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6|回复: 0

海淀小学期末语文试卷火“出圈”!“新教改”风向标北京,传递了什么信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3-28 13:25:09|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公众号-领读人申怡
在广州的试卷“难”到被家长投诉之后,北京海淀区丰台区的两张小学五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又“出圈”了
但这次“出圈”不是因为难,而是因为“有意思”,甚至被怀疑是不是“文旅局”出的题目。
不得不提的是,这一次的期末考试,是北京中小学进入“课程改革年”后的首次大考。
所以这一次试卷的出法,也是我们后面把握方向的重要参考。
也就是说,这次考试释放的信息,代表了2022新课标出来之后,未来教学、考试和培养人才的趋势。
那么这次“出圈”的具体是哪两张试卷?这两张试卷释放了什么信息?如何回应了新课标、新课改?揭示出哪些教育趋势?又带给家长哪些启示?
我们一起来仔细看一看。
【2023-2024北京海淀区小学五年级语文试卷】














2023-2024北京丰台区小学五年级语文试卷








试卷分析
1
首先,这一张试卷,就是在进行一次有主题的群文阅读。
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不管是海淀还是丰台的试卷,它整张试卷其实都贯穿了一个主题
比如海淀试卷的主题就是——“博物馆”
文字博物馆 → 基础知识


典籍博物馆 → 古诗文


民间故事馆 → 课外阅读拓展


三星堆博物馆 → 现代文阅读


写作表达 → 童年博物馆


又比如丰台的试卷,整张试卷从基础题到最后的写作,几乎都是以开头第一句话为指引,围绕着丰台区的历史、文化和地域特色来进行的。


这更加突出了我之前说过的:以后可能每一张试卷,就是在进行一次有主题的群文阅读。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由此发散开来,去研究这个主题相关的一切。
2
其次,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处处都是语文。
以前我们试卷的题面内容,多少会选择带点诗与远方的素材,大多跟我们当下的生活细节、我们平时的接触的一些话题和实践有点距离。
但这次的试卷,却是如此地“接地气”、与实际生活结合如此密切。
比如下方三星堆博物馆的阅读大题,阅读材料把“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博物馆票价”、“博物馆展品的介绍”放了进来作为重点。
这种生活中的阅读材料,虽然在生活中我们是不读不可的,但在以前,不太可能成为一道阅读大题的阅读材料。


同时下方这一道大题留的题目,是给一个展品填写它的“介绍卡”,也是非常实际又实用,甚至可以链接到孩子长大后的工作内容,以前的语文试卷,并不会这么密切地与实际的工作生活结合。


这种改变,其实是出题人在利用试卷,给孩子传递一个信息——语文就是要让你灵活运用的。
虽然试卷跟以前考察的内容差距不大,但今年的试卷,它“外化”了考察的目的,它在告诉你:你的老师让你学语文、考语文,不是为了考而考,不是想折磨你,而是为了让你将来能用上。
怎么用得上?比如你去逛博物馆、比如去丰台旅游,是不是就能用上你学过的语文能力和思维?
这也是在提醒我们一件事情——语文本该如此,语文本该就是在学了之后要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的。
它非常灵活地给我们展示了学习语文的目的之一——语文的工具性。我们需要运用语文来进行生活中的沟通、表达,以及解决许多生活中的问题。
所以,语文不仅不是无用的学科,反而是最实用的学科。
学习语文就应该跟生活实际相结合,永远不要脱离实际去“死读书”,要关心生活,关注生活,在生活中开出语文的花。
3
第三,出题更加灵活自由。
不得不说,这第一个“改革年”之后的试卷,非常有创意,非常创新。
首先,润物细无声地,在整张考卷里面巧妙地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年龄、认知水平以及学科知识;
同时在考察的内容上,又巧妙地融合了人文、科学、艺术、心理健康、历史、民俗等多个领域。


其次,它的卷面和出题方式也非常自由。
卷面突破了以前语文卷子严肃板正的氛围,用一会儿“小丽”、一会儿“小红”的朋友口吻式的提问方式……最大限度解除孩子的紧张;
而且出的主观题多、开放题多,越来越不局限于某个标准答案,更包容,只要孩子能够言之有物,有逻辑性,就是能够得分的。


甚至形式也很灵活,比如让设计“展签”,其实就是在在鼓励学生的自主灵活表达和创新。


4
第四,更加注重中国的文化、历史、传统和中国成绩的展示。
2022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要培养孩子的四大核心素养,其中一个素养就是文化自信。里面明确地提及:
文化自信是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对中华文化的生命力有坚定信心。通过语文学习,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初步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具有比较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2024年试卷,自然也紧跟新课标,大篇幅地展示中华文化和中国成绩,比如“博物馆”系列;比如神舟十二“”天”背后的揭秘;比如学习自己生活的家乡“丰台”的一切……


