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7|回复: 0

人形机器人是“鸡肋”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17 15:19:27|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人形机器人离走进家庭有多远?尽管新技术进展喜人,但是市面上尚无任何一家公司真正实现量产。目前的人形机器人竞争还停留在“实验室”中,最接近目标的特斯拉也未能如期实现“2023年量产”的计划,真正走向商用还需要更长时间。
理想中的机器人保姆要有自主感知、决策和行动的能力,现在机器人还没办法像人一样做事,核心原因是智能化水平不够。去年人工智能大模型飞速发展,给机器人提供了智慧大脑,人形机器人商用步伐加快,被视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又一颠覆性产品。行业走到产业化前夕,国际竞争激烈,中国能否率先实现商业化?
“在人形机器人这一大赛道上,国内投入远远不够。”一位受访投资人分析,具体到人工智能核心软硬件技术、传感技术和运动控制等领域,国内还没形成竞争优势。而风投资金暂时没有稳定退出渠道,只能追一些盈利快、市场确定的行业,不敢投早投小投科技,对前沿科技的投入明显不足。
缺少有效客户是产业落地的另一阻碍。人形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和养老陪伴时还不够智能,而在工厂端,又不足以打动企业换掉性价比更高的工业机器人。
受访企业也认为,短期人形机器人大规模产业化的条件还不成熟,需要做好“长期投入的全方位准备”。技术研发需要稳定投入,企业自我造血的同时,也希望得到国家、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的支持。
“国内产业发展需要政策引导”,上述受访投资人坦言。
去年工信部印发的《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初步建立,整机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批量生产,在特种、制造、民生服务等场景得到示范应用,并培育2~3家有全球影响力的生态型企业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有企业提议,国家可以引导几个大产业优先使用人形机器人,从需求端产生若干大订单,倒逼产业发展。也有从业者建议,效仿国内新能源汽车发展模式,给予财政支持,刺激行业规模,实现弯道超车。
不过,前述受访投资人认为,目前谈补贴还为时尚早。指导意见已经出台,如何开拓出新的业务业态和有效商业模式,行业得自己摸索,“不可能一直是依赖政策红利,最终还是要交棒给市场”。
发于2024.3.11总第1131期《中国新闻周刊》杂志
杂志标题:发展人形机器人是否需要政策推手
记者:李明子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09A05YH8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