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3|回复: 0

再也没有家长和学生愿意晒offer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4 10:44:37|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很多人都说,今年藤校录取很冷清,不见家长晒offer,也不见学生发bg,就连中介打出的战绩在涉及学生背景的部分内容都含蓄了不少。
藤校放榜当天,依然有不少同学在各个社交平台晒出他们的offer,评论中一片求bg,但是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公开了。
似乎大家都已经患上了PTSD,生怕李同学事件再次上演。
点击链接了解详情:被同校家长举报,我险些被撤掉MIT offer!
01

我为什么不愿意发bg

前些天在小红书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我为什么不愿意发bg。


从博主的其他帖子来看,她大概是一名加拿大公立校的高中生,意向专业是数学/应用数学和CS。
在24fall申请季常规轮阶段被哈维穆德学院、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录取,同时还收到了几个加拿大大学offer并获得奖学金。
她坦言自己的bg很烂,可参考性不强,但是从录取结果倒推,我们也可以肯定这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学生。
她不愿意分享bg的愿意是因为不想被一群人网暴,也不想被质疑“八门AP能上哈佛?”或者“这bg也配得上MIT”。
帖子引来了很多人的共鸣,很多人都讲述了自己分享留学经验被“网暴”的过程。
有人做视频分享自己美本申博的经验,遭到英文都看不懂的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点评;有人得知GPA比自己低的人录取了而自己被拒了,就在朋友圈阴阳怪气暗示对方造假...


说到留学圈网暴,最轰动的莫过于今年早申被MIT录取3名大陆学生,其中一位北实验的女生李同学就备受非议。
事件的导火线是亲妈发出的朋友圈,可能最初只是小圈子内分享一下喜悦,但是有不怀好意之人放到网络上,引得大家对李罗罗的bg一片质疑。
“你看,人家那两位战神IMO都是金牌,李罗罗拿什么比?”
“李同学连IMO金牌都拿不到,还好意思申请MIT最强的数学和计算机专业?”
“高一成绩那么水,怎么可能被MIT录取?”
……
MIT招生官认可了,李罗罗的老师和同学也没有质疑,反倒是留学圈内的其他学生和家长有意见了,还要举报到MIT撤掉她的offer。


曾经就听说过,家长们是不愿意分享孩子在什么培训机构上什么课的,因为生怕竞争对手学了去。
好不容易“上岸”了,脱离竞争关系后,无论出于炫耀还是分享的心理,把孩子的成绩在小圈子内晒一下都是无可厚非的。
试想一下,在一些地方考进清华北大的学生可是要刻在碑上载入宗族史册的,考上哈普耶斯麻怎么就不能炫耀一下呢?
而且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成功经验,是为了给后来者一些参考,不是给大家judge“原来这都可以被录取”。
但很多人低估了人性之恶,总有些人不怀好意,在鸡蛋里都要挑出骨头,怪不得朋友圈几位孩子录得很好的家长始终一言不发。
02

「相亲思维」申美本是最大的误区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为什么我们如此执着想要知道bg?
很多人想要知道成功者的bg,无非就是想知道什么样的人会被美国名校录取,他们的SAT多少、GPA多少、做了几个活动、有没有参加夏校...
然后对照自己孩子的简历,念念有词道:标化还差点;活动别人参加5个,我们参加8个,再多考几门AP...
偶尔刷到一些相亲贴,男女双方,或者将多位相亲对象bg,也就是职业、职场、学历、身高体重等罗列出来做对比。


转念一想,这不就是相亲版的美本申请吗?
我们习惯于孩子打上各种各样的标签,这种感觉就好像是在相亲,看看自己是不是“门当户对”。
和对方标签差不多,大概率“稳进”,比对方更多更好那就“躺赢了”。
还有一些留学中介活跃在每个晒offer的帖子上,求起bg来比谁都积极。
他们的目的就是为了通过总结成功者的经历,提炼成一套所谓的万能“录取公式”,忽悠家长和同学们对号入座,营造一种很专业的感觉。
大家总是习惯于找出一个标准或门槛,喜欢比较那些容易量化的成绩,本质上还是把美本申请当做高考,这是典型的小镇做题家思维。


我们只看到容易看到硬指标,却没有看到招生官视角中的长期主义、内驱力、匹配度、以及对某一学科领域的热忱等。
很多被名校录取的同学尽管硬实力看起来不是顶级优秀,但是他们一定有过人之处得到名校招生官的青睐。
单纯给孩子打标签,只不过是画出一张皮,有灵魂的部分全然不见,自以为做对了,其实反倒是误解了美本申请的底层逻辑,在一条弯路上越走越远。
曾经有一个案例,这名学生SAT只有1450分,AP只有一门5分,没有含金量的科研和活动,最终却被纽约大学Stern录取。
这样的背景看着连Top50都很难进去,最终却被大名鼎鼎的Stern录取。
因为这位同学不仅喜欢经济学,还喜欢编程,他在校建立了公益组织,利用编程建立了一个信息互助系统,帮助当地社区弱势群体获得帮助。


虽然标化成绩一般,和其他竞争对手比起来可能不足一提,但凭什么录取的是她呢?
毫无疑问,他的经历展现出来的个人品质深深地吸引到招生官的目光,这是他独特的个性和魅力。
正如被网暴的李同学,如果她将被这段经历写成文书,她面对网暴如何自证、她的思考、她的品质以及直面质疑的勇气在招生官眼中同样是加分项。


美本申请不是考试答题,没有一套标准公式,与其复刻别人的标签,不如深挖孩子的个性和魅力,为他打造一个独一无二的标签。
世上不存在完美的申请人,那些不完美但却独具特色的申请人才会被录取。
03

写在最后

虽然不建议大家对着成功的bg照葫芦画瓢,但是这些信息始终是值得参考的,而且是稀缺的。
留学本身就存在较高的信息壁垒,所以留学圈一直都流传着抱团取暖的传统,不是为了别的,这是因为自己淋过雨也想为别人撑把伞。
很多家长盘踞在各种鸡娃群,学习别人家父母的育儿方法,收集信息。当自家孩子被录取也愿意无偿分享信息,反哺大家。
有的鸡娃群更是整合了多年的录取信息,这可是不外传的宝藏,一届届家长和学生从中获益。


可惜的是,恐怕再难看到这样一个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局面,一个良性循环已然消失。
只因为有一些心思叵测的人,毫无来由的质疑和举报破坏了良好的交流环境。
非要逼得人人都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在学校孩子不敢说自己的进度,妈妈们聚会平常三句不离孩子,现在半句都不敢提。
一种“人人都想害我”的氛围越来越浓烈,其实不过是把自己往信息闭塞的路上赶,到最后没有人再愿意分享真实且有用的信息。
面对别人家孩子的优秀,我们不必妄自菲薄,更不用嫉妒,致以真心祝贺真的没什么不可,家长们先别自己把路给走窄了。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403A06WF6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