所以,在未来,“文化自信”方面的考核,一定会越来越频繁。


这一次期末考,
传递出教改什么新趋势?
1
一、以后的语文改革,会更加重视“群文阅读”这个教学方式。
去年11月份,我在我的群文阅读课《申怡阅读周周学》上线的时候说过:将来我们一定会频繁使用的阅读方式和教学手段,就是“群文阅读”。
什么是群文阅读呢?
“群文”,就是聚集在一起的一组文章,有一篇主文章,然后以这篇主文章的线索或者主题,去拓展读更多文本。
这样“一篇带多篇(也叫“1+X”)”,学生不但阅读量更大,而且阅读效率更高,也会收获对一个事物更全面和思辨的认知。
比如主文章的主题是“成功”,那么围绕着成功这个话题,我们去读更多关于成功的文章,从而对“成功”二字有更丰富、深层次、全面的理解,并最终形成自己的观点。
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方式,追求的是知识量增加,追求量变;群文阅读除了在知识量上一定比传统阅读多上很多,同时更追求语文思维的提升,追求思维和真正的质变。


而从2022年开始,在教育的改革上,群文阅读的影子就非常明显。
无论从孩子底层能力的培养、课标、教材改革还是考试改革来讲,群文阅读既是趋势、也是最好的教学手段。
首先,考试改革在往“群文阅读”走。
比如这两张海淀丰台的卷子,就都是一次带有主题的群文阅读试卷。


我们分析一张试卷,除了要知道试卷的答案和出题方向,还要明白出题人的用意。
那么这次出题人的用意是什么?——就是在告诉我们,以后我们不管是上课还是平时课外阅读,都不要再只是追求单篇课文教学、单篇阅读,我们要走“群文阅读”了。
其次,教材改革也在往“群文阅读”走,一个单元,就是一次“群文阅读”。
以下图的四年级语文课本上册第七单元为例:




如果仔细看这个目录,你会发现它跟我们以前每单元学的内容不太一样。
以前一个单元,学古诗就都是古诗,学现代文就都是现代文;但是现在课本变成了一个单元有“古诗/古文+现代文”其实是教育部已经在给我们传达“群文阅读”的理念。
上面这6篇课文,貌似特别乱,但你概括一下,发现他们其实是有关系的。
《出塞》
《凉州词》
《夏日绝句》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梅兰芳蓄须》
《延安,我把你追寻》
这6篇课文,都在讨论一个主题——爱国情怀


再次,从2011年-2022年,这十几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改革,都在越来越提倡“群文阅读”的教学手段。
2022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这么迫切地説:“语文课程,致力于全体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这个“核心素养”,课标归纳成了四个: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


这四个核心素养如何培养?
如果我们拆开来说:
文化自信:很明显需要我们学习古诗文,但绝不是为“掉书袋”而学,重点是领悟其中包含的中华文明和精神之美,感受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之林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价值观,了解和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有开阔的文化视野和一定的文化底蕴。
语言运用:这个不用说,一定是需要大量阅读和写作的;
思维能力:课标里提出了思维能力的定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的联想想象、分析比较、归纳判断等认知表现,主要包括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要想训练这种思维能力,一定是需要带着“主题”和“思考”去大量阅读、实践才能形成。
审美创造:毫无疑问, 想要具备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正确的审美观念,必须看得多、看得广、看得多样之后才能有……
从以上的课标来看,这一切的改革,都变得那么以学生为中心,那么重视学生自主想法的形成,那么迫切想要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健康的品味。
而所有这些能力和素养,细究之后,竟然都需要用“群文阅读”的来实现。
2
二、语文,正在回归语文的本质。
我们抛开一切外在,独立地深入想想,为什么孩子要学语文?
我们可以想出很多答案——
比如日常的沟通、写字、表达要用语文;
比如为了孩子能够更高效地读书、学习、成绩更好;
比如为了孩子更有文化,更能好好地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考和思维训练。
当我们思考出来的这些,才算是回归到了语文的本质。
语文的本质,不是堆积知识,不是记忆了多少、背诵了多少、不是“掉书袋”,而是为了“用”——比如用来沟通和表达,用在生活中的处处难题上;往上一层走,还是为了“训练思维”——思辨思维、创新思维、哲学思维……
2022年最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到,“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这就要求:
首先,语文课程要培养语文能力。“应引导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其次,语文课程要发展语文思维。“发展思维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形成自觉的审美意识,培养高雅的审美情趣,积淀丰厚的文化底蕴……全面提升核心素养……为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打下基础;为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精神、实践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
所以,语文的本质,不是学语文知识,真正的语文,是学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
这次试卷改革的一大信号,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以后的语文考核,会越来越回归语文的本质,回归到真正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意义的层面上。
这才是好的语文。


