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18|回复: 0

好文回顾 | 我如何从完美主义做到了八十分妈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 14:21:36|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ello~「不焦虑来电」专栏来啦~每周我们都会和大家不定期见面。本期来电内容案例摘自不焦虑父母俱乐部会员与景芳老师线上见面会,案例拓展部分整理自课程第三课内容。


案例


家长:
学习不焦虑父母课这一年,我最大的变化是放下了自己以前对完美主义、理想主义的期待。我自己是在相对严苛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有了孩子之后,一方面,我特别希望孩子能够活成我的反面,希望他不要那么压抑自己。


但是另外一方面,因为原生家庭带给我的这种严苛,我成年之后对很多事情有一个相对的标准。


比如说,我非常在意孩子能不能在一个有爱、有安全感的环境中成长,我更在意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身边所有的人能不能摒弃掉传统的说教、道德观的灌输那一套,按照现代育儿心理学的方式来养育孩子。


但是这是我的理想,现实达不到的,而且我还把这些标准强加到了家人的头上,所以这些年,我跟孩子、跟孩子的爸爸,我一直在告诉他们孩子要怎么样,遇到一些问题冲突的时候,搞得大家都很痛苦。


可是当我自己达不到的时候,我自己又会陷入崩溃与自责中。尤其是有了老二之后,有段时间我特别的崩溃。


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就是景芳老师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做一个80分的妈妈”,要对自己去说没有关系。我觉得没关系这三个字的力量真的是太大了,让我有一种如释重负的轻松感。





当我自己不去纠结这些琐碎的事情时,我变成了一个内心非常非常柔软的人,没有以前那么咄咄逼人。因为当我把注意力关注到自身成长的时候,我去健身,去做大量的阅读,去做副业,当我把理想转化为行动的时候,回过头更好的理解了完美主义。其实我们的差距就隔在了1万小时的行动定律里面,真正去大量行动,用行动来修正理想的时候,这可能是另一个角度完美。


当我自己做出改变,我在女儿身上也看到了变化。今年母亲节,我女儿给我做了一顿早餐,更大的惊喜不是早餐本身,而是她跟我说,她前几天要写一篇关于做饭的作文,发现自己用词的时候有一点词不达意。


尤其写做饭过程,动词不知道怎么用,她就想着:我去做一顿饭,做完了我再来写。她说,做完了再来写的时候,她就有了那种一气呵成的感觉。那篇作文老师给了九十八分,回来她也特别感慨地跟我说:“妈妈。你看,我们还是要实践出真知”。


学习方面,以前作业需要我从头检查到尾,因为孩子感受到了我的完美主义。但是随着他的长大,他说:“妈妈,我有把握的时候就不给你检查了;如果有问题的话,我再来向你求助。”


那一刻我觉得孩子长大了。并且我意识到,随着孩子慢慢的长大,并不是说我们在陪他的过程中,耽误了自己的成长,我们跟孩子更多的像两条并行的轨道,各自在自己的轨道上运行好,这是父母跟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最好的模样。


这是我这一年多学习的感受,非常感谢景芳老师。





景芳:
谢谢,我说两句关于完美主义的事情。其实大家遇到的很多问题都会是共性的,因为共性的问题,才会有那么多的共鸣。


我觉得完美主义很重要的点在于,内心深处是恐惧驱动的,她会恐惧:万一我有一点没做好,是不是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实际上,完美主义发展到极端程度是会处处检查,在生活里面不能忍受任何的瑕疵,会觉得只有一切完美才是正常状态。但凡是有一点瑕疵,就感觉一切都给毁了,感觉生活就像瓶子一样,一点裂纹就碎了。


其实,完美主义内心深处的恐慌情绪,来自于自己成长经历中的一些因素,当我们意识到生活中小的瑕疵,不管是我们自己、还是小孩表现不好,都会触发监督和检查,从而进入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


除此之外,它是一种认知偏差,会觉得任何一点小错就会酿成不知道怎样的大祸。但实际上,前提假设并不成立。生活中绝大多数事件是,一点小事没事,我们下次做好就行了。只是一点小毛病而已,没关系的。这种时候是更为贴近于现实的。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任何时候都会犯各种各样的小错,我们也确实会在一次两次的事件里面没做好。比如说,我们今天带孩子出去,让孩子一不小心摔着了,脑袋上磕了个大包,他就流血了。在绝大部分时候,这些小事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


我们一方面确实要去防范特别重大的风险,孩子别被车撞着之类的,但是另一方面,也需要给自己一定的安定感。告诉自己,其实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的很多小错误,都是正常的,不会造成非常大影响。





我们做父母经常会害怕,比如今天带孩子读书的时候说错一句话,会不会影响了孩子一辈子。因为害怕,使得自己会强烈地否定自己,对于孩子任何一点小问题都不太能够去接受,恨不得去纠正和扭转孩子的所有问题。


但实际上,当我们把关注点更多地放在生活中的积极层面,你会发现随处都是惊喜。比如孩子竟然会自己做顿饭,自己做完饭以后,竟然能一气呵成地写篇文章,能够总结实践出真知,简直是不可思议。


当你放心以后,孩子每天都会展现一些让你觉得很惊喜的一面。内心深处的驱动力就会从恐惧驱动变成惊喜驱动,你会总是被生活中好的那些因素所点燃。慢慢的,你就会觉得生活是更加值得去享受的。


你要相信孩子,他们自己可以照顾自己的人生。当他们遇到各种各样困难,他们有问题的时候,我们去帮他们一把就好。欣赏和赞美他们的人生,孩子自己会长成他们自己想要长成的样子。相信相信的力量,会给我们的生活很多安定的力量。遇到问题时,我们不断向内观、自我挖掘和自我思考,能够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加的安定,更加的平稳吧。


