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3|回复: 0

00后美女诗人大理流浪街头,宁死也要跟父母断亲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9 18:36:02|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 | 米粒妈
在云南大理的街头,有一个皮肤白皙的00后女孩,一人一狗,幕天席地,摆摊售卖着自己的原创诗集。


画面很浪漫,好像因为一个人,就让大理的文艺气息更浓郁了。这个流浪诗人,让米粒妈不禁想到三毛,三毛有她的撒哈拉,而这个女孩的“撒哈拉”或许就是大理。
能对诗和远方这么执着,很容易使人怀疑,这个女孩一定出身优渥,过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精神空虚才想来流浪。
但其实完全不是,她14岁跟父母决裂,多次尝试自杀以命相搏,为了接受教育,跟家里反反复复顽抗,仍无法得偿所愿。


“出嫁前听爸爸的,出嫁后听丈夫的”
流浪的女孩叫康韶华,出生在甘肃临夏。那里地处西部边疆,大漠孤烟,牛羊成群,康韶华出生在一个少数民族家庭。
家族中的女人们世世代代包着头巾,认为男性才是一家之主。康韶华的妈妈从小就教育她说:
出嫁前,好好干活,听爸爸的话;出嫁后,做好本分,听丈夫的话。


他们认定男主外、女主内,这个“内外”有着严格的界限,女人的“内”,几乎只辐射到自己院落的半径之内,真正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在这种观念下,女孩子上学读书自然没有用处。反正都是要嫁人的,嫁了人,连自己院子都基本上没机会出了,何况男女同学一起上课影响名声,以后不好嫁人。
女孩子必须贤良淑德,要会做饭洗衣服、喂牲口、照顾男人的生活起居,如果做得不好,被丈夫一顿毒打,也是罪有应得。
祖祖辈辈这样传承下来,对女孩子的规训也自然走向了扭曲,康韶华的奶奶就是这样。
在康韶华14岁那年,因为发了高烧,导致家务没有干完就不得不躺在床上。
奶奶见状,劈头盖脸就是一顿责骂,还唆使儿子打自己的孙女,她说:
现在打她是为她好,你现在不打 ,将来到了婆家,让公公打,让丈夫打,还不如现在打得她明白了好。


结果父亲还真的下了毒手,用一根粗棍子打她,甚至把她的手指打到断裂。
而家庭里没有话语权的母亲,只能一边心疼地看着女儿受苦,一边跟婆家保持一致,看紧大门防止女儿逃跑。
康韶华上到五年级,就被奶奶强制辍学回家学习劳作了,因为她觉得对于女孩来说,那才是正经事。
她很喜欢读书,尤其是文学和诗歌更让她着迷。不让她读书了,她就读报纸、读门缝塞进来的传单,反正只要有字她就都不愿错过。
越是对文化知识如饥似渴,她就越是意识到,必须得跑。趁着家人外出的时候,她逃跑了。


顽抗到底
康韶华的故事,让米粒妈想到了一部特别好看的动画片:《我在伊朗长大》。


当时伊朗的时代背景非常的特殊,宗教信仰,战争一触即发,主人公小女孩Marjane生活的环境,有很多限制,不是说有哪些事情是不能做的,而是只有哪些事情可以做!
比如说饮酒不被允许,在公众场合谈恋爱不被允许,在参加典礼的时候男女不能站在一起,甚至家里养猫养狗不允许,听西方的音乐也是不被允许的,化妆也是不被允许的。
还有那部经典电影《沙漠之花》。


女主华莉丝身为索马里的女人,在三岁时,华莉丝按照索马里习俗就被施以女性割礼。四岁被父亲的朋友强奸,十二岁时父亲为了得到五头骆驼,要将她嫁给六十岁的老叟.......出嫁前夜,在母亲的默许下,她逃跑了。
这些女孩的身世,可怜到我们根本无法想象,而康韶华只是希望能够继续读书,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也不一定能得偿所愿。
出走两个月后,家人在贵州找到了她,并把她绑到了车上强行带了回去。
一时间,村里流言四起。这个跑了两个月的小姑娘去了哪?村民们没有好话,不是说她被男人包养了,就是说她去坐台了。
康韶华坚持顽抗,跟家里人说,除非同意她继续上学,否则她还是会出走。就这样,家人终于勉强同意让她继续读书,给她直接安排到了初中二年级的一个班中。
村里的流言并没有止息,康韶华每天背负着村里人的指指点点和家人的唉声叹气,精神状态也受到了影响,抑郁发作时,根本无法正常学习。
奶奶这时候又来了个骚操作,她认为孙女这种状态是魔怔了,一定是招惹上了什么脏东西,得架在火上把脏东西烧死,驱魔。


