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8|回复: 0

10岁男孩划破眼球不敢说:这世间有一种家庭,比校园霸凌更可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6 19:52:56|来自:中国广东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父母,是孩子最后的退路。
没有不愿求助父母的孩子,只有被责备寒了心,感受不到爱的孩子。
作者 | 枫子
看到一则让人揪心的新闻。
一个10岁男孩,想帮妹妹换纸尿裤,结果却在拆纸尿裤包装时,不慎被剪刀划伤右眼。
因为担心被责骂,他忍着痛没说。
直到第二天早上,父母无意发现他的右眼异常红肿,男孩才说出划伤眼睛的经过,并表示眼睛很痛。
得知儿子受伤已超7小时,父母连忙带他赶往了医院。
经医生检查,男孩眼球表面的划伤长达6mm,角膜与晶状体均被划伤。
并且,因为受伤时间太久,男孩不仅只能看清10厘米以内的视物,还并发外伤性白内障,情况不容乐观。


难以想象,平时成年人眼睛里进了一粒沙子都无法忍受,可男孩却生生忍了7个多小时的伤痛。
为什么孩子宁可独自承受痛苦,也不愿向父母吐露半分?
哲学家罗素说:孩子不坦诚,几乎总是恐惧的结果。
为什么不敢说,因为被骂怕了。
评论区很多网友都有类似的经历:
“被狗咬烂脸,告诉父母,反而挨了一顿打。”
“被镰刀砍到脚,一说我妈保准发脾气。”
“被开水烫到手,我爸还打我,拧我,不让我哭。”


不管是受伤,还是遇到麻烦,父母第一反应,不是安慰和帮助孩子,而是数落、责怪、打骂……
这种遇事只会一味指责的家庭,在无形之中伤孩子最深。


指责不能让孩子长教训
只会让他不敢说
心理学家陈瑜曾在《少年发声》栏目采访过一个叫@木途的女孩。
她读初三时,曾被班上的一个女生多次霸凌。
当时,那个女生不仅偷偷往她的墨水瓶里面倒酸奶,还在她的椅子和书本上面泼酸奶。
甚至,那个女生故意推倒别人的椅子,把别人书包全扔地上,然后诬陷是她做的。
一开始,她跟父母哭诉这件事时,父亲会跟她说:“反正快要中考了,你忍一忍就过去了。”
后来她再求助父母时,父母却直接骂她:
“为什么她们不搞别人,非要搞你?”
“你先得从你自己身上找点原因。”
霸凌者的欺辱没有让女孩绝望,父母一句句莫名的指责,却让女孩的心彻底凉了。
如果倾诉得不到想要的安慰和温暖,反而让痛苦加倍,哪个孩子,还会再对父母敞开心门?
俗话说,爱之深,责之切。
我相信很多时候,为人父母,并不是不心疼,不在意,只是习惯用责备表达关心,让孩子长教训。
但在你开口指责的那一瞬,孩子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只有伤口被撒盐的痛。
在临床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持续性伤害”。
当父母的语言过于苛责,态度过于伤人,给孩子造成的伤害就远不止当下,它贯穿岁月,让孩子即使长大成人,也依然是个害怕被责骂的孩子。
有位网友曾自述,自己从小是在父母的指责声中长大的。
不管他有错没错,受伤没受伤,遇事时,父母一开口肯定就是说他的不对。
他十二三岁时,曾因为骑自行车不小心摔倒,胸部压在自行车横梁上,剧痛无比。
但因为害怕被骂,他硬生生拖了十几年。
这期间,他连跑步、大口呼吸、打嗝都会抽痛。
却还是在30岁时,才鼓起勇气去做了详细检查。
结果发现,左侧锁骨骨折,缺了一块骨头。


看完唏嘘不已。
如果不是盛怒之下的父母,比任何伤口都可怕,网友又怎会一拖再拖,让一时的伤痛,成了终生的病痛。
有句话说:利刀割肉伤易愈,恶语伤人恨不消。
比身体伤害更痛的是心理伤害,比校园霸凌更可怕的是至亲的指责。
父母每一次指责,都不会让孩子感受到爱,只会让孩子感受到害怕和伤害。
父母每一句恶语,也不会让孩子长教训,只会让孩子在心里筑起一道道高墙,把父母隔离在外。


无法求助父母的孩子
只能活成一座孤岛
心理学家塞里格曼曾做过一个实验。
用蜂音器为信号,电击关在笼子里的小狗,小狗会尝试找出口逃跑。


然而,在经历了多次无果的挣扎后,小狗会彻底放弃抵抗,无助地等待痛苦的到来。
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每个孩子生来就懂得趋利避害,当遭遇困难、痛苦时,他会去本能地寻找解脱的出口。
父母,就是那个出口,是孩子最后的退路。
而动辄指责孩子的父母,却一次次在孩子退无可退时,给予伤害,让孩子放弃了对那个出口的期待,形成了深深的习得性无助。
还记得那个因为被怀疑偷钱从20楼一跃而下的12岁女孩吗?
事发当天,她被老师叫到办公室,要求她承认偷拿老师抽屉里的1200元钱。
起初,女孩矢口否认,但耐不住三个老师“轮番谈话”,女孩“承认”了。
于是,班主任打电话给家长告知了女孩“偷钱”的事情,并要求家长到学校来处理一下。
结果,女孩不等母亲赶往学校,就决绝地从公寓20楼跳了下去。
还用仓促而潦草的笔迹,留下了一封绝笔信:
“家不是依靠,而是假笑应对的场合。我知道我只会逃避,谢谢你们,路脏了,抱歉。”


