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43|回复: 0

高铁上的这一幕暴露扎心真相!父母这样的教育偏见,不毁掉孩子才怪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9 08:19:57|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主创团·筱恬
五一假期带孩子去外地旅游,在高铁上看到这样一对母子。
他俩坐在我们的邻侧。妈妈看起来干练而知性,儿子大概十岁左右。
列车开动没多久,那位妈妈就帮儿子放下小桌板,从书包里取出几本书来。在她的安排下,男孩先后练习了口算,刷了英语分级读物,还做了奥数题和语文阅读理解题。据观察,这些大部分都是家长额外布置的“加餐”。
这一路近三小时的旅途,小男孩几乎全程都在写作业。期间,他有好几次闹情绪,抱怨作业太多不想做,都被他妈妈一口拒绝了:
“路上那么长时间,正好用来学习啊,不然浪费了多可惜。”
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记得此前的小长假,就有网友发视频称,在高铁上看到一车厢的孩子们都在埋头写作业,新闻还冲上了热搜。


不知从何时起,做作业变成了中小学生的高铁标配。这固然有作业太多的客观因素,但另一方面,其实也是家长们的主动选择。
有网友就曾坦言,带孩子坐高铁时,那好几个小时不用来做点和学习有关的事,会觉得很亏。至于效果如何,却并不在考虑范畴之内。
内卷的教育氛围下,我们见不得孩子闲,看不惯孩子玩;同时一心盯着孩子的学业,生怕落后于人。
成绩,或许是很多家长共同的执念。


成绩至上的背后,是无处安放的焦虑
男孩在急驶的列车上奋笔疾书的样子,让人不禁联想到另一则新闻。
前段时间,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收治了一名初一女生小云。
当时,她持续低烧一周,确诊为支原体感染,CT影像显示肺叶都白了。
医生建议小云住院,但她妈妈却拒绝了,声称担心住院会耽误学习。
在妈妈看来,女儿一旦住院至少得三四天,会落下不少作业,导致成绩掉队,难以补回来。


一边是健康,一边是成绩。很显然,小云妈妈本末倒置,把天平倾向了后者。
在女儿病情严重、已经白肺的情况下,她依然在纠结功课、分数之类的身外之物。
事实上,这种情况并非个例。前阵子女儿班上就有一个同学,生病期间上午吃了退烧药来上课,下午赶去医院打点滴,连续一周都是这样。
而在医院里,边输液边做题的孩子也不在少数。有些城市还专门在儿科开辟了“儿童输液学习区”,一整排看上去不过是小学生的孩子们,齐刷刷地左手打吊瓶,右手写作业。
这一切让人心里百味杂陈。现在的孩子,放假了不能放松,生病了不敢休息,真的太难了!
但,这正是如今内卷的教育现状。在其背后,是鸡娃心切的父母们那份满满的焦虑——生怕孩子落后,考试分数退步,最终影响评优和升学。
归根结底,还是“成绩至上”的理念深深影响着我们。它已成为当代父母眼里最重要的东西,甚至不惜以孩子的健康为代价来换取。


家长越看重成绩,孩子越不成器
然而,我们对成绩抓得越紧,孩子就越优秀了吗?
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闺蜜最近就陷入了巨大的苦恼之中。一直以来,她都是坚定的鸡娃主义者,对儿子的成绩极其重视。
在她的精心培养下,她的儿子也确实争气,不仅成绩优异,而且发展了多项特长,是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
转折发生在儿子上初中以后。由于学业难度和强度陡然增大,男孩在成绩方面的优势不再明显,有几次考试甚至掉到了班级中游水平。
对此,闺蜜很着急,于是对儿子进一步提高了要求,很多时候达到了严苛的程度。
但与此同时,男孩的青春期逆反也接踵而至,他开始公然反抗闺蜜的要求,还出现了厌学情绪。
就这样,一边是强势的母亲在拼命加码让儿子学习,另一边是叛逆的孩子日益想摆脱大人的管教。直到有一天,母子俩又因为做题目爆发了激烈的冲突,男孩在情绪爆发之下撕碎了所有课外习题册,朝闺蜜哭喊到:
“从小到大,你只关心成绩,我真是受够了!
那一刻,闺蜜仿佛万箭穿心。她感觉自己此前所有的付出都白费了。
想到了电视剧《小舍得》里的男孩子悠。
在妈妈唯分数是问的态度里,他活得压抑而痛苦。他曾黯然地说:“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一次又一次,他拼命努力,却总是达不到妈妈的期许。最终,他压力过大,精神出现了问题。
而直到这时,他的妈妈才真正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决心放弃鸡娃。
徐凯文教授曾指出,过分在意成绩的家庭,容易培养出“空心病”的孩子。
这样的孩子或许会很优秀,可内在却“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孤独感和空虚感,找不到生命的意义,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   
当教育目标只剩“考出好分数,上一个好大学”那么狭隘,当家长所有的关注点只和成绩挂钩……这时候,我们以为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孩子的前途考虑,实际上却是亲手把孩子的成才路变得越来越窄。


教育的真正重点,是培养孩子的非认知能力
作家刘继荣曾经写过她女儿的故事。
小姑娘成绩中等,没有特长,放在人堆里平平无奇,拿不出一样值得炫耀的地方。
期间,他们也曾为提高女儿的学习成绩动了不少脑筋。请家教,报辅导班,买各种各样的资料……可一番折腾下来,女儿非但成绩没有提高,身体也没扛住,甚至一提考试就厌食、失眠、冒虚汗。
无奈之下,刘继荣放弃了鸡娃,恢复了女儿正常的作息。
期中考试后,她接到了女儿班主任的电话。尽管被告知孩子的分数排名依然是中等,可资深的班主任却分享了一件他从教三十年来第一次遇到的“怪”事——
在被问起自己最欣赏班里的哪位同学时,全班同学竟毫无例外都写上了女儿的名字,理由有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很多同学还建议,由女儿来担任班长。
对此,班主任感叹道:“这个孩子虽说成绩一般,可为人实在很优秀啊。”
这件事,让刘继荣深受触动。她在文中由衷地写到:
“这世间,有多少人,年少时渴望成为英雄,最终却成了烟火红尘里的平凡人。如果健康,如果快乐,如果没有违背自己的心意,我们的孩子,又何妨做一个善良的普通人。
长大成人后,她一定会成为:贤淑的妻子,温柔的母亲,甚至热心的同事,和善的邻居。在那些漫长的岁月里,她都能安然地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作为父母,还想为孩子祈求怎样更好的未来呢?”
的确,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我们的孩子长大后大概率就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相比考试会解题,其实他们更加需要的是适应社会的丛林法则,在未来生活得体面而从容。而这些,光有好成绩并不能实现。
《性格的力量》这本书中提到,真正拉开个体差距的,其实是一个人的人格特质,也就是“非认知能力”。
换句话说,决定孩子未来能否过得很好的关键,并非聪不聪明(智商)以及考试拿多少分(学科类的认知水平),而是孩子本身是个怎样的人(非认知能力)。
这些人格特质无法通过数值来衡量,却在潜移默化中,犹如一股巨大的推动力,决定了一个孩子最终的人生高度。
同时,书中还列出了七种对孩子今后影响最大的核心能力,分别是:坚毅、自控力、热忱、社交能力、感恩、乐观、好奇心。
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做的便是把目光放远,把格局打开,想办法帮孩子趁早拥有这些可贵的特质,从而为今后立足于世做好准备。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509A01XF6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