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扫一扫,关注我们
QQ登录
微信登录
登录
注册
我的空间
我的消息
我的积分
我的收藏
我的好友
我的相册
我的道具
帐号设置
退出登录
免费发布信息
首页
Portal
新闻资讯
论坛
BBS
城事杂谈
求职招聘
房屋出租
织里跳蚤
房产资讯
关于我们
导读
首页
房产
装修
亲子
婚嫁
美食
汽车
旅游
娱乐
信息
求职
租房
二手房
招聘
拼车
二手车
服务
生活服务
城事杂谈
跳蚤市场
便民服务
社区
城事杂谈
情感天空
户外旅游
房产楼市
装修装饰
美食天地
当前位置:
»
论坛
›
育儿交流
›
育儿论坛
›
帖子
@所有织里人,这份国庆假期安全提
节前这场新闻发布会聚焦治安与共富
师傅,不好了!“二师兄”掉在高速
[ 汽车天地 ]
最幸运造车人:两次抱大腿,躺赚2000亿
[ 房产资讯 ]
时隔一个月!深圳第四个“日光盘”诞生,
[ 学习教育 ]
“妈妈,我这次没考好……”父母这样聊成
[ 汽车天地 ]
商务部确认,汽车以旧换新明年还有!补贴
[ 理财 ]
3万直降8成!钻石“天价神话”输给了河南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查看:
287
|
回复:
0
为什么大学生还要有家长群?
[复制链接]
admin
admin
当前在线
积分
311520
关注TA
发消息
发表于 2024-3-20 17:15:45
|
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做大学辅导员近三十年,傅荣越来越觉得,这是一份什么都要干的工作。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傅荣考编进入黑龙江省一所普通师范类高校,主动选择了辅导员岗位。在她当时的印象里,无论是学历要求还是工作内容,辅导员都是高校岗位中最不卷的一个。
但现在,不光是青年教师困在绩效里,辅导员也在承受不断加码的考核压力。尤其是这几年,家校联系加强,家长群几乎成了各大院校的「标配」。傅荣觉得,自己的工作正在从对学生和学校负责,演化为对学生的家庭负责,像是一个「24小时的总服务台」,辅导员的职能边界越来越模糊。
我们联系到傅荣的前一晚,她刚从医院回来,一个学生因为恋爱「谈崩」自伤,被送去急救,傅荣再回到家时,已是凌晨三点半。傅荣说,半夜被喊起来去急诊是常有的事情。有时睡到一半,铃声突然响起,整个人会下意识从床上弹起来,感觉像是中了一枪。
变化的不止有辅导员的工作。作为带过80后、90后和00后学生的「老」辅导员,傅荣见证着不同代际的学生的变化,家长的变化,以及大学教育环境的变化。这几年,傅荣发现,自己所在的大学越来越像一个「温室」,延续着高中的学习和管理模式。但她觉得,大学应该是学生走向成年、走向社会的过渡地点。学生的目标不仅只有学习,还包括找到人生的主线,这需要自由的探索空间。如果还是延续以前高中的模式,大学生怎么会不迷茫?
