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回复: 0

父母子女就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告别,学会放手孩子才能走得更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7 09:24:27|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期,一篇《30岁,我妈还在我的家长群》的文章引发讨论。这一现象并非孤例,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微妙变化。尽管子女已经成年,但父母仍然保持着对他们生活的密切关注。家长群,这个原本是为了方便学校和家长沟通而设定的平台,如今却成为了父母窥探子女生活的一扇窗。腾讯育儿《成长晴话》邀请腾讯新闻知识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晴天妈妈;精神科咨询主任任淑一;资深儿童青少年咨询师彼兔妈咪解读当下家长的育儿焦虑。


核心观点:

晴天妈妈:如何看待当下大学生建立家长群这个现实,有必要吗?是否反映了现代家庭关系的一种新趋势?
彼兔妈咪:我目前遇到的这种来访者还是比较多的。因为大学生群体特别多,有的家长为了孩子入学帮忙买东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态、了解孩子同宿舍的朋友,为了方便建立了这种家长群,大部分是家长自发建立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看到家长对于孩子进入到新的环境是比较关注的。从孩子长大一直到上大学,不管是学习还是生活,家长都是尽心尽责地照顾孩子。到了大学孩子离开自己控制的范围,很多家长是不适应的。就像有的新手家长刚把孩子送到幼儿园的时候,家长的焦虑情绪比较严重。所以很多时候跟家长的情绪有关。反观大学生的感受,他们其实是不太愿意家长有这样的一种监管的,对于父母的陪伴或者过多的管制和监控不耐烦、抵触,甚至到处躲着父母。
我觉得有时候心理分离和年龄不是挂钩的,有可能年龄大但是心理水平可能还在青春期,可能有一个结没有打开,使得心理成长的水平很难随着年龄增长慢慢变得成熟。家长群的趋势在我周围的大学似乎还好,没有看到特别多。我觉得家长有分离焦虑,孩子面向新世界时有新鲜感,但是家长的分离焦虑非常严重,他们通过家长群可能会弥补一些内心的缺失。
晴天妈妈:大学家长群是如何出现的?是基于学校管理需求,还是家长的关心需求?
任淑一:我有跟家长聊过这个问题,家长反馈更多是关注孩子的学习。可能辅导员有时候发一些考试或者测评,家长就会关心孩子准备得怎么样、学习有没有什么困难,对于孩子的社交或其他方面并没有过多关注。我也和孩子聊,孩子也是说最近学业怎么样,有没有挂科的情况,家长更多关注的是这些。而自己有时候出现交际、社团、生活习惯、睡眠等问题,孩子很少跟家长说,这些情况其实家长不了解。所以我们发现群里群外家长更关注的是孩子能否跟着学校的进度学习、学习有没有困难。
彼兔妈咪:我觉得存在可能就是合理的。从学校来讲,因为我一直在学校做咨询,所以能够理解学校老师对学生的关心。大部分大学生是背井离乡,到了一个新的城市就相当于断了线的风筝。万一出点什么问题,大学的老师会觉得有负担。比如发通知或者孩子出现什么状况,他可能希望能够更高效地联系到家长,让家长之间互通有无,大家保持紧密的联系,家校可以共同帮助大学生度过半入社会的时期。家长这边可能是出于孩子不是那么频繁地交流,建群可以满足自己内心的一些缺失,或者是希望自己的经验可以帮助孩子。大学家长群也许确实能帮助家校合作,或者提供给孩子一些有效的建议。但是如果发展到孩子觉得自己被窥探隐私或者被过度控制,这个群就有副作用。家长群可以存在但是需要一些规范,大家一定要有度。三方都有度的话,还是能够起到一些好的效果。


晴天妈妈:家长的这种过分关注是否会对孩子的个人生活有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彼兔妈咪:我觉得过度关注一定是弊大于利的。这个关注分程度,小的时候,我们看一岁之内的孩子要全面关注,随着孩子长大,关注度需要慢慢减弱。可能家长内心还是很关注孩子,但是表现出来的关注度一定要是慢慢减弱,否则孩子可能难以形成完整的自我,很难有一个空间,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出来,活不出来自我。所以有时候孩子会做一些比较幼稚甚至有破坏性的事,这个行为背后就是想挣脱父母给的东西,创造的不好的东西也是自己的选择。
孩子肯定有一部分像父母,一大部分不像父母,需要用自己的感知和外界交互来形成自己。如果父母过度关注实际就是把空间压缩了,孩子需要有自己的选择权,可能选择是错的,但是也需要自己尝试一下,形成自我的体验,有一个克服困难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慢慢形成自我的感受,如果家长过度关注的话,就是把孩子的这种机会剥夺了。
晴天妈妈:家长要怎么知道自己对孩子的关注是过度的?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过度干涉孩子的决策和选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任淑一:过度关注孩子的家长有这些共性。首先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对孩子的学习非常关注,孩子的反馈也是十分优秀。恰恰在这个过程中,家长没有关注到孩子的自我成长,包括社交、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生存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当家长把经验分享给孩子时,孩子会过于依赖家长,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所以到了大学或者刚刚进入社会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困扰。大一、大二的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焦虑的情绪会特别突出,到了大三、大四,对于职业的选择比较迷茫,陷入一种一想到未来是很可怕的一种状态。还有一部分,刚刚毕业进入职场,半年左右时间就被打回来,完全没办法适应这种复杂的社会,不知道如何去跟别人沟通、配合项目的完成,和同事、领导的关系不好,于是产生了挫败感。父母出于对孩子的关爱,觉得可以先让孩子在家里休息,帮助孩子调整情绪。但有的家长让孩子在家里休息了几年,完全脱离社会的状态,这时候再想让孩子走回去是很难的。我们看到家长不断关注孩子、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最后造成孩子没办法自主选择职业、形成自己的思考,遇到一点点困难,自己就不知道如何解决了,所以还是希望家长能从孩子年龄小的时候就多给孩子创造一些自我独立的机会。
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出问题都和社交有关系。孩子在家里是被过度关注和保护的,各个方面也是条件非常丰厚,没有任何锻炼自己的机会,所以没办法融入别的同学,社交上受到排挤,必然会出现情绪问题,情绪也必然影响了学习。希望大家能重视起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提高心理韧性,而不是家长把经验给孩子让他完全复制。


