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66|回复: 0

优秀学生被“掐尖”,“保均分、提优秀”成为乡镇中学的无奈选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4 09:34:14|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王雯超 | 武汉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
大年初七寒假前被递补进重点班的上初中的侄女开学了,对此我十分诧异,初中就有重点班了?初中大年初七就开学了?侄女在镇上的中学就读,该中学曾经在县里名列前茅,教学质量很高,但近几年,成绩不断下滑,学校不得不做出“保均分、提优秀”的策略选择。保均分即保住班级均分不下滑,提优秀即提高县一中自主招生通过率。
一、“保均分、提优秀”的策略实践
该中学是山东北部镇上的一所乡镇中学,服务全镇的中学生,其中90%是农村学生。该中学直接的升学高中是作为普通高中的县一中和作为职业中专的县二中。县一中为了抢夺优质生源,县一中在每年的寒假前面向县域内的初三学生组织一次自主招生考试,考试科目为语数外和物理。通过其自主招生考试的学生,初三下学期提前进入县一中的重点班学习。为了冲刺自主招生,该中学在秋季学期开学把初三各班的前十名选出来,组成两个重点班,在周六和假期进行单独补课。补课内容就是自主招生要考的四门功课,内容以拔高和考试技巧为主。但是只有每个班的前四五名可以考上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完成后,春季学期学校再在把各班十一到十五名的学生选出来,补充进两个重点班,以期中考时获得更加优秀的成绩。
该中学的重点班制度大致可以认为是一种均衡分班制度下的差异化临时教学模式。这种模式有很多优势。但是在政策上不符合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要求。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有许多弊端。首先,破坏班级的教学生态。该学校一直以来实行的是均衡分班制,班内实行小组制,即上游,中上、中下和下游四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小组中上游学生任小组长,管理其他三名学生,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监督,形成优生带差生的学习生态。班级内按小组总成绩形成小组间的良性竞争。在这种班级生态里,老师的注意力既可以照顾到中上游的学生,也可以照顾到下游的学生,做到不放弃任何一个人。然而当班级的上游学生被“掐尖”,中游学生难以承担小组长角色,这种小组模式也难以维计。班级中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关系被打破,形成原子化的学习模式。同时为了保班级的成绩,老师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了中游学生身上,最需要监督和帮助的下游学生被忽略。进而引发下游学生辍学,一位初三班主任表示每个班都有两三名学生辍学。其次,拔苗助长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长期成长。据教重点班的老师描述,重点班教的内容大部分是考试技巧,而不是知识,导致其中的学生往往积累不够,基础知识并不扎实,思维能力也没有得到充分地锻炼。老师说重点班的学生虽然在自主招生和中考中可以取得比较好的成绩,但是进入高中后,往往后劲不足。
其次,托管变成补课。为了落实双减政策,县教育局制定了课后托管的政策。即每周周六和假期的部分时间可以自愿参加学校的托管。托管期间进行补课成为学校提高平均成绩的重要手段。托管的绝大部分时间用来补习文化课程。然而,按照双减的精神,托管本应该是监督完成作业和发展德智体美劳等素质教育。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初中班主任表示:面临着中考初三补习文化课很有必要,但是初一初二的学生根本不应该也不用补习,让他们去参加课外活动,培养他们的兴趣才是最好的,搞成这样我们也很无奈。该中学的托管减轻了家长的负担和压力,使学生在学校完成功课辅导,提升了学生的作业完成率。但是这样的托管在实质上还是课程的延伸、知识的循环,可以提高成绩却无法提高素质。此外,警惕托管变成另一种筛选机制。该中学是以寄宿制为主,走读制为辅的学校,学校在托管期间不提供住宿,需要家长接送,这可能成为偏远农村地区和家庭条件不好学生的负担,而选择不参加托管,那么学生之间的差距就可能在参加托管与不参加托管之间被拉大


二、夹缝中生存
曾经不需要重点班也不需要校内补课,该中学的平均分和优秀率就可以与县城中学竞争,但是如今两者的差距越来越大。该中学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是因为乡镇中学处于一个结构化矛盾之中,即乡镇中学一方面面临着优质生源流失的压力,另一方面又要教学成绩。
该中学的学生与六年前相比,减少了约三分之一,六年前每级还有12个班级,如今每个年级仅剩8个班级。与该中学学生减少形成对比的是县城中学规模的扩大。随着城市化发展,越来越多高社会资本的乡镇和农村居民迁往县城和市区工作居住,留在乡镇中学读书的学生多为无力进程的弱势家庭的子女。此外,即使在乡镇或农村居住,如果看孩子有学习潜质,也会努力把孩子送往县城或者市区的中学读书。在此种结构下,乡镇中学的优质生源流失了。
成绩是学校的第一招牌。然而,在优质生源流失的情况下,乡镇中学还不能选择躺平,需要一定的教学成绩。教学成绩包括平均成绩和优秀率。首先,学校评比需要成绩,该中学要和同县的其他学校竞争,县城中学优质生源和师资的集聚对乡镇中学构成极大的压力。其次,教师绩效需要成绩,教师的晋升与其班级的平均分和优秀率直接挂钩。再次,学校声誉也成绩。在大部分家长眼中,成绩是评价一所学校最直观的指标,其中通过自主招生学生的数量多少成为家长议论学校好坏的重要标准。同时,在普职分流的压力下,家长更希望学校可以狠抓成绩。孩子能进入普通高中是大部分家长的心愿,在家长眼中孩子进入普通高中意味着可以考上好大学,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进入职高则意味着教育的失败。在这多种压力下,学生成绩成为乡镇中学的最大追求。
在这种矛盾之中,学校做出的“保均分、提优秀”的策略选择既符合学校和教师的利益,也符合家长的期待。
三、隐忧
乡镇中学还能是农村人的希望吗?在生源流失、成绩下滑的困境下,该中学的这种策略选择效用几何?又能维持多久?该中学日渐衰落、县城中学日渐崛起已成为该镇百姓的共识。在教育的阶层跃升功能被无限放大的今天,教育被普通家庭认为是孩子出人头地的唯一机会。在农村常听到一句话:咱老百姓家的孩子只有靠上学才能有出息。然而当最便捷的学校无法提供令人满意的教育,不能成为农村家长和学生的教育希望,那么谁能给农村家长和学生希望呢?一种教育焦虑由此产生。去县城读书加重了家庭负担,就读乡镇中学则成为灰暗未来的隐忧。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225A03ELI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