傅荣也感到过迷茫,眼见高校辅导员队伍越来越卷,同事里,有人去东南亚卷博士,有人在表格里卷数据。细密的指标抢占了工作中原本富有生命力的那部分,「就像是每根头发丝儿都给你规定好了,应该是往上飘起30度」。
经历过困惑、挣扎,傅荣和我们分享了她这么多年的思考、观察。还有她对辅导员工作的最新理解——用「达标」应对形式主义的卷,用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往前走的生命力」。
以下,是傅荣的讲述。
文|
青青子
编辑|
楚明
1
关于辅导员的工作也好、大学生活的变化也好,我其实不知道该从哪里讲起。我还犹豫过,要不要接受你的访问,但看到你提家长群这个事儿,我真的有一肚子的话想说。
这两年,大家都在讨论大学家长群。很多人觉得奇怪,中小学生有家长群能够理解,大学生已经成年了,怎么还会有家长群。我也被问过很多次,每次我都很无奈,只能和对方说,你的这个问题很好,这是学校规定,我无法回答。
每所高校的管理模式不一样,我所在的高校,8年前就已经有个别学院建立了家长工作群,成功案例被推广之后,我们学院从2017年开始正式组建家长群。每年9月新生入学的迎新大会,现场贴一张二维码,请家长扫码入群,没有来的家长,就让学生通知家长进群。
最开始,家长群主要是学校信息的补充公告栏。比如大一开学,我们会在群里告知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业规划、就业方向和学校的管理规定。每学期期末,我们会通知家长放假以及开学日期,提醒大家提前购买车票。到了大三大四,我们还会针对家长进行一些普及型的就业指导。
这几年,家长群逐渐成了回应家长各类诉求的问答平台。各式各样的问题都有。有些关心孩子学业和就业的家长,一进群就要求我们提供学生每学期的课表,学校的保研文件、考公考编的标准细则。说实话,身为辅导员,我很乐意看到这样的家长,也会有问必答。
但更多时候,它是家长们伸向孩子大学生活的触手。我遇到过很多新生家长,去寝室一看,立马在群里问,为什么是六人间,能不能换成两人间;孩子抱怨室友太吵,有要求换寝的,也有要求学生室友消停会儿的;窗户漏风了,水龙头、马桶用坏了,学生还没反馈,家长就先在群里投诉。
还有些家长,只要突然想起啥,第一反应就是在群里找辅导员。天冷了,孩子添没添衣,让辅导员去看看;早上孩子没回信息,让辅导员去寝室给喊起来;听孩子说肚子不舒服,赶紧让辅导员买药送过去。有时候我真的觉得,某些家长恨不得辅导员就是一个「贴身式神」,打个响指,我们立马出现。
组建家长群的这些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辅导员从服务学生变成了服务一整个家庭。除了带自己的学生之外,不仅要给家长「扫盲」,因为有的家长在群里看完规定,真的会打电话问,为什么请假只能拿病假条请假,管理这么不人性化的吗?碰到学生和家长闹矛盾,我还得充当居委会大妈,分别跟家长和孩子唠,怎么沟通,怎么聊。
对于学校来说,家长群大规模成立之后,也就意味着,学校管理已经细致到每个学生的家庭。很久以前,有家长的确会说,我不知道你们大学什么规定。有了家长群之后,相关的学生管理规定都会直接发到群里,一旦发生任何问题,家长群里已经通知过了,默认家长是知情的。
家长也默认,只要在群里说完,辅导员就得立马回。一旦当下没有看见,有些家长就感觉受到了怠慢,有时候甚至会投诉。我自己没有经历过,但有辅导员同事遇到过,一个学生晚上发烧,他的妈妈在群里让辅导员领孩子去医院。那个时候大概晚上11点多了,宿舍关寝,辅导员刚好没有看见。第二天就被家长打电话到校办投诉,说辅导员没有责任心。
对学生来说,有了家长群之后,家长随时可以通过辅导员了解自己在校内的真实情况。有时候我们刚发完学校放假通知,学生没有告诉家长,家长就会跟学生说,你不告诉我什么时候放假,我也有渠道知道。这时候,学生就会觉得,辅导员是家长在学校的「探子」,是那个隐隐的背刺者。
当然,这里面也有程度的问题。我很少在家长群里发布规定信息以外的内容,但我知道有些辅导员会事无巨细地将学校动态传达给家长。像每学期大大小小的考试通知,「请各位家长督促学生做好温习备考」。他们不一定是有意,也是怕学生没往心里去,想借助家长之口再强调一遍,提升教育效果。家长看到了就会习惯性地跟孩子说,还有半个月考试了,我看你朋友圈怎么还在吃吃喝喝、玩玩乐乐,你可赶紧复习。
我还见过有些家长群,辅导员说一句,下面一长串感谢,整个群无论从内容、氛围,到诉求,和小初高的家长群真的没有太大区别。
从我的角度,十八岁是成年的年纪,如果高中还是温室,大学应该是走向成年、走向社会的过渡地点,学生得一点点用自己的脚去探,知道哪块是寒地,哪块是温地,用自己的手去触摸,哪怕被冰割伤了,至少知道,等彻底离开学校这个温暖地带,走到那三九天里去,会是什么感觉。一味地延续高中的管理模式,继续将温室延伸下去,哪里才是尽头?
