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24-3-31 01:58:24|来自:中国广东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许志星 李长安 崔传刚
编者的话:近日,河南一名求职者在择业与就业的过程中,因未能获得本地一家商超企业面试资格而引发网友热议。当事人表示,该企业招聘太“卷”,自己是985本科毕业生,专业对口,也有行业工作经验,竟未能获得该企业的面试资格。对此相关招聘方也出面回应称:“不能说人家不优秀,只能说有更合适的。”案例背后,折射出当前就业市场有哪些痛点,如何解决?
在“优秀”与“合适”之间寻求成长
许志星
在这个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时代,就业市场上的挑战层出不穷。而自认为专业对口、背景优秀,却被招聘单位拒之门外的现象并不新鲜。在笔者看来,应重点考虑如下几点原因,并寻求解决方案。
首先,很多求职困境,在于“优秀”与“合适”之间并非等同关系。985高校毕业生在求职时可能存在过高的预期,认为自己的学历背景会自然获得优质就业机会。然而,现实中企业在招聘时可能更看重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匹配度。这种预期不对称导致了求职者面临“意外失利”,也对求职者的适应性提出更高要求。在当前高度竞争、技术驱动的就业环境中,仅在单一学科范围内的优秀已远远不够。企业更看重求职者是否具备跨学科思维、创新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如固守既有的成功经验与知识体系,则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和就业市场。
其次,当前校园内的部分专业设置可能已落后于时代发展,没有充分考虑到数字化、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等新兴领域对人才的渴求。同时,一些传统专业虽然依旧重要,但其课程内容可能过于偏重书本知识和理论讲授,缺乏与实际工作环境相结合的实践环节。学校教育应充分考虑教学培养与社会就业之间的差距,更加注重对学生实践技能、创新思维和适应能力的培养。
再次,在职业成长这条漫漫长路上,培养良好心态是长期胜利的关键。在高速发展、充满变数的现代社会中,持续学习和适应能力往往要比单纯依赖已有知识更为重要。青年们应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并勇于尝试新领域、新技能。
同时,青年也需要避免陷入“孔乙己式”的自我设限与自我安慰。面对挑战和失败时,应以开放姿态接受反馈和批评,并将其转化为前进动力。保持谦虚学习之心、积极进取之姿是走向成功必不可少的素质。(作者是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
加快高校知识体系更新
李长安
高校专业教育内容相对滞后,是加剧当前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科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相关学科知识的更新速度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根据有关机构的测算,19世纪到20世纪初,知识更新的周期是30年;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一般学科知识更新周期为5到10年;而到了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许多学科的知识更新周期缩短为5年。进入新世纪,知识的更新周期已缩短至2到3年。这也意味着,许多大学生在校期间学过的知识,可能到毕业的时候就已经过时了。
特别是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后,知识更是以惊人的速度在更新。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元宇宙、区块链等新名词新概念层出不穷,新的知识体系正在被重新构建。这无疑对高校教育知识的科学性和适应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此同时,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在加速。不少企业对技能型、数字化人才的需求猛增。其中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生物等战略新兴产业,以及科技创新、数字经济等新质生产力相关行业的发展催生了大量新的就业机会和人才需求。
不可否认的是,当前高校里一些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落后,没有及时跟上技术进步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部分教师也出现自身知识更新缓慢,不能把握经济社会与技术发展前沿的情况。此外,有些学校几乎没有实践活动,也导致了毕业生因缺乏理论联系实际而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必须从源头上抓起,走出人才培养的“象牙之塔”,从加快高校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强化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对接上着手。
一方面,要突出高校专业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高校专业设置在重视基础学科的前提下,必须更具有灵活性和前瞻性。
另一方面,不断扩大校企合作的范围和广度。在专业课程设置、知识技能要求、双师制培养模式创新等方面,构建校企联合培养的全链条。高度重视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采取多种办法推动教师队伍的知识更新和提升。在校大学生也要加强自身学习能力的培养,尽快掌握新技术新技能,这是提高就业能力的必胜法宝。(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降低信息不对称,实现“双向奔赴”
崔传刚
近日,一则985本科生未能获得胖东来面试机会的视频引发了舆论热议。有人质疑现在的企业用人标准不透明,有人则认为学历并不能代表一切。这些站在不同立场的评论反映出,在年轻人就业问题上,大家往往各有利益视角,也因此会导致双方的误解和摩擦。然而,要想更好解决就业问题,求职者和招聘者更多需要的是换位思考,双向奔赴。
胖东来招聘事件是一个极端的个例。现实中的多数企业不可能有胖东来这样的“网红级”热度,因此不太可能出现招200人收到3万多份简历的罕见情况,也不大可能会因为有高学历求职者未能获得面试资格而受到全民关注。在目前阶段,大多数企业仍然会认可学历文凭在就业市场中的信号传递作用。学历证明固然不完美,但在降低求职和招聘方的信息不对称方面,它仍然是目前最好的一项工具,具有重要的价值。
但这件事确实给广大的求职者和招聘者提了一个醒,那就是现在的就业市场确实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会首先发生在一些知名企业,然后慢慢向整个市场渗透,但无论如何,这些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作为就业市场的参与方,大家能做的是一定要尽力去认识和适应。
求职者需要认识到,一纸文凭早已不再是获得一份工作的稳定保障。当市场上有更多高学历者出现的时候,招聘者为了辨识人才,必定会设立更多样的寻人准则,例如求职者的实践经验、具体技能、工作韧性、社交能力等等。面对标准的变化,求职者必须从大学甚至更早时就开始刻意培养自己在如上方面的能力,并且还要思考如何能让招聘者充分识别到这些能力。酒香也怕巷子深,求职者不仅要具备实用技能,更要掌握自我推广的技巧,具有建立人脉的意识。
和求职者相比,招聘者往往处在一个更具优势的地位上,而这也经常使其过分傲慢,并导致无法设置透明的招聘流程,不能确立严格有效的招聘标准,无法提供公开的工资和福利信息。而这一定会导致其无法招聘到最适合的员工,结果就是招聘成本上升,效率下降,企业的长期发展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在人口红利时代,企业的招聘方式往往非常粗放,但进入人才红利时代,以往的招聘方法将变得不再灵验。未来对人才的争夺将变得更加激烈,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各种媒介,更主动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员工。降低信息不对称从来不是简单的事情,这需要劳资双方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积极参与。但就求职者和招聘者而言,双方各向前一步,永远都是减少错配、促成就业的最佳策略。(作者是财经评论家)▲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330A00T6G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