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9|回复: 0

怎么泰国人说话,有广西口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5 14:14:13|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图/unsplash)
前不久,泰国宣布对中国永久免签了。
听到这个消息,最开心的,可能是广西人。
毕竟广西人去泰国,都不需要翻译。
广西人就算说普通话,也总带着一股冬阴功汤味儿。即便是普通话一乙的广西人朗诵老舍《北京的春节》,“腊七腊八,冻死寒鸦”,到广西人嘴里,也很像是在说“腊七腊八,萨瓦迪卡”。
如果说广西普通话还能零星听懂,当广西人开始说壮语方言,那才真的是仿佛在听泰语天书。
广西话怎么听怎么像泰语,并不是你的错觉。实际上更应该问的是。怎么泰国人说话,有广西口音?
东南亚语言,

本是同根生



凭借状语,广西人能走遍整个泰国的水果摊。


广西人不仅能和摊主聊要买什么,还能砍价。“便宜”和“贵”,在壮、泰语里都通用,甚至从一到十的数词都一样。


不仅如此,广西人看泰剧也很省事儿,甚至泰剧里还会时不时蹦出来一些壮族土话。




《初恋这件小事》的女主名字“水”,在壮语和泰语里都是“nam”。(图/ 网络)


所以壮语和泰语,到底哪里像?


整体语音系统上,壮、泰语的发音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大同小异。两者有着很多相似的声母和韵母,都有八个声调[1],语法也很类似:比如“绿叶”在这两门语言里,就是“叶绿”;“我们的家”,就是“家我们”。从亲属称谓,到日常起居,壮、泰语也有很多“同源词”[2]。


除了日常生活用语之外,壮、泰语中有一批很特殊的相近词汇:与稻作文化相关的语词,比如谷穗、舂米、稻谷等[1]。同时,在从广州湾到云南西南部,至越南、老挝、泰国与缅甸的一片广阔地带中,还分布着大量以“na”(田)为名的地名[3]。


这大可说明,壮、泰两族曾在千百年前,共享一种稻作母文明。




壮、泰的稻作文化是两族语音系统相似的体现。(图/unsplash)


你以为广西人凭借壮语只能在泰国畅通无阻?那实在是太小看壮语了。


从语言系属来看,从词汇、发音到语法都如此类似的壮语和泰语,实际上是同源的两种语言,它们都属于一个语族:侗台语族/语系[4]。


而除了壮、泰语之外,该语族还包括傣语、老挝语、掸语、土语、侬语等二三十种语言,分布在我国南部到泰国南部的大片毗连地区,总人口约有五、六千万之多[4]。


也就是说,不仅广西壮族人和泰国人能无障碍交流,可能可以互相交流的还有傣族人、布依族人、黎族人,和东南亚的老挝人、缅甸东北部的掸族人、越南北部的侬族人和岱依族人……


甚至傣语有时候比壮语还像泰语。据统计,在2000个基本词汇中,壮语、泰语和傣语所共享的同源词达500个,而傣语和泰语的同源词则达到了1500个[2]。同时,老挝语也和壮、泰语有着基本类似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结构[1],甚至粤语、闽南语里也能看见壮语的影子[2]。


四舍五入一下,会说广西方言,走遍整个南方和东南亚也不是问题。


当然,各种语言的相似性也说明,在历史中曾共享过一种母文明的,不只有壮、泰两族。


壮、泰语中那些和稻作文化有关的同源词,在傣语、老挝语,以及在缅甸的掸语中,也都能找到类似的词汇[4]。


甚至在老挝、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传统文化里,都能瞥见广西文化的影子——越南的侬族、岱族和壮族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越南北部青年在农历三月三日对歌定情的习俗,也和壮族今日“三月三歌圩”的民间习俗如出一辙[5]。




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圩”习俗能看到东南亚国家传统文化的影子 。(图/小红书截图@霹雳知道吗)


从农耕到打渔,从商业贸易到家庭往来,壮、老、傣、泰、掸等各族人民,都曾有着非常深切的人际往来。
壮族先民,广西土著



由此看来,说壮语、泰语以及东南亚诸多语言都是同根生,实在不算夸张。


语言,是研究历史的“活化石”。相似的语言体系说明,各族人民的祖先,曾经在一起生活。


一般认为,壮族、泰族,包括傣族、老族等民族,都是“同源异流”。他们的祖先是作为古老稻作民族的岭南越人族群,主要是分布在广西中、西、北部和贵州南部的西瓯人,和广东西部、广西南部、云南东部与越南北部的骆越人[6][7]。