这种管理模式也是不切实际的。小初高的学生放完学就回到了家里,但大学生下了课,回的是寝室,要去面对没有血缘、没有温馨过往,甚至没有一个共同目标的人,至少得学会怎么和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相处,最起码能自己照顾自己,生活独立。如果还是什么事都由家长操心,大学养不成这些自理能力,什么时候才能养成?
2
家长群只是其中一个小小的平台。你问,我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介入学生生活的?其实刚上班的时候我也纳闷,我读大学的时候,一年到头,只有在学期初才会见到辅导员,学期末可见,可不见。其他时间,只有在食堂会偶尔碰见。
我是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干过别的工作,后来因为要照顾家人,进入现在这所高校。刚参加工作那时候,还可以选岗,我主动要求做辅导员,在我的印象里,这份工作挺轻松。做了之后才发现,这是一份什么都要干的工作。
我们是学校和学院双重管理机制。除了学校的职能部门向辅导员直接下达命令之外,学院也可以下达命令。比如跟我们密切相关的校级部处,主要是学工处,负责辅导员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的安排。同时我们各个学院的学工办,还承担团委的工作职责。
组织部主要负责学生的组织发展,比如说学生的入党、团员评优;财务处负责催缴学费。档案馆负责收取档案、整理档案;教材处组织学生领取教材。招生就业处,确切说就业这一块,也和我们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每年9月份是所有辅导员最忙的时候。每个学校迎新生的日子不一样,有的是工作日内,但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是放在周六周天。学生返校的时候要求辅导员必须上班,紧接着军训,虽然说是新生辅导员带队,但是光一个辅导员去带,也不太现实,所以开学那段时间,我们几乎天天都泡在学校。
还有人觉得,开学之后,辅导员就轻松了,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周日休息。实际上,我们没有什么周末可言。一直以来,学校给我们贯彻的理念叫「学生事无小事」。有了微信以后,更没有了上下班的界限。我记得,有一次我忘充电了,结果那天查辅导员手机是否24小时开机,就把我查到了。第二天还得去跟领导们做解释说明。
做辅导员这三十年,半夜被喊去急诊是常态。最频繁的,应该是疫情这三年。有过好多次,我同时带了4个学生去医院做核酸、看病,领回学校。平时学生晚上胃痉挛,习惯操作也是给辅导员打电话,说明情况。如果辅导员在家,就自己去急诊,学校那边是打120或者同学送去急诊,到了急诊后,学生兜里没钱,那就由辅导员垫钱,拿不回来很正常,学校不给报,没有这笔资金。
我相信很多辅导员都有心悸的毛病。半夜十一二点甚至凌晨,电话铃突然响起,整个人会下意识地从床上弹起来,感觉自己中了一枪,因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将要面对什么情况。有个领导和我说,对我印象最深的时候,是看到我在ICU门口,和学生的妈妈抱头痛哭,学生离世就好像是我自己失去了亲人。其实,我就是觉得心疼,好好的一个女孩子这样没了,她如果想考研北大的话,努努力也是能上的。
