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96|回复: 0

[本地新闻] 菰申同源|大禹治水奠定菰申水利基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4-18 11:37:51|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jpg
      湖州与上海的自然地理之缘集中体现在一个“水”字上。

      用宋代词人李之仪“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一(长)江水”来形容湖州和上海两地的自然地理之缘是最恰当不过了,因为湖州和上海两地虽然中间隔着苏州,互不接壤,但上海母亲河黄浦江的上游苕溪是湖州的母亲河,其源头在湖州的安吉。菰申两地拥有同一条母亲河,拥有同一个源头,是名副其实的“共饮一江水”。

1.jpg
项飞 摄

      一江春水向东流,千年万年流不停。这奔腾不息的苕溪黄浦江水将菰申两地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远古时代,“鸿水滔天”,大禹奉舜帝之命治水,以完成父亲鲧的未竟之业。大禹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艰苦治水13年,三过家门而不入。其治水的一大功绩就是带领太湖流域的民众“疏三江,通五湖”。三江是指旧时苏州和上海地区的松江、东江、娄江,五湖就是太湖,是太湖最古老的名字。太湖在承接了苕溪等上游来水后,经过三江下泄长江和东海。如果三江下泄不畅,就会导致太湖水溢,给太湖流域人民带来灾难。

1.jpg
伊凡 摄
       大禹治水之前,三江已经严重淤塞,滔滔洪水无法顺利下泄长江和东海,造成太湖水外溢,给太湖流域特别是地势低洼的太湖南岸和东岸地区带来严重的水患。大禹疏浚三江,就是为了确保太湖下泄水道的畅通,免除太湖流域人民的水患。

       战国时期的《尚书·禹贡》说:“三江既入,震泽厎定。”“厎定”在《史记·河渠书》中作“致定”,就是“奠定”的意思。大禹的治水活动奠定了包括湖州和上海在内的太湖流域的水利生态基础。

       之所以这么说,不仅是因为大禹“疏三江,通五湖”,使“三江既入,震泽厎定”,更在于大禹是第一个从全流域的角度,将三江作为太湖水下泄通道的整体来治理的治水英雄,正如清代学者钱泳所说的那样“使三江可并为一,则大禹先并之矣”(清·钱泳《履园丛话·水学》)。后来的太湖流域治水者均“以开浚三江为首务”(同前)。

      大禹时代,以今天德清县下渚湖地区为中心活动的防风氏部落是太湖流域唯一的氏族部落,因此,响应大禹号召,具体承担“疏三江,通五湖”治水重任的很可能就是防风氏部落的成员。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只有疏通了三江,才能确保太湖下泄水道的畅通,也才能保证苕溪下泄水道的畅通,保障防风古国的安全。

1.jpg
图源:上海发布
      沦海桑田,经过千百年的变迁,上海地区的海岸线不断地东移,随之带来的是河道的变迁和梗阻。唐代以后,三江中的东江和娄江相继淤塞,唯有松江继续承担着下泄太湖水的重任。于是,治理松江成为治理太湖乃至整个太湖流域水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历代官员的重要职责。吴越王钱镠专门成立由士兵组成的撩浅军,负责疏浚太湖南岸的溇港和治理松江,并在松江两岸大规模地建设圩田,“得美田万余顷,岁出谷数十万斛”(《上海通史·第2卷:古代》第32页),使南太湖流域和松江两岸成为江南重要的米粮仓。据清同治《上海县志》记载,明永乐中户部尚书夏原吉疏浚大黄浦,汇合吴淞江,通范家浜至吴淞口入海,始成今日的黄浦江。


来源:湖州发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广告位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