物延续生命。
侏罗纪时期有一种素食恐龙叫做峨眉龙,它的食物主要是松柏的叶子,每天也就吃个2吨左右吧。
是不是以为松柏会被峨眉龙吃灭绝了?
并没有。
随着峨眉龙的走动,松柏的种子会随着它的粪便一起游历四方,在不同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出一片新的松柏树林。
反而随着峨眉龙的灭绝,再也没有高大的动物能够吃掉它们,帮助它们繁衍后代,所以这些高大的植物也逐渐被低矮的植物所取代。


所以说,《进化论》中提到的优胜劣汰,并不一定完全取决于生物本身的强于弱,它的后半句适者生存,才是问题的核心。
能更好适应环境的改变的种群,在变革中的幸存几率也越大。
除了这些严谨的研究,科学家们有时也会脑洞大开。
牛肉大家都吃过吧,但是保存了5万年的冻土层野牛,有人敢尝试吗?


还真有这么一位科研狂人替全人类尝了这份“鲜”。
1979年前,古生物学家戴尔·格思里在野外科考时发现了一头古代野牛,格思里给这头野牛起名叫“蓝宝贝”。
蓝宝贝是在阿拉斯加的冻土层中被发现的,根据年代测定,蓝宝贝死于5万年前,从身上的伤痕来看,极有可能是被一头美洲豹杀死的。
格思里突发奇想,想要品尝一下陈年野牛肉,于是他便邀请了几位朋友来家里大快朵颐。
那么这块陈年牛肉究竟是什么味道呢,大家亲自去纪录片里面找找答案吧。(指路第二集)


片子里还有超多有趣的冷知识,让米粒妈先给大家剧透几个。
常看科普的孩子们也许知道,黑猩猩的基因组有98.6%与人类相同,那大家知道香蕉,对,就是我们日常吃的那种水果,竟然也跟人类的基因相似吗?


而且,相似度竟然高达50%!
这种意想不到的“亲戚”关系还存在于很多动物之中。
比如,偶蹄类动物河马,与猪、牛、长颈鹿等等动物同属一类,但生活在大海中的鲸与河马的亲缘关系,远比河马与长颈鹿之间更加亲密。
基因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东西,孩子像爸爸还是像妈妈,其实从基因里就写好了,许多年前,孟德尔的豌豆实验就揭示了基因怎样遗传。
纪录片中还特意组织了一个实验,让小学生亲身演示遗传的过程,非常直观易懂。
还有眼睛的形态演化。


水母的扁眼,让它能够区分明暗;涡虫凹眼的感光点出现凹陷,能够提供更清晰的视野;最终,眼睛后部形成视网膜,前端形成晶状体,并出现了特殊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进化成了如今人类的眼睛结构。
有时我们身体不适,会服用止痛药,那它的起效机制是什么呢?
止痛药是怎么知道人的身体哪里疼?


难道真的是在血管里四处游走,从头到脚挨个地方问“谁疼”吗?
快一起来纪录片中找找答案吧!
一集25分钟的片长塞满了知识点,让生物大咖巴斯德做导游,串联起了与生物学相关的多个学科——比如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医学……


轻松幽默的语言,直观生动的画面,让孩子看起来毫无负担,而且与初、高中的生物知识无缝衔接,无形中就帮孩子们提前熟悉预习了。
而且,看了片中那些科学家们克服了重重困难,直面挑战,坚持科研直到找到突破的事迹,相信孩子们也会为这些精神所鼓舞。
趁着假期时间,赶快来一起刷这部趣味与知识兼备的纪录片吧!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20A04FDL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