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3|回复: 0

2024返乡观察 | 农民家庭的三大困境:养而难教、婚姻易碎、孝而难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3 20:00:33|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任亮亮 |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生
一、教育子女:养而难教

我的姐姐是94年的,她们这一批人当时在镇里的小学上学,一个两万人的乡镇支撑着两所小学和一所初中运转,招生并不困难。但是当时还没有重视教育观念,教育崇尚天赋论,和姐姐年纪差不多的很多人都完成了初中教育便不再读。很多人随着当时兴起的打工潮外出务工,2010年前后,我们那里的打工潮才兴起,和姐姐同龄的一批农村青年成为我们那里最早的一批打工人。
如今,这一批人大多数已经组建家庭,成为孩子的父母。她们没有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但在自己外出务工的历程中,深深感受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不少进厂的人都说,哪怕有个大专文凭,自己都可以成为线长,成为组长。自己的教育梦想赋予子代,整个社会的教育压力也传导到她们身上。而此时的这一批人面临的教育现状是:
村小已经倒闭了,乡镇的学校初中已经倒闭,小学也只剩下一所,且只有40、50人在就读,六个年级分摊下来,每个年级不到10个人,对其教育质量质疑是人之常情。曾经教我,现在作为镇里小学教务主任的高老师说最愁的就是每年开学,招生难,老生也在外流。根据他的分析,留下的孩子多数是被剩下的孩子,要么是孩子本身有问题,智力问题或者精神问题;要么是家庭有问题,孩子的家庭实在困难导致供不起,或者孩子的家里父母离婚了,没人带娃。他说,乡镇小学已经成为问题孩子和问题家庭的收纳所。教育是一个双向赋予的过程,这几年县里师资力量下沉,但好的老师下来看到的都是有问题的孩子,再好的老师也没有心情去好好搞教育。
姐姐她们这批人是当前县域教育竞争的主力军。事实上,因为家里穷把孩子留在乡镇小学的家庭属于少数,多数的家庭都在将孩子送到县城。由此,县城的房地产和租房市场是异常火爆的。房地产的火爆是因为结婚在县城买房成为刚需。而租房市场的火爆是县城的乡村教育全面崩溃,都在涌向城里。买得起房的陪读,买不起房的也在陪读,大家租房也要让孩子在城里读书。事实上,县城优质的学校也就一到两所,其余的几所学校已经属于县城周边了,从行政归属上属于县城,但在日常生活和交通来看,属于边缘区了。在边缘地区的学校读书,师资力量也不能得到保证,还不如每个乡镇的中心校。即便如此,人们还是要将孩子送在城里,哪怕是城的边缘,一方面是想象中认为城里的一定比乡镇好,另一方面是在城里有氛围。当然,还有一些价值层面的因素:在城里读书,有面子。
问题是,陪读面临的是有陪无读。伴随着进城受教育,孩子太小,又是家中的宝,很多的农民家庭选择妇女回来县城专职陪读。由此产生了县域社会内比较庞大的陪读妈妈群体。在与部分做陪读妈妈的亲戚交流后,得知了她们的苦恼:一二三年级的教学,自己还能陪着学学,教一教。四五六年级以上,自己有些吃力,很多是自己不会的,只能寄希望于孩子操作手机,在网上查查讲解。然而,这时候就产生了母子之间的游击战,稍微不注意,孩子就要玩手机。管得严了,孩子拿着要查答案的正当理由要手机。管得不严,几天下来,手机游戏上瘾,孩子就废了。在亲戚们的口中,听到更多的是孩子管着管着就废了。每天的作业自己指导不了,让孩子手机查。作业写完了,孩子无聊,自己也无聊,只能让孩子玩手机。毕竟自己也没啥事干。更多的时候,都是母子二人各自抱着手机刷到深夜。寒暑假放假后,孩子玩手机的时间更长了,我的两个堂弟每天要刷短视频多达十个小时,让他们别玩了。他们就会顶回一句,不玩手机,做什么呢?是啊,现在的农村尤其是冬天,几乎没有任何可以让孩子娱乐的场所。自己一个人玩手机,几个人聚在一起还在玩手机。缺乏替代的游戏工具。不用说小孩在玩手机,就连大人们,都在看直播,看视频。农民的精神世界匮乏在假期体现得尤其突出。不少在外打工的人说,在外面打工时,白天干一天活,晚上回家累了之后玩一会手机就睡了,时间过得很快。但是回乡过年,每天没事干,如何打发时间就成了一个问题。不玩手机,就只能打麻将了,有的人爱玩,有的人不爱玩,有的人不愿意玩钱,手机成为最廉价的消耗时间的工具。
现在的问题是,有人反映作业太多,孩子负担重。问题是,如果不是作业来填满孩子的时间,那应该用什么来填满呢?笔者上学时候就知道放假手机玩一天,就得废三天。周日放假可以玩手机,周六就要开始期待,会和小伙伴讨论游戏的战术战法,心就飞了。周日玩一天,周一回去还要总结下经验,并且在课堂补觉。现在则是作业少了,手机上很快查好答案,每天都能接触手机,意味着每天的思绪都会被网上的世界耗散部分。县城的孩子晚上没有什么可以娱乐的时间,就连陪读的妈妈们都在玩手机,你能希望孩子认真看书吗?
