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7|回复: 0

河南学校火灾事件:寄宿学校是留守儿童的无奈还是精英教育的想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5 14:38:07|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编者注:1月19日,河南南阳一学校发生火灾,导致13名学生遇难。据了解,事发学校是寄宿制学校,幼儿园和小学部在一起,遇难者都是学生,系三年级同班同学。寄宿学校到底是留守儿童的无奈还是精英教育的想象?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夏巾帼进行了分析。
寄宿小学——家庭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弱化

作者 | 夏巾帼
县城新成立了一所寄宿学校,包括小学部和初中部。这是一所私立学校,该学校的“硬件”配套设施很不错,空调、电扇和洗衣机等设备齐全,并且每个班级配有几名生活老师,给学生提供帮助,当然,该学校的收费较之公办学校贵很多,大约每学期7000——8500元。该校的全封闭式管理(每月末4天假期)是强制性的,即必须入住学校,无论是否你家就在学校附近。
引起我兴趣的是在这所学校,学生从初等教育就开始寄宿生活。“那么小能照顾好自己么?”这是我的第一反应。一般来说,小学生的生理年龄范围在6、7岁——12、13岁之间,真的难以想象这么小就要学会全方位的自己照料自己,而且现在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当“太子”和“公主”来养的,都宝贝得不得了。父母们会放心把孩子全托给这所学校吗?我甚至觉得该学校可能会招生不足,但是据有关家长介绍,该学校自去年建校起,就“供不应求”。那么,我的问题出现了:这所学校能经营下去必然是满足了某部分群体的需求,那么,这部分群体有哪些特征?又是哪些原因造成了他们这些特征?由于一些原因,资料收集主要来自一些人员的闲谈,其确切性还有待考证。我只针对小学生寄宿这一些现象来进行分析。
小学生尚未经历教育系统中的选拔淘汰环节,即升学。因而这种寄宿制的存在并不是由以往的教育选拔制度所造成的。据了解,这些学生大多数是留守儿童或类似留守儿童,也就是说父母在外地工作,孩子跟祖辈生活在一起,或者寄人篱下,就学壁垒和高昂的费用让孩子只能留在家乡上学。有的父母虽在身边,但都忙着自己的事业,也没时间管孩子。
中国家庭历来讲究“父慈子孝”,“养不教,父之过”的传统,注重家庭教育功能,子女在家庭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学习生产生活方式。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家庭也经历了由“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变迁,无可否认,家庭的教育功能被弱化但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小学生寄宿制的出现,在我看来,是家庭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向机构教育的转移。一般来说,小孩子长到6、7岁,在家里学会的不过是吃饭穿衣等简单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简单的语言表达,而在寄宿学校,这意味着他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将几乎完全依赖学校这种教育机构。这种机制的“好坏”难以评说,毕竟对于这部分孩子而言,家庭教育本来就处于缺位状态,而且孩子的后续发展也需要追踪研究才能得以说明。
接下来,我将尝试着分析小学生寄宿制出现的原因。当然,这部分的涉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反映的是家庭教育功能的进一步弱化,而机构教育对之进行的弥补,但家庭教育功能是否能被学校所替代,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思考。
其一,小学生寄宿制存在的一个根本原因是父母在子女生活中的缺位。我们可以推算一下,这批学生的父母辈是70后、80后,并且80后居多,他们深受社会转型的影响,是新生代农民工的主力军。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停留在农村,不知是否是盲从,似乎他们认为只有去“外面”才有发展的天地。不可否认,现在农村里的主流观念在于:谁家的年轻子女呆在家里不外出谋生是会被耻笑的。再也不是“父母在,不远游”的场景。很多孩子出生不到一年就与父母分离,和祖辈生活在一起,父母在他们的生活中完全缺位,在农村这似乎成为了一种常态。但是,将孩子带在身边对年轻的父母来说是沉重的负担,城市的生活水平太高,而孩子的费用更高,在这样的压力下,现在很多年轻的父母都不敢轻易要第二胎,纷纷表示“等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再说”。这也表明,在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年轻父母的自我发展观念和生育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其二,祖辈加孙子辈这样的组合在教育上出现了一定的问题。农村里有一句话叫做“隔代亲”,也就是说,祖辈对孙子辈格外地疼爱甚至是溺爱。这样就导致祖辈对孙子辈百依百顺,以至于孩子形成顽劣的性子,无法管教好。并且祖辈年龄颇大,与孙子辈之间的代沟更深。这里,大众传媒和影视音像发挥了重要的社会化功能,因为电视和网络是孩子的重要消遣工具。在这一点上,祖辈几乎完全跟不上孙子辈的步伐。等家长发现不对劲儿时,“问题小孩”已经养成。因而,小学生寄宿制满足了父母辈对孩子生活管教和文化教育的要求,据说,在这所封闭式学校里,孩子们看电视的时间是有规定的。而且,很多时候,父母觉得自己在教育孩子上处于“无能”状态,所以他们反而愿意相信学校。
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的缺位成为必然和祖辈的教育问题,使得小学生寄宿制得以发展,而家庭几乎丧失教育功能。这是否是必然趋势?家庭教育功能是否能被机构教育所替代?这些都是难以回答的问题。假如小学生寄宿制成为必然趋势,再加上现在的孩子两、三岁就被送到托儿所和幼儿园(一般是全托的,即孩子白天一整天呆在学校,晚上才被接回家),那么,机构教育似乎已经包揽了每个人的基本社会化任务。那么,我们的“核心家庭”也会失去一个主角,将不再是“核心家庭”,一种新型的家庭类型将诞生。这是否会影响到家庭的稳定性和孩子个性的形成,对亲子关系又有怎样的影响,都是有待解决的问题。
从另一个方面设想一下,似乎促进与村相连的小城镇的发展,并使人们意识到不用“外出太远”就有不错的发展机会,可以对小学生寄宿制的发展产生阻力作用,毕竟民办学校要实惠得多,从而使核心家庭得以保存。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22A01KD2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