我们该怎么做?
1
首先,建议一周至少进行一次“群文阅读”的训练。
如何训练?
第一步,选一个你和孩子想要探讨的主题;
第二步,围绕这个主题,我们去选好一些好的、相关性强、尽可能多样性的素材,3-5篇足矣。
可以从经典名著、古文、古诗、古籍、古今中外大咖的名篇选素材;素材也不限于任何固定体裁、类型,可以是小说散文议论文;可以是热点时事评论;甚至可以是路边的一个告示……
第三步,对这些篇目进行阅读,阅读之后进行讨论,最后对该主题得出自己的看法。
举个例子,群文阅读课程《申怡阅读周周学》是如何带大家进行“群文阅读”的?
比如以人物“项羽”为主题,项羽这个人物,我们太熟悉了,大家对它的评价也很正面。
包括司马迁也非常认可项羽,哪怕他没有称帝,也把他放进了几乎都是讲帝王历史的“本纪”篇,因为司马迁认为项羽的精神配得上放进“本纪”里。
同时如果进行群文阅读,你又能换多个角度,看到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如何评价项羽,而非只有一种声音。
比如张爱玲写了一个小说叫《霸王别姬》,她从女性文学作家的角度,讲了虞姬的角度如何去看待楚霸王;郭沫若写了一个小说叫《楚霸王自杀》,他又站在船夫的角度,也就是普通老百姓,怎么去看待项羽。


所以你看,一个人物,一个事件,并不是只有一种解读,我们可以从多方面去思考它,任何人都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根据一个事情表达自己的思考。
2
在群文阅读之外,还是要进行大量的“整本书阅读”。
我常说一句话,可能你们都听烦了,但它很重要,那就是:长远决定孩子成绩的,一定不是刷题和技巧,而是阅读和写作。
而写作的根又在阅读,所以归根结底,决定孩子语文能力和语文思维的根本,是阅读,是大量广泛的阅读,是读好书的阅读。
整本书阅读,就是读名著原著、读经典作品,正所谓书要读,心要野,一个自由快乐的孩子,就是从一本本他热爱读的书开始。
那么具体又该读什么书?
其实【申怡读书APP】读书会员里更新的140多本书,都是非常好的参考。


(申怡读书会,申怡在“整本书阅读”阅读理念下,对国内外古今名著进行有趣、生动的精讲,大受欢迎,目前已经更新140+本书)
3
要带孩子多关注生活,不要“死读书”。
今年开始,考试越来越强调考查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现在这种趋势已经延伸至小学阶段——强调实践性、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期末考试卷,都旨在进一步减少对知识点的死记硬背,更聚焦于知识的整合和应用。
从教改的趋势来看,语文的学习越来越呼吁我们不要活在一个“孤岛”上,不管是生活空间的孤岛、学习的孤岛还是心灵的孤岛,我们要关注时事话题、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我们生活的地域。
家长也不要总是把孩子拘在家里学习,多带孩子出去走走,见见世面,看看周围和世界,扩大我们的视野空间。


4
最后,要关注我们的文化、历史和传统。
比如,注重古诗文的学习,学习我们的传统价值观、文化和思维,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精神内核;
比如平时多逛逛一些历史景点、文化景点、博物馆、科技展、文化艺术展等等
再次,要注重对于历史的学习,文史不分家,已经是一个再明显不过的趋势。


写在最后
最后,还是要提醒一下大家,重视“群文阅读”。
对于“群文阅读”的意义,我百说不厌。
因为现在的现象是什么,是网上流行一个什么话题,大家就马上无脑地跟着一边倒去批判或者赞扬。
所以群文阅读训练的是什么,就是我们多角度分析的能力,训练的是思辨,是从阅读、到写作、到读社会读人生,慢慢你就能够真正成为一个顶天立地有血有肉的人,见天见地见古见今,然后审视自己、内观自己。
多角度地打开同一个故事,其实也是打开更多人的人生和见识。
张爱玲有一句话,叫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为什么现在我们在很多时候缺少善意和好心?因为我们不会去看,所以我们不懂得周围的人。只有懂得和理解了,才能慢慢地有一颗慈悲心、爱心和好心。
这样的人生,我不能说一下就成功,但起码会过得很舒服、很自在。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19A043KV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