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邀请到包括这篇集体写作发起人在内的三位同学,聆听了 TA 们在大学的经历、遇到的各种老师,以及 TA 们的渴望与疼痛。在僵化刻板的绩点制度、“无人在场”的滑稽课堂、学术体系的权力运作、“八面玲珑”的复杂人际之外,我们也欣慰地发现:依然有那样一些老师,在坚持着教书育人的纯净初心,以真诚而有力量的生命姿态,给学生带来智性的冲击、灵性的触动。尽管因故未能参与对谈,袁长庚老师依然对此表示,“感谢同学们勇敢的表达,让我们这些还在坚持好好上课的老师,觉得工作仍然是值得的。”
这位老师上课很有激情,课堂内容丰富。有次讲“血管微循环的病理生理学机制”,由于涉及的知识点复杂且分类多样,老师为帮助我们理解,便用“游泳池的进水口和出水口”之类的形象比喻,生动解释了微循环过程中的变化,并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死记硬背。此外,由于教科书的内容往往会落后现实中科研进展一段时间,这位老师便在课上补充一些前沿内容,比如阿尔兹海默症的药物研究时间很长、投入很多,但成果并不显著;除去 tau 和 Aβ 外,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病机制还可能与与炎症、胶质细胞等有关。此外,他还常将专业知识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告诉我们可以如何帮助父母长辈预防阿尔兹海默症的发生,与我们探讨应对老龄化社会的种种可能。
我曾经有段“追老师”上课的疯狂日子,在必选课堂上签到打卡完,就迅速辗转几个教学楼,去听那位讲得最好的老师的课。高数和大物,是两门最典型的这样赶场子的课,因为老师之间差距很大,能明显感受出 TA 们是否有在根据学生换代和自身经验更新,不断升级课堂内容、调整教学方式。在好老师那里,是没有听不懂的知识点的(当然自己后面会不会做是另一回事哈哈哈)。即使是最基础的内容,好老师也可以投屏带着同学们,从第一步开始,思路清晰地逐步拆解,确保每一步都有十足的支撑。
学术写作课上,他也从不泛泛而谈地讲理论,而是会举非常具体的例子。比如,为了让普遍缺乏学术经验的本科生理解怎样才是合适的毕业论文选题,他拟了“《红楼梦》中佛道交融的思想底蕴”这样一个题目,解释道,“红楼梦、佛教、道教,这三个概念各自都太大。对于一位教授来说,退休之前能写出来就不错了”。这样一来,我们可以很快 get 到,毕设选题最好要从具体的小切口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