对教育无比重视的陪读妈妈们感受到了教育的压力,家庭租房的成本,生活的成本都在提升,在学习上,她们没有什么方法,也没有能力。只能说把饭做好,管好孩子的一日三餐。管着孩子不要在外面跟着社会青年鬼混,保证孩子不走入歧途。至于学习上的事,还是将其寄希望于孩子自己与学校,亲戚们常说的话是:过去父母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她们读书,她们没读。现在的她们真是抛家舍业供孩子读书,孩子读没读出来,就不是她们可以控制的了。所以,从行动来看,年轻一代比父辈多牺牲了很多,但是从过程和结果来看,除了将自己置于压力漩涡之中和给孩子一个交代之外,也并没有具体的超越。一种真正的内卷正是在她们这种感知到教育压力,但无能为力却又想竭尽全力不给自己和孩子留遗憾的心理下促成的。
二、保卫家庭:婚姻易碎

保卫家庭问题又分为两个问题:第一是家庭建立问题,即大龄青年的光棍问题;第二个是家庭维系问题,即当前婚姻易碎的离婚问题。
调研走过七八个省份的数十个农村,回家又在自己家乡和外婆的村里都聊了聊,几乎所有的上两千人的大村都有上百左右的大龄青年没有结婚。农村青年的结婚问题在过年期间显示出来。有一些在过去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现象在支撑着光棍危机:二婚的女人即便是带着孩子的也要像头婚一样要高价彩礼、三金和房子,并且在婚介直播平台上介绍完自己情况和要求后,能够获得上百人的添加。腿部残疾的妇女要求自己的丈夫是正常且健康的,并且要求并不比正常人低的婚姻条件。过去说,农村的老实人是一种积极正面的社会评价,是能够获得女方本人和父母青睐的,现在的老实人成了贬义词,结不了婚的才被说是老实人。
当然,光棍是分类型的,从调研情况来看,一者是受过高等教育,但是没有找到稳定工作的农村文化青年,他们属于高不成,低不就的人,学历比自己高的,别人看不上,学历比自己低的,自己又看不上,学历差不多的,也有可能被女方看不上。经济实力和思想负担下,成为被剩下的青年。二者是性格木讷,不善言辞的。农村青年大多数都是在外参与非正规劳动力市场务工,挣钱方面差不多。有一部分人属于不会说话的,被长辈说不会哄着女孩的,就属于难以结婚的。三者是性格极端或者身体不好的。有一部分农村青年接受了体面单身的想法,对婚姻有质疑,不愿意结婚,就想自己潇洒地过。还有一部分则是身体不好,或者常年生病,或者先天残疾,不好找对象。当然,从村里人的分类来看,以上的几类青年是构成光棍群体的主力,但是从更为宏观的社会结构来看,农村青年中结婚的属于幸运儿,结不了婚是结构性问题,归因向个人是偏颇的。农村青年竞争不过城市青年,哪怕是城中村的青年都至少在城市有楼房。中西部的农村青年竞争不过东部地区的农村和城市青年。在人口全面流出的地区,男性在外出务工下才能谋生,女性外嫁早已普遍,谁会嫁入呢?这是全国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东中西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结果。
婚姻易碎,离婚变得普遍。在父辈年轻的时候,谁要是离婚了,离婚的标签是污名化的。但是现在,离婚变得稀松平常。在笔者的老家,早婚现象比较普遍,由于年轻人很早不读书,在20岁左右,家里就开始盘算着为孩子说媒,提前参与婚姻竞争变得正常。这种早婚实际上也是残忍的,其实就是提前寄希望于将没有完成社会化的女青年锁定在婚姻与家庭之中。在调研时,听到有名男性青年21岁时结婚,结婚对象是20岁的女孩,男孩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外务工,女孩则在初中毕业后一直在家帮着姐姐带娃,几乎没有出过县城。经过媒人的说合,两家订婚又结婚。婚后三年,生了两个孩子。去年,二人将孩子留给父母照顾,一起到省城富士康打工,过年时女方怎么也不愿意回家过年,并且提出离婚。她说自己才25岁,就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还没有见过社会的繁华,说自己要为自己活一次,要闯社会。在男方的家里听到的原因是,女方在富士康工作期间认识了省城的一名青年,家庭条件不错,对方一直在追求女方,并且提出不嫌弃女方结过婚。
