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2|回复: 0

2024新型家庭观曝光:放养伴侣,散养孩子,富养自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0 17:15:32|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主创团·瑾山月
心理学家胡慎之,曾谈起过自己的父母。
在他的印象里,父亲像个独裁家,总是说一不二;母亲则像个老妈子,整天佝偻着身子干活。
而习惯了逆来顺受的他,从小自卑敏感,直到参加工作后,仍是胆小怕事。
后来,极度压抑的他决定研修心理学,以此来疗愈童年的创伤。
经过十几年的研究,他终于明白:
“好的家庭,不在住多大房,有多少钱,而在健康的关系上。”
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把家庭关系分为四种:
独裁主义家庭、监护式家庭、和平共处式家庭、合作式家庭。
这其中,独裁式家庭最为糟糕。
因为这类家里,总有一个人把自己置于权力中心,不停地责难、教育和改造其他人,整个家也会因此陷入争斗。
相反的,一家人和和气气,家才能像一艘船载着我们渡过人生的风浪。
而实现这一点,首先要做的,就是放下对家人的改造,多关注自我的成长。




亲密关系:放养伴侣,警惕“煤气灯效应”
电影《煤气灯下》,想必是不少人的“婚姻噩梦”。
电影里,丈夫为了控制妻子,可谓使尽浑身解数。
甚至通过操作家里的煤气灯,让担惊受怕的妻子愈发依赖他。
后来,大家便用“煤气灯效应”,暗指亲密关系中的精神控制。
生活里,我们倒不会如此疯狂,但对伴侣却也总是忍不住指手画脚。
《金婚》里有句台词:“感情是手里的沙,抓得越紧,剩得越少。”
而当你张开双手,就会发现,伴侣并不会像断了线的风筝飞远。
那我们应如何“放养伴侣”呢?
3点建议分享给你。
①走出调查的黑洞:不查手机。
前几天,好友蜜蜜打电话说又和老公吵了一架。
起因是蜜蜜趁老公睡觉,翻看他的微信聊天记录。
看见一条女同事发来的信息,便开始问这问那。
“这女的是谁?为什么半夜还会和你聊工作?你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蜜蜜敏感的神经被挑动,又开始拿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找茬。
结果,夫妻俩闹得不可开交。
你以为两口子要“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要水乳交融不可分割。
但别忘了,夫妻也是独立的两个人,都需要私人空间。
所以聪明人,都懂得给对方留白。
具体到实际,就是不查手机,别干涉社交,少疑神疑鬼。
允许对方有自己的小天地,才是最融洽的相处模式。
②不强行改变对方,保持边界感。
咨询师月月,接待过这样一位妻子。
她为了让丈夫进步,给丈夫制定了一系列改造计划。
逼他考高级职称,自学育儿知识,监督他每周打卡运动。
她不厌其烦地发号施令,而丈夫也渐渐不堪重负提出了离婚。
心理学家曾奇峰讲:中国大多数家庭矛盾,都是一场隐秘的权利斗争。
家庭中若有人坚持“我是对的,你要听我的”,那这个家将永无宁日。
人不是设定程序的机器,不能靠一个个苛刻的指令来强行改造。
放弃“自以为正确”的教导,关系才会牢固,感情才能流动起来。
③不控制伴侣的时间,尊重TA的安排。
你有没有这种经历。
本打算周末睡个懒觉,再约着朋友出去玩,或是一个人看场电影。
可就在你美美地按计划进行时,伴侣却忽然冒出来说:
你今天得听我的安排,咱们先干这个,再干那个。
这一刻,怕是好心情全没了,只剩下气呼呼地对抗。
时间,是一个人的私有财产。
哪怕是夫妻,也不要轻易干涉对方的日程安排。
有事商量着来,但别像领导一样,像布置工作一般,把对方的时间填满。