现在回想,这份工作真的很历练人。你问我怎么坚持下来的,其实我来学校的头七八年,还比较懵懂,有过很多磕磕绊绊,也被学生气哭过。当时有一个学生临毕业,突然跑来问我,一年半前,她为什么没评上奖学金?说我歧视她。可是那会儿,她没有排到名次,就是不够格。我不明白。后来我想起大一的时候,我批评过她,她笑同寝室的女生穷,没有内衣穿,我那时候也是年轻,直接把这个女生训了,说你凭什么瞧不起人?没想到她一直记到毕业。
后来几年相对比较顺,我也知道遇到事儿,要静下来,有逻辑地去思考,尽可能地做好分内的事情。有段时间,我带的学生自身努力,我也尽全力帮他们,整个班的氛围都很向上、团结,每个人都是那种要起飞的感觉,毕业时的考研率破了历史纪录。直到今天,我都觉得骄傲,因为没有什么比学生的成长,更能让一个辅导员感到开心了。
3
但是,大概从五六年前开始,和家长群同步,我发现,一方面是辅导员职能越来越没边界,另一方面是非核心工作的任务压力越来越大。这里面的原因很复杂,我只能从我的工作变化角度来说一说。
第一块是线上的学习课程越来越多。比如安全教育的网课,要求学生学网课,学够多少才能算学分。后台能查到学习记录,凡是没有学的或者说没有学完的,就会定期的返给辅导员,说你有这些学生没有学完或者没学。
这时候,辅导员就要去学生群里挨个捞人,督促他完成学习,碰到一直不学的,还得问他要账户名和密码,替他学完。你别觉得离谱,如果辅导员不做也会在工作群里被圈出来,学校还会定期张榜公布,每个学院哪个辅导员有多少个学生未能按时学完。
不仅是学生,辅导员也要定期上网课,全年需要学够多少学分。学习的时候,每10分钟跳出一个提示面板,「请点击XX」,证明你还在线,否则就会自动退出页面,重头来过。
第二块是报表和总结越来越多。虽然我们明面上没有KPI,OKR,但实际上这种量化考核已经渗透进日常大大小小的事务里。前面我谈到的辅导员职责,每一项都会有定向的指标。比如要求每年开多少个团会、班会活动,达到基础的数值才会在这一项上加分,而这一项又是无数项中的一小项;就业排名的量化考核,每一个指标都是一张非常大的Excel表格,每一个分类下还有不同的项。
这些指标以前也有,但没有精细到现在这个样子,就像是每个头发丝儿都给你规定好了,应该是往上飘起30度。
拿查寝室卫生这一件来说,最早是每月查一次,后来是半月查,现在是每周查;最早是每年写工作总结,后来是每月写,现在是每周写。到处都是NPC,显性的还好,还有不少潜行NPC,不知何时何地何事会触发「一票否决」,一票否三年,三年全白干。
另外,同一个下发任务,但凡跟学生工作相关的部门,都会要求让我们单独上交一份总结。举个例子,一个校级文化节,学工处下一个通知,团委下一个通知,宣传部下一个通知,学院再下一个通知。同一个活动,交四份总结,每个必须不一样,就像是4件衣服,同一个款,只是色儿不一样。
结果是,经常我当天约好了一个学生做职业规划,忽然下来两个表,我只能先去应付这些。但我个人觉得,我要是花这两个小时的时间和学生谈,谈明白了,对他个人真的很有益处,至少比我在他们给我画好的格子里填上他们想看的东西要强。
有时候,我觉得这些报表就是为了和我抢时间,让我机械性地填表,而不是说留给孩子,帮助他们成长。但长此以往,辅导员工作里那些有创造力的、让孩子们能好好生活下去,有生命力的东西会去向哪里?