女方跟人跑了,成为农村离婚问题原因的主流叙述。在这个问题背后,其实应该看到的是早婚对女性命运的锁定。过去一直早婚,没有问题,是大家都接受了结婚生子过日子的安排。现在的问题是,年轻人不得不外出务工,不得不接受夫妻分居式的生活,女性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人和事,有了自我觉醒的可能。那么,在父母安排下的婚姻中自己便有了推卸责任的空间,为自己活就成了女性心中正当的选择。逃离家庭和逃离婚姻成为一个可以合理化的行为。同时,离婚之后,女方的父母也并不会遭遇什么,反而也希望女方有更好的归属。
早婚后的婚姻觉醒是离婚的重要导火索,还有一个比较普遍的原因是长期分居的夫妻生活。以我的家乡来看,很多的男性都是在建筑工地干,流动性很强,夫妻一起务工不具备条件。再加上相当部分女性被安排陪读,成为在县城留守的妇女。夫妻之间长期分离成为普遍现象。分离意味着共同的对家的责任和眷恋难以建立。女方有出轨的机会,男方也有婚外情的现象,在调研中发现,因为男方外面有人或者女方有情人离婚的不在少数。
在大家的叙述中,过上一个平常的日子,夫妻间和谐相处共度一生,成为不敢想象的事。
三、养老危机:孝而难养

在我的调研观察中,农村老人也是存在区域分化的,东部地区的老人六十多岁、七十多岁,还能够在劳动力市场打小工,每个月收入三四千元没有任何问题,养老的经济问题主要是自己解决的。他们对养老的期待,主要是希望子女能够经常回家看看,和他们一起吃饭交流,希望能够得到情感的反馈和满足。中部地区尤其是平原地区的农村老人次之,六十多岁的老人是种田的主力,七十多岁的人还能够种植自己的承包地,还能捞鱼摸虾,在农业经济和自然经济的双重收获下吃得营养健康,自己也有钱,给予子女支持部分,自己享受部分,虽然自杀率蛮高,但是过得潇洒。最差的要数中部地区的山区和西部地区的农村老人,离务工市场远,劳动力换收入的机会少。土地贫瘠且自然经济条件差,老年的经济收入是很少的。再加上厚重的代际责任,他们为子代进城不计成本、不惜代价地付出,最终造就了自己的贫困。相比之下,他们更为传统,希望养儿防老,但是这个地区的中青年农村同样也在经历着最严重的城镇化压力,并没有多余的钱回馈老人。经济上的进一步自我盘剥和情感上的得不到满足,导致山区农村老人的养老生活质量极低。
养老危机在中西部地区的山区农村凸显出来,笔者的家乡属于黄土高原深处的山沟,组里的几位老人面临的养老问题是极大的。第一,谁来养,高爷爷家五个儿子,老大和老三、老四常年在外务工,老二和老五在家种地兼乡镇做点生意,在外务工的几个儿子认为家里的兄弟顺便可以照顾老人,在家务工的儿子认为自己在家忙活不过来,也更愿意掏钱把老人送到养老院。五个儿子在养老费用分摊上有争议,老四老五认为结婚、分地,都没有享受老人的扶持,不愿意出。老人今年86岁,行动可以自理,但是做不了饭。但是自己说叶落归根,坚决不愿意去养老院。家庭内部矛盾多,老人自己有相对传统,现在,老人处于做一顿吃三顿的状态,对于未来,他说自己不敢想象,希望能够在某一天自己长睡合眼了就好了。第二,怎么养,老人普遍不愿意进机构,也不愿意进城跟着子女生活,在村里生活,家庭又得抽出人来专门照顾。但是往往五六十岁的农村家庭正处于要给子代结婚买房的关键期,没有一个劳动力是闲置的。不少人都是定期地把粮油米面给老人买好,希望老人可以自理。很多人都说,自己没有尽到孝心,但是又说上下不得兼顾,自己也没有办法。有一些老人有长期的慢性病,医药花费是一笔较大的负担。一个沉重的现实是:大多数的病,等发现就到了晚期。故而没有成为家庭的负担。为什么,因为老人知道自己得了不好病,都在忍着。知道自己会成为家庭的负担,更愿意拖着。
养老的困境直观表现为:没有时间来陪伴老人:物质上,精神上不能给予老人回馈。同时也没有能力来让老人有优质的老年生活:医疗上的负担让老人更愿意瞒着,子女也装着不知道,成为双方的默契。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24A07GZ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