亲子关系:散养孩子,不做“保姆型家长”
家庭中,亲子关系是另一大课题。
很多人,对伴侣没什么要求,但对孩子却是一刻也松不了手。
面对层出不穷的育儿难题,教育圈呼吁对孩子要“散养”。
所谓散养,既要散,也要养。
①散养,从父母的3次放手开始。
武志红老师有个理论:“孩子的成长,从父母放弃共生、放下控制和完美主义开始。”
所谓共生,就是父母与孩子像藤条一样缠绕在一起,缺乏清晰的边界。
而放下共生,就是让家长分清“我的事”与“孩子的事”。
比如,穿衣吃饭,学习锻炼,社交活动,都是孩子自己的事。
如果吃饭追着喂,学习盯着看,交友说了算,那孩子就会成为提线木偶。
放下共生,一点点引导,一步步指引,才是父母该做的事。
再说放下控制,这个话题可谓老生常谈。
不信你翻翻社交网站,随随便便就能看见类似的新闻:
妈妈篡改了我的高考志愿、爸爸逼我学不喜欢的轮滑、爸妈给我报了十几个兴趣班……
明明孩子有主见,但在“控制型”父母那里,这些主见要么被忽视,要么被打压。
武志红说,控制,就是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成长。
但孩子不是你的附属品,他在自己的事上应该有发言权。
尊重孩子的意愿,才能激活他的内驱力,收获和谐的亲子关系。
而做到这点,根源上要求父母们放下完美主义。
接纳孩子的平凡,允许他做错题有缺点,也允许他不做“别人家的孩子”。
降低期望值,让孩子随着本性自由成长,他才能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②合格的父母,也不是甩手掌柜。
或许你会疑惑:“那家长们就啥也不管了吗?”
当然不是。
社会学家赵鼎新,就曾指出以下三方面父母必须管。
那就是:能写,会算,敢判断。
能写——就是会表达,能把自己的感受、情绪,乃至忧虑与恐惧说出来;
会算——指的是逻辑思维,不是具体的算数,而是规划安排事情的能力;
敢判断——则指行动以及行动上的判断力,敢想敢做,也敢于承担后果。
比如学习上,要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疑惑,而后指导他制定学习计划,再鼓励他大胆实践。
等考试结果出来,考得好与不好,都要让他明白这个结果由他自己承担。
好的父母,是孩子的领路人,绝非是吃喝拉撒都管的保姆。




自我关系:富养自己,拒绝“牺牲式人设”
生活中,有一类父母很可怜。
自己舍不得吃穿,但给孩子花钱却从不含糊;
没有爱好社交,整天就只围着厨房灶台打转;
哪怕累到崩溃,还要挣扎着起来照顾一大家子……
就像网上“苦瓜团队”里的妈妈们,明明30岁出头,却被繁重的家务折磨得满脸皱纹。
以往,这种“牺牲式人设”或许还能赢得好评。
但随着社会进步,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人只有先学会爱自己,才有精力经营好生活。
家庭里,我们在各种关系上绞尽脑汁,却忽略了最重要的一个——那就是与自我的关系。
我们可以放养伴侣,散养孩子,但对自己,却要富养。
首先,富养身体。
人到中年,已为人父母的我们,可以说被推到了一个十面埋伏的战场上。
工作的辛苦,育儿的焦虑,社交的繁复,时常令人精疲力尽。
我们肩负着各种角色,而所有角色的演绎都必须依附于“自己的健康有力”。
照顾不好自己的人会倒在半路上,照顾好自己的人才能拼赢后半场。
从今天起,早睡早起,合理饮食,坚持运动。
定制一份养生计划,少熬夜少吃外卖,顺应四季规律调配饮食作息。
第二,富养情绪。
做父母后,人格外容易情绪失控。
在育儿上和家人观念不和,为孩子学习殚精竭虑,被生活琐事搅扰得心绪烦躁。
学会平复情绪,我们才能有精力应对各种挑战。
博主@格格分享的“6步调解法”,大家可以尝试一下。
倒数法:当负面情绪来临时,你可以在心中从1数到10,如果还不行,倒着再来一遍。
关注呼吸:感受呼吸吐纳,放松紧绷的神经,把意识集中在当下。
出门走走:让自己暂时逃离纷争,出门跑步做运动,以此释放压力。
直面情绪:不要回避,大胆面对,而后穿越这种感受抵达平静。
stop技术:也就是正念练习,找个安静的地方静坐冥想,清空大脑思绪。
书写日记:把烦恼的事一件件写下来,让情绪在书写中得以梳理和化解。
第三,富养心灵。
心理学家洛莉·戈特利布曾说:
“当我们脆弱时,就像是生鸡蛋。摔到地上,蛋壳就破了。但如果我们的内心富有弹性,就会像煮熟的鸡蛋。即使掉在地上,也不会完全破裂。”
修炼强大且有韧性的内在,便不会轻易被外界击碎。
你可以每周读一本书,借由他人力量提升自我能量;
你可以找一份爱好,唱歌、画画、喝茶,以此滋养内心;
你也可以沉浸式地做一点小事,以此抵达心流状态。
当心灵被滋养,整个人都会神采奕奕。




说到底,经营家庭就是处理家庭中的关系。
当你与伴侣、孩子和自我和谐相处,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要知道,决定幸福指数的,从来不是金银几何,而是家庭是否美满。
活得越通透越会明白:力气不要全用在他人身上,而是要转向自我。
与伴侣轻松相处,与孩子一起成长,对自己倍加呵护,生活自然会向好发展。
愿我们都能重视家庭关系,不遗余力地让自己和家人奔赴更幸福的明天。
与朋友们共勉。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19A07E4S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