除了这些越来越重的任务,还有越来越多的责任压力。前段时间学生寒假返校,以前,只要楼长同意,学生就可以直接住进去。但是这几年,都必须辅导员书面或者电话确认,楼长才会放学生进宿舍楼。
那天,我有个学生拿着我和她的微信截图去找楼长,对方说不可以,必须让我打电话确认。我在跟楼长沟通这件事的时候,旁边一个老师也很纳闷,说学生既然返校了,就让她住进来,为什么还要辅导员同意。我和她说,这里边涉及一个问题,学生一旦进入宿舍,就确认他已经归属到学校的管理范畴之内。在此期间,如果学生发生了任何问题,辅导员就要负起提前返校学生的安全责任。
说到底,这是制度设计和追责流程问题。辅导员是离学生最近的人,任何和学生相关的事务,最后一定会落到我们身上。每次我看到高校招聘辅导员的信息,我都会想,为什么每年各个高校不一定招任课教师,但一定会招辅导员?我能不能这么理解,磨损越快的部件,需要更换的时间就越短。
4
我上大学的时候,除了学业,大部分生活都在社团。每个周末,我还会出去打工,早上5点半起来,出门坐公交,去给学生做家教,挣到钱就去买书买好吃的,日子很简单很快乐。
到这所学校工作后,开始带的几届的学生还相对比较积极,有听家长话的,也有叛逆的,但内心都比较自洽。这几年,我观察到,不快乐的学生越来越多,迷茫的也越来越多。
什么是现在大学生的迷茫?大一大二我就不说了,我遇到过很多大三大四的学生,上来就问,老师,你看我以后是考研还是就业?这么开放性的问题,他们拿不出一个相对明确的方向,也没有任何的考察。经常和学生聊求职竞争力,我发现100个人里面大概有七八十个,大学生活,除了专业课成绩之外,什么都没有,没有实习、没有社会实践,也没有社团活动。
有时候我也反思,这不能怪孩子。前面谈到家长群这种管理方式,其实不止家长群,大学的「温室化」体现在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五一或者十一放假,以前的孩子们愿意去哪玩,就去哪玩,到点回来上课就行。但是现在,假期之前还要统计大家都去哪儿,有留校不走的,每天还要晚点名。这个点名系统只有在校区范围内点才签到成功,如果晚上没有签到,辅导员就要挨个确认。
在校园活动方面,无论是我上大学的时候,还是刚在这所学校上班,学校里边还有舞会,但后来因为担心发生群体性的打架斗殴事件,全都停了。现在学生的集体活动只有辅导员带队参加官方指定的某类活动。
「温室化」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学生延续高中的学习状态。我们知道,小初高的学习,大家都是趴在桌子上学,就高考一个目标。但到了大学,我们有好多个目标,不仅只有学习,还包括找到人生的主线。这是需要孩子们自己站起来,向四周看和探索的。如果还是延续以前的模式,学生怎么会不迷茫?
这里面还有家长的变化。这几年,我见过很多家长,哪怕没有家长群,也会挨个把孩子室友的联系方式加一遍,一旦和孩子联系不上,就去找同学。有的时候,学生可能会跟家长说,我在寝室适应不好,跟同寝室谁有了点小口角,孩子是无心抱怨,家长就会给我打电话,说他们寝室的谁,人品可不怎么地了。
我见过最厉害的,两个女生在寝室拌嘴了,平时她俩关系不错,那天因为约好一起吃饭被其中一个放了鸽子,就翻了翻小账,正好其中一个女生的妈妈打电话,听到女儿哭了,立马挂了就让我去劝,不光给我打电话,她还给在本地的几个亲戚打,亲戚赶到了宿舍,就要对方父母的联系方式。明明她们之间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过两天,也就和好了,这样一弄,孩子以后就真的连朋友都没得做了。
所以我也发现,现在的学生好像越来越不适应人和人之间的自然交往,经常会手足无措,对彼此的容忍度也在变少。平均一学期下来,至少有5个寝室因为吵架、闹矛盾要求调寝的,尤其是周末,我经常要去处理寝室纠纷。
我觉得,一方面是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跟同辈这种密切的、近距离的接触很少,习惯了有自己的地盘。而且大家敢于表达了,你让我不舒服,我就要立刻说出来,不忍。
