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8|回复: 0

马上评|如何回答“大学越来越像工厂”之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6 14:55:09|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学越来越像工厂,院系像生产车间”“8个字概括现在的学生,特别是清华北大的精英学生,疲惫、焦虑、未老先衰”“大学的评价系统和内卷是连在一起的,迫使学生疲于奔命”……近日,清华大学教授甘阳在接受采访时说的一席话,冲上热搜。
同样作为大学教育工作者,我对此深有感触。甚至还可以补充一下:一些大学越来越像乐高工厂,学院越来越像品类车间,乐高工厂生产五花八门的主题乐高玩具,而每一个学院都是以学科领域来加工某主题品类的车间。不同的学院,加工不同品类的“产品”。
当然,不同的大学、不同的大学生,不同群体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状态有所差异,但还是能看出一些共性。
之所以产生这类令人担忧的现象,不能只在大学生身上找原因。是什么让一些大学、学院越来越像工厂、车间?是什么让一些学生越来越疲惫和焦虑?客观环境的因素不能忽略。也许,一些学生从进入大学起,有些事情就已经“注定”了。
举个例子。很多学生所学专业和个人兴趣不一致,所上大学和个人期待不一致,所上课程与专业预期不一致,校园生活与个人性格不一致。而这些,也和校园社会化带来的冲突与困扰分不开。
因此,如何让大学生可以真正按照兴趣来选择专业和院系,甚至在中学阶段就把这个兴趣给培养起来,或许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我教过不少学生,闲聊的时候都有这种反馈。这是很多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起点,必须引起重视。
对此,学校需要建立更丰富、更深入的学生+导师的互动关系。让每个学生从大一开始,就可以得到有效的志业和人生指导。这或许给老师增加了负担,但也是帮助学生顺利推进学业生涯的重要手段。与其等到临毕业才发现学生不知所措,不如把工作尽早做在前面。
现在高校里的不少辅导员,一来年轻,缺乏经验;二来随着高校扩招,面对的学生多,日常工作多是在“管理”而不是“沟通”学生。因此,也可以考虑大量返聘退休老教授们,做本科生导师。
还有一些特征,可能从这些学生成长时就决定了。比如,不少学生表现出强烈的“自我”。这其实不难理解,他们都是互联网原住民,获取知识和信息大多依赖网络工具,对于老师、外界的各种指导和教诲,比我们那一代要排斥更多。
另外,他们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是独生子女,或者说是具有特立独行人格的一代,所以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他们情愿关注远方,也不太关注身边和附近,所以我们经常又学术讨论地说“消失的附近”。
他们也更忙碌,因为社会的诱惑太多了。网络上的信息爆炸,导致他们什么都想看,什么都想要,什么都想学。除了课程学习,诸如雅思、GRE、教师资格证书、心理咨询证书、会计证书、司法考试、出国留学准备、社团活动等,都是他们的选项,且常常多选。在四年大学期间,他们实在太忙碌,并且总体上身心疲惫。
越疲惫,便容易陷入焦虑。各种目标的争取,都有不确定性的分数和结果,因而总会患得患失,从而产生普遍的焦虑心理。他们考各种证书,争得各种荣誉,可能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总觉得越多越好,因而就会形成与身随行的焦虑感。
这又和整个社会的氛围有关。大学当然要和社会接轨,但不能被社会牵着鼻子走,还是要保持必要的风貌乃至风骨,试图改良社会,而不是被社会侵染。工厂化的大学,计件式的考核,只能产生更多的功利主义者。这种氛围只会螺旋循环,形成一种功利主义的大学文化。
一句话:大学的氛围不改变,大学文化不重塑,大学精神不重建,大学生的精神状态就难以获得实质性的改善。(作者系南京大学社会学教授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14A08RUQ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