虽然不知道女孩站在高楼之上,向下望时内心有多怕。
但对活着的渴望,也没能抵过无法求助亲人的绝望。
所以她才会拒接母亲电话,宁愿选择结束生命,也不愿跟母亲多说一句。
心理学上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指出,除了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孩子的成长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安全和归属的需要。
经常被责骂的孩子,往往是没有安全感和归属感的,他们遇事只能靠自己硬扛。
而当一己之力无法撑住所有的压力时,便很容易走向极端。


真正的爱,是不带任何伤害的
心理学家比昂曾说,当外界的危机可能对孩子造成较大冲击时,好的父母需要具备良好的“容器”功能。
换句话说,就是父母要给孩子的情绪、感受和想法提供一个抱持性空间。
父母成为孩子坚强的后盾,孩子才能有不惧风雨的底气和勇气。
1. 当孩子犯错时,比起对错,更重要的是爱和包容。
曾经有个火上热搜的视频:
一个12岁女孩,帮店里的客人搬啤酒时,箱底突然漏了,啤酒瞬间炸裂一地。
女孩吓得呆愣在原地不知所措。
这时,妈妈跑过来,没有一句批评和指责,而是把她抱到一旁检查伤势。
十几秒的视频,让无数网友感慨:原来打碎东西,是不会被骂的。


是啊,生活中,多少孩子犯错第一反应是“完了”,又有多少孩子,因为童年打碎的一个东西,现在仍然被割伤。
所以,如果不想让孩子在你的疾言厉色里,变得沉默,就不要让指责把孩子越推越远。
当孩子犯时,学着把“你不好”换成“没事的”。
让孩子沐浴在爱和包容中,他才能向阳生长。
2. 当孩子生病、受伤时,不要让脱口而出的关心,变成了责备。
樊登老师曾说,指责,可以让父母减轻自己的愧疚感。
孩子受伤或者生病时,父母第一反应是心疼,接着就是内疚。
为了缓解这种内疚,他们往往会无意识地推卸责任,让自己心里好受一点。
这才让伤人的话,脱口而出:
“怎么这么笨,烫到了吧,疼死活该。”
“你眼睛长头顶上了吗?这么大个坑都看不见?”
“叫你不穿多点,感冒了吧?活该你难受。”
明明是关心,是心疼,却让孩子看到的是脸色,听到的是生气。
而这种裹着刀子的关心,不会让孩子感受到温暖,只会刺得孩子内心鲜血淋漓。
真关心孩子,就要直接说“我担心你、我心疼你”。
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感受,给孩子安慰和拥抱,这才是治愈孩子的良药。
3. 当孩子被欺负,被冤枉时,不要小事化了,而是替他撑腰。
有个13岁女孩,被班上男同学骚扰。
老师撞见后,却把他们两个都训了一顿,还叫了家长。
办公室里,女孩即便被训哭,也坚决不认错。
老师生气地骂道:“一个巴掌拍不响,他怎么就单单找你呢?”
女孩父亲是一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听着老师一个劲儿地数落女儿,气得脸都憋红了,却又无话可辩驳。
情急之下,女孩父亲“啪”的一下就扇了那个男生一巴掌,然后问老师:
“你说,一个巴掌能不能拍响?”
男生被打懵了,老师也蒙了,从此,再也没有人欺负过这个女孩。
父母的“撑腰”,就是孩子行走世间的底气。
深知自己身后有父母做靠山和退路的孩子,才能笃定无疑地走自己的路。




黄磊曾说过:
“为人父母,最怕的不是孩子在外做了什么,而是你不知道他做了什么。”
父母,是孩子最亲的人。
没有孩子天然地害怕父母,不愿求助父母的孩子,只有被责备寒了心,感受不到爱的孩子。
父母遇事不数落,不发火,孩子才能敞开心扉,畅所欲言。
父母平常多宽容,多信任,孩子委屈了、受伤了、犯错了,才不必担心被责怪而畏首畏尾。
因为他知道,父母就是他永远的避风港。
最后,献上一首黛安·仑曼斯的诗,与各位父母共勉:
如果我能再次养大我的孩子
我会先蹲下,再温柔地诉说
我会多用拇指竖起,少用食指指点
我会注意少一点责备,而去多一点关心
我不再追求对权力的爱,我会效法爱的力量
点个赞吧,愿每个孩子都能被温柔以待,活得强大而自信、阳光而洒脱。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404A02PGJ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