另一方面,也有管理的影响,这都不只是大学管理问题,比如以前的小初高,孩子们下了课都是敞开玩的,在教室外打成一片,现在好多地方孩子课间不能下楼,不然就会被扣分。如果我们的教育从小就把孩子固定在一个小格子里,到了大学,突然打开了,很多人当然会无所适从。
还有大家都在谈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我刚上班的时候,一旦学生有突发的精神病症,没有说前期有任何症状的。但这两年,有好几个学生病发,一深入了解才知道他们在初高中时候就有过休学、住院的情况。
我们学校每年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两次大规模筛查。说实话,这些筛查的量表,但凡孩子有一点小心思,完全可以规避。我也发现,量表能量出来的,后期多关注的话,基本不会有大事,量不出来的更让我担心。有时候遇到一些学生,我感觉就像面对一个黑洞,他吸收你所有的话,但没有任何反馈,两个眼睛都不眨一下。
外在的变化也影响着他们,以前,一个人的路相对单一,就一条直线,往前走,没有太多的岔路。但是现在,信息那么多,又那么分散,每个学生手里看似握着好几个毛线团,可以往不同方向甩出去,但如果内心没有一条绷直的主线,就会变得很碎片,自己也觉得很割裂。
这种分散,或者说碎片化,不光体现在时间的分配上,我观察到,大学生活也在碎片化,在个人成长的主脉络上,家长想控制他,个人也有想法,他所在的环境,可能这个同学要考研,那个同学要就业,主见也被碎片化。
我们这里不是精英大学,可能精英大学的确是内卷的重灾区。但就我目光所及的范围内,卷起来的也有,主要是那批自己脑子里有主线,从来没停下过的那些人,一进学校,就给自己设定清晰的目标。还有一些被迫卷起来的,可能是家长要求他们卷起来。而且家长已经规定了,让他们朝考公考编那个方向去卷。
更多的孩子,有的是身累,成天忙忙叨叨的,把自己的生活填得很满,但没有具体的目标;有的是心累,比如究竟是考研还是就业?纠结来纠结去,什么都没干。还有一些孩子是身也不累心也不累,浑浑噩噩混日子,那么4年之后,当他们离开大学这个新手村,社会进不去,接棒的只有爹妈。
5
这几年,就业环境也变了。每一年都是最卷毕业季,学生的就业压力大,辅导员在招生就业方面的任务压力也越来越重。
以前在就业这块,更主动的一方是用人单位,俗话说求贤若渴,后来慢慢变成双选了,学校就开始积极联系以前的毕业生的用人单位,看看他们今年是否还有招聘计划,辅导员也会通过自己的关系、资源去联系一些用人单位,确定对方有招聘计划之后,把他请到学校来,给应届的毕业生开招聘会。
从去年还是前年开始,就业这块重点强调访企拓岗,也就是辅导员主动访问有用人需求的企业单位。通过每年对用人单位数据库的更新,发掘新的岗位。
学生到了大四之后,我们还会给每个人单独设立一个就业台账,定期沟通,确认他们目前处于什么状态,投了多少份简历,收到多少回复,本身的意向是去哪里,吸引力最大的岗位是哪个,等等。等于说是给每一个学生做一份动态调整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
很多人不知道,我们现在说的「就业率」,实际上是一次性就业率,截止到每年8月的最后一天晚上,也就是毕业两个月内的就业率。
现在的就业市场,择业期比以前要长很多,年底的就业率肯定好过8月,转过年,就业情况会更好一些,大多数家庭,除非家里特别有钱,一般都不养闲人,学生多少会找点事情干。但对于辅导员来说,8月底的就业率就是硬指标。
就业的压力还来自于学生和他的家庭。相对而言,辅导员每年接触大量用人单位,也接触毕业生,对自己专业涉及的行业比较了解,对每个学生在就业方面能走到哪一步,能获得什么样的岗位,以后有什么发展,都有一个初步的预期。
问题是,我的预期往往和学生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合不到一块去。这时候,学生就会在现实和家长的期望之间来回摇摆。去年我的一个毕业生,已经找到了一份比较稳当的工作,他自己也比较满意。但孩子父亲就觉得他考研没问题。这个学生的成绩在专业里是倒数第五名,连大学英语四级都没过,还是一定要让他考,考研班、考试费用都交了,怎么劝都不行。学生也一头雾水,不知道该怎么办。最后我跟孩子母亲再三沟通,她又去劝父亲,才放弃了让孩子考研的念头。