康韶华看到火堆,吓都吓死了,她宁可自杀也不愿这样受辱,情急之下,她直接吞掉了自己所有的抗抑郁药。
看着孩子服药自杀,家里的长辈居然没有把她送到医院,而是灌了一肚子醋让她催吐。
结果这一番折腾,还真的没死成,她被救活了。
在这之后,她又经历了几次自杀,试图逃离家庭,抑郁频繁发作,加上闹自杀跟家里打得太厉害,导致她高中没读完就辍学了,最终她也终于跑了出去。


跑出去之后的康韶华很迷茫,她每天坐在出租屋里发呆,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一条扩招大学生的公告。
这就像一根救命稻草一样,给了她一线希望。康韶华努力复习备考,终于得到了回报,她成功考上了这所专科院校。
尽管学校不如预期,但她终于在学校的图书馆找到了灵魂的归宿。
她每天都泡在图书馆里,用文字滋养内心,通过打工和贷款维持生活。她越来越看清了自己最喜欢什么,最向往什么,那就是:诗和远方。


逃到诗里去
毕业后,康韶华独自踏上了旅行的征程,足迹遍布秦岭、祁连山,更远至稻城亚丁。
在旅途中,她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与自己真实的精神世界对话,不必再被原生家庭所束缚,整个人就充满了诗性。


她来到了那个以文艺著称的云南大理,这里特别自由,也特别适合放逐灵魂。她与每一个陌生的朋友交谈,发现流浪与自由最能让自己安心,这一刻,她开始重新有勇气审视自己对亲情的渴望。
她的诗里有很多思念母亲的句子:


可以看得出来,母亲那种隐忍的爱,康韶华是可以感觉到的。
原生家庭中的奶奶,多年媳妇熬成婆,她并不觉得不合理,反而成了帮凶。
但是母亲,在每一次对婆家的妥协中,总能让康韶华感觉到犹豫和无奈。
在她为了防止女儿逃跑死守大门的时候,在她眼睁睁看着奶奶升起火,要烤女儿的时候,她的眼里是犹豫的,尽管她依然不得不顺从了婆家的命令,没有帮康韶华反抗。
在诗里,母亲是那样爱着自己。康韶华早已不怨恨了,她把母亲的不拯救,理解成是她没有话语权,其实她深沉地爱着自己。
但这份爱到底有多深,只有康韶华自己知道。原生家庭的伤害,会一直根植在她的心底,无论她怎样想尽办法疗愈自己,救赎自己,伤疤也依然在那。
否则她也不会写出《谣言》这样的诗,把小时候来自外界的攻击,终于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了下来:


在终于逃离的每个夜晚,她总是梦见一个长满玫瑰的小岛,梦见自己高中时唯一的闺蜜欣欣。
她把梦里的那个岛取名为“瞭望岛”,这也是她诗集的名字:


当现实世界无处遁逃,精神世界无疑是一片安全之地。因为精神世界无限广阔,那里没有人侵扰,你可以在那里重新养育自己一次。
康韶华,就是逃到了诗里,逃到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那里像川西的雪山一样广阔无垠,她终于得到了疗愈,这比吃多少抗抑郁药都管用。
任何时候,任何境遇下,知识和眼界,都会将你带离那个落后的、不堪的境地。坚持抗争,坚持反叛,才能救自己于水火。
这也正是任何事物发展进步的原因。
家乡的母亲,尽管爱着她,却依然因为眼界的局限,被永远困在那个荒凉的西部旷野中。
但是远在大理的康韶华,已经阅尽世间风景,打开了眼界,找到了精神的栖息地。
真正有反叛精神,有出逃勇气的人,是不会被任何时代、境遇所局限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都说:强者从不抱怨环境。
米粒妈写过那么多冲出封建礼教束缚的民国女性,她们在各行各业、各个领域绽放出万丈光芒,仅凭一腔孤勇,就能杀出重围。
我们拥有受教育的机会,就是为了提高眼界和认知后,努力脱离不堪的境遇,重新养育自己一次。
请你不遗余力地爱自己,如果不曾得到爱,只能更努力地自我珍重。
《沙漠之花》中逃走的女孩,后来成了世界顶级名模。这个电影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
对于康韶华来说,未来可期,一切都不算迟,所有的苦难,都会变成养分,以待来日开出更绚烂的花。
个人简介:@米粒妈爱分享 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医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和升学。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06A04RNT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