妈妈们面临的“内疚-自责”循环问题





上述案例中讲述的完美主义和做一个80分妈妈,在不焦虑父母课第一模块第三课中有详细的拆解。这里面涉及到妈妈们面临的“内疚-自责”循环问题,在生活中非常常见。


这种内疚可能有很多种来源,一种是工作和家庭难以兼顾,陪孩子的时间太少;另外一种内疚的来源是看到书上或者文章中别人的妈妈做得太好,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好;还有一种来源是对于自己的过往经历感到内疚,因为自己没有幸福的童年,或者是没有很高的学历或者收入,内疚自己没有办法给孩子很好的环境等等。


内疚是一种很难受的情绪。人在内疚情绪的裹挟下,经常容易情绪冲动,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说出一些不理智的话。


在正常情况下,当一个人感觉到内疚,通常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事,实实在在的觉得做错了事所以内疚。但是很多时候在生活里,我们看到妈妈的内疚会远远超过了自己所做错的事情,时常感到焦虑,因为焦虑而自我感觉非常糟糕,这样子事情就更加做不好,陷入恶性循环。





比如说,一个妈妈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时候,遇到了某种困难,有些问题。这个时候妈妈产生的这种情绪是非常强烈的焦虑和自我质疑,她会觉得是自己平时没有时间去陪伴这个孩子,没有给到孩子足够好的引导,才使得孩子可能在跟其他小朋友交往的时候遇到了这样的困难。


于是这个妈妈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崩溃的情绪。这种情绪让她夹杂着内疚、自责和无力感,以及对于孩子、对于自己都产生了愤怒的感觉。


这样的一种负面情绪是如何而来的呢?为什么当自己意识到或者听别人说起哪里没做好,不能很平静地接受下一次改进呢?


很有可能是因为这些没做好的地方破坏了一个对于完美自我的想象,从而让自己很崩溃。因为自己给自己塑造了一个理想自我的形象,一旦达不到这种形象,就感觉非常的糟糕。





这种理想自我的问题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


正常情况下,如果一个人有很稳定的自我信念,很真实的自我认知,那么当别人说起你的一个毛病或缺陷,你会坦然接受,会努力下次改进。


但是如果没有很真实和稳定的自我信念,而是活在对理想自我的想象和依附中,一旦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瑕疵,情绪上就会感觉到非常的崩溃。


如果在心里面始终装着自己的一个理想形象,我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妈妈,那当别人指出你的一些问题,或者自己发现自己有没做好的问题,就会非常崩溃,崩溃的来源于认识到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


你觉得当你学了这些东西,当你给孩子很好的陪伴的时候,你就应该成为这样的一个理想的妈妈。一旦感觉到自己还有很多地方没做好,或者说是自己做好了,但是孩子也没有一个非常出色的结果,就觉得特别有落差,特别难接受。


这其实还是不够接纳现实,并没有足够的接纳说:自己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孩子也就是一个真实的人。一个真实的人无论怎么做都还是会有很多地方没做好,一个真实的人就会遇到所有的这些困难和问题。


我们在生活里看到很多人“拧巴”或痛苦,就是因为经常不能接纳现实,因此用各种扭曲的方式抵抗心理的痛苦情绪。


实际上,如果我们放下自己的人设负担,会发现很多小事儿都只是小事而已——孩子出了一点点错,自己出了一点点错,关系有的时候不太好,那都没关系,下次做好也就行了。


所以放下理想自我、放下预期,其实才是更加平和与积极的改善生活的开始。





如何破除理想自我呢?


首先是接受百分之八十的自己。


先接受自己确实不完美,孩子也不完美,生活不可能像想象那样完美。接受了这些,才可能在平和的心态下思考如何去做。


如果一个人处处都是完美的,她对其他人是很难产生出发自内心的谢意和歉意的,那会让生活更加难办。


除此之外,要尽量破除一个“表现型自我”,接受“感受型自我”。


什么叫做表现型自我呢?我们可以戏称为“朋友圈儿自我”,就是会有意无意的总是想着自己的形象是怎样的,自己在别人眼中是不是受人羡慕的,时时刻刻按照一个受人羡慕的形象去生活。


但在育儿的时候,人又往往陷入一个为他人而活的境地,不停地晒孩子,不停地比孩子、不停地让孩子表演,通过晒孩子和对比孩子,让自己的表演型人格获得满足。


我们现在知道,越是想要感受到真实的自我,越是不能有这么多表演型自我在阻碍。


与表演型自我相对的就是感受性自我,就是用心去感受自己的情绪、自己的体验,以及用心去感受孩子的情绪、孩子的体验。


如果接受自己就是百分之八十好,百分之八十正确,百分之八十完美,自己就是有很多问题、很多缺陷,别人也在很多时候有可能是对的。


当你能看到其他人的真实样貌,感受到别人的不同,并且接纳这种不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交流会变得更加容易、更加顺畅。


一个人接受真正的现实,接受自己不完美的事实,接纳自己,但还是可以爱自己、相信自己。


现实既然如此,就承认如此,在此基础之上再寻求改进。这样的心态会让所有的改进不那么焦躁。


如果总把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作对比,那么你看到的就都是缺陷,很可能不断的做改进,你看到的还是“怎么离理想自我还差这么远呢?”这种情况下,你会容易否认那些改进;可是如果你接受的是现实,在现实基础上再去做调整和改进,你看到的就都是现实中的进步,也就更容易认可自己,也认可孩子和他人进行的改进;接纳自己,拥抱自己,就更容易接纳他人、拥抱他人。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16A0186W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