晴天妈妈:您认为父母应该如何调整他们的养育方式,以避免培养出“巨婴”?有哪些特别容易被忽视的点?
彼兔妈咪:我们可以观察到的是这种现象更容易出现在爸爸妈妈对自己的人生目标非常不清晰,潜意识里把自己的人生期待放在孩子身上。父母并不是有意为之,爸爸妈妈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是父母本身不是很独立,边界感不强,所以可能自己的爱好基本会放弃,自己的人生目标也没有想清楚。有了孩子以后,因为孩子本来就是一个高需求体,在和孩子的互动中,父母不知不觉就会付出多点,这个程度很难拿捏。第二是关注的度很难把握,孩子小时候可以多一点关注,大一点的话需要有意放手,培养交友、个人生活能力。
任淑一:这一类的家庭是要做家庭治疗的,如果只给孩子做咨询,可能会出现反复的情况。家长用一个独立的人格去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这一点是很重要的。我觉得家长普遍存在一种问题,就是他们自身很焦虑,这种焦虑源于对自身不满意,然后想把更多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所以家长的焦虑不断影响孩子,孩子自然会出现一些情绪问题。
在孩子从小的养育过程中,怎么让孩子的自我意识更强一些。家长在和孩子探讨一些问题时,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意见为主,可以抛出一些问题共同探讨。如果只是告诉孩子一个答案,孩子就没有办法发展自己独立的思维模式。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该交给他们更多独立的能力。日常生活中重视小事,让孩子自己负责,比如自己收拾书包、检查作业,孩子就是从一点一滴的习惯中培养自己的独立性。孩子的独立性和能力不是长大了自然而然就会了,不让他犯错误、一点点练习,他是不会做的。家长不要怕孩子做不好,需要把自己的焦虑收回来,要有耐心,给孩子一些成长的时间。
晴天妈妈:作为父母,如何应对分离焦虑,放手让孩子去受挫、经历?
任淑一: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相信孩子,只要相信他,就能把你的力量传导给他。如果孩子觉得对自己来说是一个正确的选择,那么我是愿意去支持的。很多事情都是未知的,家长的经验是这个年代的经验,更多的是孩子需要从生活里自己发现,家长应该作为孩子背后的支持者。我家孩子马上就中考了,前段时间我问他要不要去看动漫展,他爸爸很生气。但是孩子是个特别敏感的孩子,每次考试之前都会焦虑、紧张,所以我想营造一种氛围,考试并不是特别重大的场合,跟普通考试没有什么区别。我相信孩子学习上没有问题,我要做的就是从情绪上给他一个稳定的状态。我的经验不一定是对的,但我相信孩子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一定要相信他,相信才有奇迹可以发生。
晴天妈妈:父母怎么在孩子进入新阶段时帮助他调整心态?
彼兔妈咪:我也接到过这样的个案,有些大学生会说我的情况不是一直报备给父母,但是爸爸妈妈就是很想知道,孩子不敢直接告诉爸爸妈妈自己可以,不需要家长的建议。很多20岁的年轻人有独立的想法,但是担心父母会受伤。作为父母应该调整自己的状态,让孩子不担心你。其实很多孩子是担心父母所以配合父母,显得自己不努力,实际上孩子已经有这个能力。父母向孩子展现的状态非常重要,如果父母把更多的关注放在自己身上,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好,安排得比较丰富,孩子就会模仿父母的状态。在这种阶段难免会有分离焦虑,爸爸妈妈和孩子都会有分离焦虑,如果各自把自己的生活安排好,这个界限就慢慢分开了,也是无形之中帮助孩子走到人生下一个新阶段。
晴天妈妈:养孩子是一门艺术,不能说有一个尺子把所有事情都标准化,而是要根据孩子的特点进行调整。爸爸妈妈的心态是核心,捕捉孩子的情绪和反应要快,做动作可以慢一点。看得越快,动得越慢,对孩子的帮助越大。有的孩子为了反对父母,专门报一个父母非常不喜欢的专业。但是其实他的父母希望他去做的事和他的天赋和优势本来是非常一致的。希望父母不要当孩子成长路上的敌人,你跟孩子的关系越好,所有事情才是成立的。但是如果你们之间特别拧巴,很多事情会被卡住。
整理:廖晞冕
审核:蔡娟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育儿独家稿件,未经授权禁止媒体转载,但欢迎转发至个人朋友圈。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26A07TKJ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