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91|回复: 0

年龄42,教龄25个年头,谁还记得上世纪的师范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 12:47:25|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年是我上班的第25个年头,相对于42岁年龄的我,教龄长的我都有点不好意思,相较于现在年轻人动辄30岁还在读书,我的工作经历确实够长,当年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我还不满十八岁,那是因为我是师范生。



缘起师范

我是1996年就读的陕西省长安师范学校,普师专业,学校座落在韦曲旁边的少陵塬下面,虽不有名,却为西安辖区的很多郊县的很多乡村子弟提供了最短时间、最少投入农转非的机会。当时的社会现状和现在截然不同,师范生不仅包分配,没有学费,还每个月发放50多块钱的粮票,这对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而言是一笔巨款,吸引了很多品学兼优的学生初中毕业就读师范学校。长安师范招收的是长安、蓝天、周至、户县的学生,当时存在的还有西安师范,西安师范招收的大多是城六区学生,地理位置也好,就是南门里头的书院门的关中书院,作为长安师范就显得有点土气,当然,这并不影响学生们考上师范的喜悦,家人和自己都为能脱离农门而高兴。


学校招收的都是各个区县拔尖的学生,而且要经过面试,面试时候要量身高、体重、试唱等,女生最低不能低于1.53米,对于农村发育晚的我硬是偷偷垫脚才勉强合格的,面试淘汰率也有三分之二左右,经过重重考核,最优秀的才有机会进入师范学习。拿到师范录取通知书,父亲和母亲兴奋得买了几斤猪大肠庆祝了一番。后续的开学跟现在的大学生开学大致雷同,家长送,扛着被褥,关键是学费很少,我第一次开学交了150块钱,领到的一大堆的书籍,之后留下一帮不满十六岁初次离家的少男少女们。




■图源网络


师范教育属于速成教育,面向的是乡村小学教师岗位,不分学科,所以在师范的三年,我们学的很多很杂,涵盖的范围很广。师范学校用的专门的师范教材,和高中教材有相同也有不同,老师告诉我们,经过三年学习,师范生的理科水平弱一点,但是文科水平要高于高中生,事实上也做到了,语文教学扎实得很,物理、数学这些科目也开设,当时班里的52名学生,只有15位男生,女生学理科本来就费劲,加上师范不再有升学压力,我们就更不重视理科学习了,逐渐重文轻理到点缀罢了,最遗憾的是没有开设英语学科,因为小学没有英语这门课,师范生就没有学,这也成为制约师范生发展的最大瓶颈。



琴棋书画


学校最好的课程其实是琴棋书画,且将这些艺术修养类科目置于和文化课同等重要的地位。每一个师范生不仅要掌握同等于高中的文化课,更要学习各种艺术技能,现在想来,确实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学校的琴声大部分是风琴,脚踩着手弹着才能有声音,教室旁边就有琴房,每天的课间,此起彼伏的琴声响起来 ,大家都趁着人少的时候赶紧练习下,生怕不及格。后来,学校新盖了一幢艺术楼,满足了每个人一架钢琴的条件,而且给每个学生固定一个琴房,防止大家用坏了钢琴。我是16号,当时情窦初开,总是在练琴的时间,偷偷跑到喜欢的男生的琴房里看他弹钢琴。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子映照在男生清秀的脸庞上,洒落在键盘上跳动的音符上,毕业很多年,常让我还年如此美好的场景。




■图源网络


书法和绘画同样重要。书法课分为钢笔字、粉笔字和毛笔字三种,都要好好练习,晚自习前固定一节课要练习书法,由学校选定高年级的学姐学长进行指导,从横平竖直开始,一直练习到毛笔字的颜真卿、柳公权的临帖,因为当时考核严格,大家对每一门课程练习得都很认真,以至于师范毕业生大多写得一手好字,不像现在,电脑打字以后,大家的书写很多潦草到无法直视。我个人而言,写字带给我的是让我能够修身养性,有时候,忙乱浮躁到无以复加,就提笔练字,能让自己慢慢沉静下来。


师范三年,前两年都是基础课程,学习完教育学、心理学、逻辑学一些课程,到了第三年开始实践了,开设了《小学语文教学法》、《小学数学教学法》诸如此类的课程,且还要实践,最后一学期有实习期,学校分派我们到韦曲附近的一些小学进行跟岗实习,偶尔代课,大部分是听课学习之类,还要住校,几个学生一起住在学校分给的集体宿舍,倒也是很美好的回忆。




■ 《温暖的日子》剧照



各奔东西


三年毕业,大部分学生都要回到原来的区县教书,偶有优秀的或者有门路的留在城区或者签约到更好的学校。年少时期的我们对于同窗之谊的珍视敌不过时间的流逝,依依惜别过后也要各奔东西,曾经约好的定期再见,变得那么遥不可及,大家开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忙碌奔波。


我被分配到一所村小学,六个年级总共有300个学生,十几个老师,要么是村办转正的,要么就是临时聘任的,就我一个师范生,校长对我的到来十分高兴。因为是普师,教什么都可以,就教五年级数学,带全校的体育和音乐,和一个年长的阿姨老师一个宿舍。


当时新的广播体操刚刚兴起,我就将师范学习的教给了学生,不满十八岁的我,只比学生们大了五六岁,就这也是滋滋有味地当起老师来。音乐课也不在话下,《走进新时代》的歌声响起来,我就将这首歌教给学生,在镇上的六一儿童节文艺汇演中,我的学生们不负众望,得了一等奖,这些在我到学校之前都是不曾有过的,师生们欢呼雀跃。




■图源网络


乡村小学的经历我和我的大部分同学雷同,但三年后的我们走上讲台,原来初中时候没考上师范,后来上高中的同学们却一个个上很好的大学,对于我们而言,内心又不平衡,内心感慨,要是我上高中,会考到哪个大学里呢?如此内心的煎熬和工作的忙碌,被时代的洪流裹挟着前行,有些通过努力或者关系从乡村学校调到城市学校,有些嫁得金龟婿,成家生子,说好的再见,竟也是遥遥无期,偶尔的相聚,也不是师范时候的那般单纯,都有些初入社会的生疏和迷茫,各自奋斗吧,各自成长吧。



时过境迁


历史的车轮碾过千沟万壑,中师文凭自学到大专、本科,我从原来的乡村小学调到了镇上的初中,再后来,成了学校的教务主任,身边的老师们文凭也是不断提升,到了这几年,到初中任教的是研究生学历,我这区区师范生更显得微不足道,还偶尔庆幸,幸亏毕业早,要不现在都没有工作。又一转念,如果不是当初上师范,我和我的师范同学们是不是也有机会上本科,上研究生呢?


人到中年,时过境迁,对于人世间的很多道理看得通透了些,师范同学们建群联络,虽不常聊,知道彼此都好,也是安心,年少时候求学的情谊彼此温暖。陕西省长安师范学校早就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一所旅游职业中专,没有了母校,大家连个念想都没有,继续在各自的生活圈子里打转。去年年底,班级群里发来讣告,一个女生突发癌症,病逝了,噩耗袭来,大家在同学的追悼会上见面,没有撕心裂肺地哭嚎,也没有多年不见的惊喜,有的是人到中年的无奈,匆匆再别,匆忙奔波。


一代师范生逐渐被遗忘,起点低,是自我的选择,是社会的需要,没有人再怀才不遇地抱怨,始终做着社会发展的基石,这就是师范生。




作者 | 无忧花| 陕西人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105A03JWD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