当然,懂行的家长也有,但我的观察是,有相当一部分家长,别人家的孩子考研,我孩子也要考研,别人家的孩子考公,我孩子也考公。以前的家长不懂就不干涉了,让孩子去做。这些年给我的感觉是,互联网发达了,知识碎片化了,大家能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很多家长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但实际上,又和现实社会以及孩子的真实状况都有一定程度的脱节。
我记得有一次迎新生,一个家长送孩子来,千叮咛万嘱咐说,你一定要过四六级,当时我就很好奇,问他为什么这么说?家长说,我在网上看了,只有过了四六级才能拿到学位证。这都是啥时候的老黄历了?
到了大四,这个孩子准备留学,一回校就跟我说,父母让我一定要雅思考及格,我都不知道怎么回,如果家长真的用心,可以去搜一下,留学对雅思的成绩要求是多少?但他没有进行任何细致的考察,只是听说要考雅思,那就要考及格。
现在的孩子呢,表面上比以前会反抗,会做一些叛逆的小动作,比如家里让他考研,报名费用交了,学生偷偷不去。但是真到了人生大事的决策上,如果他的高考志愿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报的,最后就业还是会按照家长给定的去走。
一直以来,在就业这块,我希望学生能找到自己的人生坐标,做自己感兴趣,让自己快乐、感到幸福的工作。这个工作不一定和专业完全一致,也不一定名利双收,但它一定让人觉得有意义、有成就感,有幸福感,有获得感。
我遇到过一个家长,让我和他的女儿谈一谈,一定要考省内高校的研究生,他说,我们就这么一个女儿,不能离家太远。但我知道,这个学生想考任何一所重点大学都是可以的。我问她,你怎么想,她说,想考外省的一所985高校。我就说,你没有问题,加油。她很诧异地问我,我爸不是让你来劝我考省内高校。我说,你爸说他的,你是我的学生,我只为你负责。她听完很开心地走了,后来也如愿考上了那所大学的研究生。
我还发现,在我带过的那么多届学生里,尤其是前几届,体制内不是学生绝对的目标。想考没考上的,也不会像现在压力那么大。那时候,机会还相对多,大家的心态是,干什么都行,我先试试看,人生还长。
但是这几年,我明显感受到,不光是家长,学生的心态基本也都是,有多稳求多稳。甭管考不考得上,大家先一窝蜂地考研,能考上的平均下来30%左右,考不上的,又和其他人汇流去考公考编。我遇到过一些学生,已经找到了民企工作,临签合同,还是决定毁约,要进体制,甚至会直接和我说,我就想干那种一眼能看到退休的生活。身为辅导员,我感到很无奈也很无力,但这就是现实。
6
最后,我也想说说这些年来的困惑和反思。现在很多人说,辅导员很卷,就我的观察,「卷」是真卷,但很多都不是卷在辅导员的核心工作上。
和高校教师队伍平行,辅导员也有自己的晋升路径,双线晋升,可以晋职称,也可以晋职务,最高级别有正处级辅导员,可以当学院的党委副书记、书记。
我见过不少辅导员开微博,开视频号,组建自己的工作室。初心不尽相同,内容阳光向上,影响力各有千秋,后期发展也各具风格。日常报送材料上的「卷」,也是百花齐放,有的完全仿效上级格式,标题用黑体二号,正文用楷体GB,完成后不是简单用订书钉、曲别针订好,而是再用单杆文件夹或全封闭文件袋上报,嗯,就两页纸;厚一些的阶段性汇总,找印刷公司,彩印装订成册,摆起来规整堂皇,大受表扬。
还有一些辅导员选择在职读博,最讲究的不脱岗,只压缩自己时间精力;有的一直请假,自管学生全交给同事;有的选择去国外读博。大家的想法都是有了博士学位,就有机会转教学岗,离开辅导员队伍,有机会成为学院院长,或者挂靠到相关的教研室,当硕士生导师。
尤其是这几年新来的辅导员,和我们当时真的不一样了。他们可能一入职,就明确了我以后要怎么做,所以我现在得怎么做,通过以终为始的职业规划的方式,走好自己的每一步。其实也是求稳,跟学生一样。
那天我还看到哪个大学的招聘辅导员的公示,全是博士,我当时就想,大家都已经渴望稳定到这种程度了吗?你要知道,在我刚进这所学校的时候,真的没什么人想做辅导员。