语言、民居建筑、生产生活与丧葬习俗等不同方面的史料都能证明,壮族由广西史前民族发展而来,两千多年前就于此繁衍生息。例如,壮族先民所居住的“干栏式房屋”,在广西考古中发现了不少类似的建筑模型,这种民居形式在如今的壮族地区也十分常见[6]。



原始部落的干栏式房屋与现在的壮族地区建筑形式相似(图/unsplash


换句话说,壮族向来是广西的“土著”。


东汉时期,他们被称为“乌浒、侄人”,宋代以后则有着“理、僚、布土、土人、撞、憧、侬、浪、沙、攘”等不同名称,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统称为“憧族”,1964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提议,才把“憧”字改为“壮”字,并沿用至今[6]。


不过越人并不只是独立盘踞于广西附近。自秦始皇兼并岭南,壮族先民就踏上了一条“汉化”之路。


秦始皇兼并岭南后,设置桂林、南海、象三郡,同时从中原迁来一批华夏族人“与越杂处”[8]。此后,中原王朝对壮族地区统治日益加强,戍兵、官吏、商人、工匠、农民等汉族以迁客的身份移居广西,汉文化在壮族先民群体内的传播也愈加广泛[9]。


到唐朝末年,壮族东部地区的汉化进程已基本定局。在岭南东部地区,有大量越语词汇的粤语作为汉语的一种方言开始形成,壮族文化的遗留只剩下大片壮语地名;同时,不服汉化的壮族先民退居至岭南西部,一东一西的民族分化由此成型[10]。




广西石刻群是汉化的佐证。(图/小红书截图@每天都要小鱼干儿)


这种汉文化的影响,体现在语言上,则是壮语在古越语基础上,借鉴了许多古汉语词的特征。


现代壮语从古代越语传承而来,并保持着许多古越语的痕迹。据记载,西汉时期,楚王母弟在湖中泛舟,船夫为他唱了一首歌——后人称之为《越人歌》。两千年后的21世纪,学者拟出越人歌的古代读音,发现其词汇与语法都和现代壮语的差别不大[6]。


汉语,也影响着越人的语言。时至今日,壮、泰、傣语中,还能找到不少现代汉语已经废除了的古汉语词,例如代表“火”的“燬”、意表一种水牛的“犩”、意为购买的“市”[2]……


千百年前,壮族先民就在广西附近这片土地繁衍生息,汉壮相融的文化得以流传至今。
壮、傣、东南亚,

一个大家族



如果说壮族是土著,那么泰、傣、老等民族,则是从广西迁去各后裔如今所在地的“移民”。


比如,老、泰两族实际并非本国土著,最早在泰、老边境内建国的民族并非泰族和老族,而是孟高棉语族——甚至流经老挝、泰国等东南亚五国的湄公河,最早的名字是“Menam Khom”,也即“孟高棉语民族的河”[11]。


而如今大规模居住在泰国、老挝、缅甸与越南北部的主要民族——即泰、老、掸、岱与侬族,是从古代岭南越族居住一带,逐渐迁徙至各自如今所在地。


那么话说回来,和壮族同源的傣族与东南亚各族,是什么时候开始分开的,又是什么时候迁徙到如今其后裔所在地的呢?


答案是,约宋代前后,即在公元10世纪左右,傣泰语族从我国南方迁徙至东南亚与云南地区[10][12]。


以壮、泰两族分化为例,宋代前后,由于中原王朝势力南下,一部分壮族先民南迁,通过广西的左江流域进入了越南的红河流域,又因为该地越南京族先民的排挤,不得不越过红河流域,向西进入中南半岛中西部地区,在公元13世纪左右,建立了泰国首个史料可查证的王国——素可泰王国[10]。




素可泰王国遗址。(图/unsplash)


傣族迁至云南南部的西双版纳等地,也是在相同时期。以傣族为例,有人称:红河以南是傣,以北是壮。话虽有些绝对,但却不无道理。


史料记载,傣族祖先依照不同路线从北向南迁至暖和的地方,广西正是其北部较为寒冷的地带之一。也有其他证据证明壮、傣拥有相同的祖先:部分地区傣族妇女的服饰与壮族类似,云南新平县的花腰傣在民族学调查中,也称自己的祖先是从广西迁移而来[13]。




