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3|回复: 0

校园安全是导致安静课间十分钟的元凶,学校不应该承担所有相关的责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7 15:17:59|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安静的课间十分钟是所有人都不愿意看到的,教育部门也坚决反对,但是不解决背后的根子问题:学生在校园里的安全责任问题,以及部分家长的放大甚至无理缠访等问题,这个问题将长期存在。寒蝉效应下,学校与老师只能做底线防范:不许动。
腾讯新闻《文话教育》两会特别策划邀请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老师、《减法教育》作者于晓冰解读两会教育热词:安静的课间十分钟。


陈志文:安静的课间10分钟这个现象每年都会谈到,您怎么看待安静的课间10分钟这种现象?
于晓冰:课间10分钟是一个事实的存在,把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词“安静”的时候,它其实已经很不正常了。安静的课间10分钟这种现象已经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变得越来越安静之后,从学生到家长,甚至到老师,都开始去反思这件事情。孩子只要一到学校,基本上一整天都要坐在教室的板凳上,除去上厕所、课间操,剩下的时间全部都坐在教室里,这个对孩子的伤害其实非常之大。
陈志文:我也是一个教育参与者,所以我能看到这个现象的发展过程,从最开始的个别学校,最后变成了一批学校,最后变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愈演愈烈,为什么会成一个普遍现象?
于晓冰:这个事可能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校园安全的问题,校园安全问题常常被作为学校生活中的第一件大事来抓,一旦校园安全出了问题之后,其他的所有成绩都将被抹杀。所以一旦特别关注校园安全的时候,就会尽可能的让学生少动,安全可能相对来说就会有一定的保障。
陈志文:这就是所谓的底线思维,杜绝任何可能,为什么会衍生出这个,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责任定制,孩子在学校那么长时间,出现磕磕绊绊实际上很正常,但是我们往往责任认定上认为学校和老师都脱不了关系,这就导致学校把安全率做防范式的、底线式的处理,最后导致安静的课间10分钟出现,因为同学之间如果有打打闹闹磕磕绊绊,就容易发生一些小摩擦,其实并不严重,但是家长可能会不依不饶。
陈志文:安静的课间对孩子的成长是非常不利的,为什么大家都很痛恨安静的课间10分钟却成为了普遍现象?
于晓冰:首先可能和我们之前的计划生育政策有关系,我们原来一个家里面有好几个孩子,家长其实并不是特别关心到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变化,甚至没有办法和精力关注那么多,所以常常把孩子扔到学校里面去就行了,如果出现一点磕磕碰碰,也都是很自然的一件事情。但是今天绝大多数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或者可以这样讲,如今孩子的父母们本身就是独生子女,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就得到了无限的呵护,他们就很自然的把以往的经验,带入到现在的孩子身上来。这已经到了过激的程度,但凡有一点小小的伤害,甚至不是单纯的身体伤害,语言中稍微有一点过激的程度,家长都会到学校中跟老师讲,哪个孩子让我们家孩子心理上受到了重大的创伤。


陈志文:个别家长现象容易形成寒蝉效应,所以就一刀切,怎么解决?
于晓冰:我觉得解决问题,首先要拎清责任,绝对不是但凡在学校发生的事情,不管如何学校都必须要有责任,如果通过调查证明学校在这个事情上已经做到了基本的保障,没有违规的做法,那么学校就不应当有责任。那么责任应当由谁去承担?我觉得首先应当是整个社会中的保险能够做到更好,商业保险或者是政府有项目兜底,把学校能够从中理清出来,不是每一次都让学校去承担最后的责任,那么学校相对来说就更容易放手。但凡一出事学校就要负责任的话,学校一定会不自觉的去规避这个责任,于是把所有的问题前置,发生一点什么样的事情,就立刻禁止不做了。
陈志文:我觉得首先是要解决家长的问题,家长的认知问题,要正确认识到人的成长为什么要通过学校这种形式,是因为在模拟一个小社会环境,让孩子不只是知识学习,而且在不同的社会关系中,辨认各种摩擦冲突,从而学会应对和处理。第二,我认为教育部门或者相关部门要有原则,对一些家长的投诉要坚持原则,不能一味息事宁人,不管对错就把责任推给学校和老师。第三,完善相关的保障机制,很多地方都有意外伤害保险,那么应该让保险负起责任。其实就是多方面形成一种合力来共同解决。
陈志文:您有没有关于校园安全事件的案例可以分享?
于晓冰:比如前一段时间看到有学校的学生到外面游泳,冬天到河边滑冰,然后出现了安全事件,那么本来是在校外,结果是家长认为这个事是学校的责任,但事实上学校在放假之前就会对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安全教育,要求不准去野泳不准去滑野冰,可是一旦出了问题之后依然会归结到学校,于是学校就不得不加重老师的负担,老师放了假之后要去巡河,这个我印象挺深刻的。事实上,这个事不应当是学校的责任,学校已经提示过了,也做过相关安全教育,再出现问题的时候,应当由学生自己或者是家庭来承担这方面的责任。