有那么一两年,我认真想过辞职。不光是压力大,同事卷,我最无法忍受的,是这个职业不被尊重。我们有一部分职责是检查学生的迟到早退情况,很多回我去教室查课,进去之后,任课教师直接说,你谁啊?我说,我是这个班的辅导员,来看看有没有逃课的。对方说,让你进来了吗?我说,现在是课间休息。他立马对着同学说,我们现在马上上课,请你出去。
很多辅导员都遇到过这种情况。在高校内部,从上到下,很多人觉得辅导员就是管管学生,有什么了不起的。但是在我的理解里,无论是授课老师还是辅导员,它都是一份普通的工作,我们各司其职,有的人以此谋生,有的人以此谋爱,有的人以此谋利,有的人以此谋名,没有什么高下贵贱之分。
但我为什么还是没走?可能和很多老师一样,让我坚持下来的,始终是我的学生。2020年,我遇到过一个女孩子,大一上半学期就要退学。她的底子很好,但刚进学校,有一些迷茫,加上家里困难,想要进厂打工。当时快放寒假了,我就和她说,厂里的生活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不然先用假期这段时间去感受,开学了再说。在我坚持之下,那个孩子说,好吧,老师我听你的,但我要是觉得打工好,开学就不回来了,找同学帮我办。
后来发生疫情,等她返校的时候已经5月份了。那个时候,我又和她说,再学一阵,看看这学期期末,你的成绩怎么样?也许你比你想象中的更适合学这个专业。孩子也就一直学,去年这个时候,她考到了某个211大学的研究生。她没有和我表达过感谢,我也不在意,我只在心里偷偷为她感到高兴。我觉得,这就是身为辅导员的价值,最大程度激发学生往前走的生命力,在他们心里,种下一颗树。不需要谁认可,而是它自身就具备内在价值。
上次聊天,你问我,什么是我认为的辅导员职责。我认真想了想,现在,我给自己重新定下的职责是: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可以做到同步生长,在毕业之前,学生能具备自立、自强、自爱的能力。
(应受访者要求,傅荣为化名。)
来源:
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20A01KQ8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post_newreply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
发表回复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点击附件文件名添加到帖子内容中
描述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精选推荐
@所有织里人,这份国庆假期安全
名单公布!
首个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在湖州举
2023绿色低碳创新大会在湖州举行
《焦点访谈》关注湖州!
市共同富裕领导小组召开第五次会
织里镇家园志愿广场本周活动预告
防诈骗小课堂,提高警惕!
7天1检!常态化核酸检测提醒!
友情链接
浙沪导航
网站目录
关闭
站长推荐
/1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关注织里资讯微信公众号
查看 »
浙江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湖州市公安局网监备案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点击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30-17:00
客服电话
13362228119
电子邮件
511400718@qq.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下载APP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