(图/unsplash)



而宋代以前,西双版纳与老挝、缅甸也还未设有国界,因此傣人也可能南迁行至如今的老、泰边境内[13]。据史料记载,泰、老先民曾有过几次大规模外迁,分别在秦、唐和宋朝,均是因中原王朝与本地起义军的战火所致。


早在公元120年,我国史料就已有对于掸国记载——当时距秦始皇平南越已经三百多年,学者推测当时泰、掸先民由于战火南迁至如今的泰缅边境,建立起掸国[4]。


直至两百年后的明朝,各族人民大约已经完全迁离岭南地区,剩壮族留守本地。以语言为例,烟草一词约在明朝嘉靖年间传入广西,读音为“ji:n”,而泰语中的“烟”却读作“bu li”,可见此时两族词汇已有不同来源[6]。


其中,迁至越南北部的先民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更大,形成了如今的越南京、侬、沙等民族;而向西迁去云南或中南半岛的先民则逐渐接受了印度文化,从而形成如今的傣、老、泰、掸等民族[12]。


不过,时至今日,这些民族还是保留了许多类似的语言,而各族人民密切往来的传统,也终究延续至今。


如今,乘着“一带一路”的顺风车,广西和泰国建立起10对友好城市,两地贸易数额也连年飙升,2021年,进出口总额已达到500.47亿元,是十年前的28倍之多[14]。泰国、柬埔寨、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也都是广西南宁人最爱去的旅游地[15]。




一带一路架起广西和泰国各地的贸易桥梁。(图/unsplash)


自2003年首届东博会召开以来,广西和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也不断扩大,2022年,广西和东盟的双边贸易规模已经达到2757亿元,比20年前增长了39.3倍。自此,东盟始终是广西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占广西外贸总值达42.5%[16]。


除了泰国,去年马来西亚、新加坡也先后宣布对中国免签。截至目前,东盟十国除了菲律宾之外,都对中国推出了免签政策[17]。


没错,说不好普通话的广西人,或许能凭借着独特的语言优势,只花几百块机票钱,走遍东南亚。



文献

[1]潘其旭,通肯,黄英振,黄如猛,布阿莉.(1990).从语言上看壮、老、泰的历史文化关系.学术论坛(04),51-64.
[2]罗美珍. (1981). 从语言上看傣, 泰, 壮的族源和迁徙问题. 民族研究, 6.
[3]潘其旭. (2001). 从地名比较看壮族与泰族由同源走向异流——壮族文化语言学研究系列论文之二. 广西民族研究, (1), 38-50.
[4]梁敏 张均如.(2006).侗台语言的系属和有关民族的源流.语言研究(04),8-26.
[5]中国驻古晋总领事馆. (2020). 碧海丝路、血脉相连--追溯广西与东南亚的文化渊源.
[6]覃圣敏.(1998).关于壮泰民族的起源问题──壮泰传统文化比较总论之一.广西民族研究(03),28-46.
[7]梁敏.(1996).论西瓯骆越的地理位置及壮族的形成.民族研究(03),102-107.
[8]张声震. (2003). 壮族历史文化与《 壮学丛书》——《 壮学丛书》 总序. 广西民族研究, (1), 38-54.
[9]顾有识. (1999). 试论历史上的壮汉互为同化. 广西民族研究, (3), 46-50.
[10]广西政协. (2017). 壮族史基本脉络.
[11]何平. (2006). 傣泰民族起源再探. 民族研究, (5), 85-93.
[12]何平. (2010). 壮泰族群的分化与现代傣泰诸民族的形成. 东南亚纵横, (12), 23-26.
[13]范宏贵.(2002).壮、泰、老、傣族的渊源研究.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03),53-58.
[14]广西市政府. (2023). 大道同行 丝路共鸣|泰国篇.
[15]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规划建设管理办公室. (2016). 南宁人出境游全国排名第19位 最爱去东南亚.
[16]南宁海关. (2023). 广西与东盟经贸往来不断升级 双边合作稳定可期.
[17]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浙江省委员会. (2023). 东南亚免签国连成片“说走就走”,又有一国考虑对中国免签.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22A08P3U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