陈志文:您现在是中学老师,如果重新回到小学当老师,您会不会让孩子们课间10分钟动起来?
于晓冰:如果是我20多年前当老师的时候,会让孩子们动起来而且会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多动起来,不但是在校园内动,我还会经常带着他们到外面活动。我当时还带着学生从我所在的学校一直走十几公里到清华北大的校园去参观,那个时候没有特别明显的风险意识,孩子们开开心心的去,然后开开心心的回来。过了10年20年之后,再和之前的学生交流时,会发现他们对那个印象特别深刻,觉得那个活动对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虽然并没有学到什么,但是给我童年很多开心快乐的回忆,这个非常重要。现在不敢了,一旦出现了安全问题,学校去协调这件事情时,如果难度很大,那必然要把老师作为第一责任人去处理,通过处理第一责任人,会让家长相对来说从心里更平衡一些。这个事其实延伸到很多的部分,比如上级规定,希望课后服务有非常多彩的活动,尤其是一些体育方面的活动,但是目前的课后服务大部分都是安安静静坐在教室里面,老师以上课的形式去完成的,为什么学校不去做体育的、课外的一些活动,其实除了硬件设施、师资跟不上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那些活动存在更大的风险,不如坐在教室里面安全。
陈志文:安全责任泛化之后,学校就只能尽可能的确保学生安全,第二课堂什么的就基本上偃旗息鼓。所以安全责任泛化,系统的全面的扭曲学校教育,安静的课间10分钟只是其中之一,体育受到影响,第二课堂教育也受到影响,包含课后服务的选择上,都会尽可能选择没有任何安全风险的,导致全面扭曲教育,从而全面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这件事绝不是一件小事情,但是学校也很无奈。


陈志文:这些年不断喊给老师减负,您如何看减负这个事情?
于晓冰:减负这个事情一定是负担逐步加重到相当的程度之后才会嚷起来,相当多的学校老师,不仅仅有校内的工作还有很多校外的工作,二三线城市的老师或者乡村教师会更为明显。因为老师是能够抓住孩子去影响一家的,于是就变得每一个部门,都能够给学校相应下达各种各样的指令,那这时候学校老师的负担就会越来越重,老师会有50%甚至更多的时间,没有用在教学上面。除了校外的负担之外还有校内的负担,老师有很多时候不是真正的为了教学去做,而是为了迎检,有各种各样的评定之类的,一旦面临检查的时候,就会需要准备各种资料,步骤要留痕。每一次工作都要去留痕的时候,压力就非常之大。实际上有很多东西没有办法去量化,甚至不需要去描述,老师和学生沟通交流过程中很自然的去感受,非要把应当是人心感受的东西变成纸面落实的东西,压力和负担自然就会大了。
陈志文:导致这种形式化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怎么办?
于晓冰:我没有觉得有很好的办法,我们发现一个很荒诞的事情,上级发文要求减负,还要去检查各个学校减负的落实情况,于是各个学校又会把减负这个工作做成一大堆文件,又要去留痕,就会变成一个形式主义的恶性循环。所以我觉得这个事情可能要一刀切,就是非常明确的说,除了教育部门可以把某些必须的任务安排给学校之外,任何其他的部门不可以进校园,不能够什么事情都是从娃娃抓起。这个事情我觉得都不能单纯的发一个文件,而是一定是要变成法律条文,而且要产生同样一个新的示范效应。
陈志文:教育是良心活,和孩子的交流等各种事情是良心活,非要定量定性无形中就会增加很多负担,处处留痕搞很多形式的东西,这些实际都在干扰教育,给老师增加负担,所以要相信老师们,不要给他们增加一些形式上的东西。
访谈嘉宾:
陈志文丨腾讯新闻《文话教育》主理人,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于晓冰丨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语文老师、《减法教育》作者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新闻教育频道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08A04TD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