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0|回复: 0

怕输的东亚妈妈,批量制造「废掉的孩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9 08:31:51|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几年,很多内地妈妈为了逃离内卷,都考虑将孩子送去香港、新加坡低龄留学。
结果发现香港、新加坡的鸡娃和内卷相比于内地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鸡娃不是中国特色,教育焦虑无处不在,但是在东亚尤为突出。
01

东亚妈妈鸡娃,谁比得过谁

前几年双减落地取消补课,反对声音最大的就是家长。
海淀家长如今不再是一个群体,更像是一个标签,指代所有愿意掏空家底、倾尽心血托举孩子的华人父母。
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每一天课后时间和周末都报了培训班,导致一周培训班数量会达到10个左右。
人手每周5-6个培训班最常见不过,家长们每年给孩子投入的培训费都不低于1万,小升初阶段一年的花费甚至达到十几万。
2岁2个月熟背古诗36首的孩子在别的地方是神童,但是在海淀鸡娃群都要无地自容,因为别的孩子2岁已经可以英语对话自如。


5岁识字3000,学完了小学数学,还拼上了二年级奥数,有的孩子一年级备考KET,目标是小学过FCE。
走国际路线的孩子3、4岁500本原版阅读量,编程、游泳、马术、滑雪等样样精通。
有海淀家长打前锋,海淀黄庄的补习班怪不得能够闻名宇宙。
说到鸡娃,在香港有个词叫“催谷”,本意是催着稻谷早点成熟,但用在鸡娃上似乎更加贴合。
不得不说香港家长的“催谷”更加领先。国内家长还在埋怨赢在起跑线上引发焦虑,但香港妈妈们从怀孕就开始操心孩子能不能“赢在子宫里”,香港人卷起了出生月份。
TVB纪录片《没有起跑线》中,香港家长为了孩子“幼升小”,从怀孕开始准备。名校只收一月份出生的孩子,所以要算好月份什么时候怀孕。


为了抢跑,有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得上两所,掌握两文三语从娃娃抓起。
港剧《亲亲我好妈》里的妈妈就帮女儿报读了两间幼儿园,上午上公立,下午上私立。
她认为每间幼儿园都有不同的优点,教育方式亦有不同,希望女儿可以通通都学完。在奔赴两所幼儿园的路上,女儿只能在车上匆忙换校服。


兴趣培养不再是为了兴趣。钢琴、小提琴这些主流选择已经不再流行,孩子要去学一些更冷门的乐器,如竖琴、柳琴等,在才艺展示时有差别,更拿得出手。


港爸港妈为让孩子进好幼儿园,放弃自己工作去面试当校工,而且还要照顾孩子的自尊心,不让其他同学知道妈妈的工作不体面。


上世纪70年代,香港就已经有浓厚的补习氛围。
港爸港妈会让孩子放学后补习2、3个小时才回家,或者一周去几个不同的机构同时补习。
香港甚至还诞生了类似大众点评的补习班点评网站,香港教育界最大的新闻可能就是某机构以年薪8,500万港元挖角明星补习老师。


说到补习班,就不能不提起“补习王国”新加坡。在新加坡,妈妈们的目的就是培养“卷王”,补习班是孩子们的培养皿。
十多年前开始,新加坡绝大部分的孩子就已经超前学习,未入学先补习。


小红书博主@我是新加坡虎妈的帖子提到,孩子三四岁就送强化班已经很普遍。
很多幼儿园在k2已经在教小一的课程,k1就学比小一还难的拼写和听写。
很多家长会送孩子到补习机构提前学小一的课程,小一之后很多孩子都需要补习,至少也要补一科华文。
除此之外还有体操、球类、钢琴、小提琴等兴趣课,一学都是两三项。


全民补习是新加坡的常态,很多人发现身边的新加坡人就没有不补习的,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明着补还是暗地里补。
有网友说,自己在读N2的时候老师说全班只有三个孩子没有补习,她就是其中一个。
新加坡中小学虽然只需要上半天课,但是孩子却活得像全职打工人,每天早出晚归,争分夺秒学习。


新加坡的家长经常在孩子参加小六会考之前几年暂停工作,一心帮助孩子准备考试。
而孩子们“只有一种生活。他们上学,然后回家,然后参加补习,在晚上12点或更晚时睡觉,第二天早上5点或6点起床,然后重新来过”。
内地妈妈逃到新加坡、香港发现,逃离内卷之后更加卷了,而且还卷不过别人。
02

残酷的分流,东亚孩子被过早踢出局

网上有句流行的话,准确反映了尽管“双减”,但家长和孩子教育焦虑依然没有消除。


媒体专门做过一个双减后的问卷调查,初中家长对成绩最为焦虑,超过一半的家长担心双减后,孩子的成绩会下滑。
只要有应试教育,家长们就会自然而然开启鸡娃模式,双减并没有让这场“育儿战争”停止。
中考五五分流被家长们视为洪水猛兽,2023年普高率69.57%,近4成的初中生被分流到中专。
2022年北京中考是可以被载入史册的程度,满分660分,海淀区655分的就高达517人,650分的达到2,632人,一分之差落后千人不再是吓唬人的话。
香港没有中考,但是分流得更早。小升初阶段就需要考“呈分试”,全港只有前33.3%的学生能够进入Band1学校。
在香港考学,Band 1就是最基本的保障,每年拿到港大录取名额的香港学生,90%都来自于Band1学校,而Band3上到港八大的比例不足5%,分流效果很明显。


很多家长没有做好功课,掐着小升初的点去香港上学,结果孩子就是提前五六年被分流了。
更残忍的分流制度莫过于新加坡教育体制,小学三年级毕业有“小四分流”,小学六年级毕业有“小六会考”,中学结束需要参加O水准考试,高中结束需要参加A level考大学。
一般认为,在12年教育下新加坡孩子一共要参与4次的分流选拔考试。
每次分流只有最优秀的那一小撮人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粗略估计下来可能只有20%能够上高中。


这就不是五五分流了,而是更加残酷的二八分流。
过早分流断送了一部分学生的前程,没有给学生循序渐进地调整学习状态的时间。
很多学生晚熟晚慧,比如一些男生在初中后半段才开始发力,但是这个时候就要面临被分流。
在社会层面上,应试教育的的目的是筛选,可以高效筛选出精英,让不同水平的人得到符合水平的教育。
孩子被应试教育裹挟,关注的不是自己,而是别人,目的不是让自己变强大,而是把别人比下去。
但是在层层分流下,孩子不想掉出赛道就只能提前“厮杀”,从怀孕开始卷,从幼儿园开始为应试做准备。
正如一位家长所说,我能接受孩子终将是个普通人,但我真的很难接受,孩子是个连高中都考不上的普通人。
03

疯狂鸡娃正在“逼死”东亚孩子

东亚孩子那么能卷,以后一定发展得很好吧?
但为什么除了近期名声大噪的周受资之外,放眼世界难以看到东亚人站在各行各业的顶层?
曾经一段时间很流行一个夸张说法:印度人正在“统治”世界。
到目前为止,印度裔已经担任了全球7个国家的领导人,包括英国总统苏纳克、新加坡总理尚达曼等。


《哈佛商业评论》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的掌舵人来自印度。
在美国高科技产业聚集地硅谷,我们耳熟能详的微软、惠普、谷歌等科技巨头的CEO都是印度裔,而东亚妈妈鸡出来的孩子大多只能担任码农。


可见印度人无论在政界、商界、科技界、学术界等,都在全方位超越东亚人。
东亚孩子不是比不上印度裔,而是大量孩子在人生前半段已经耗尽了心力,他们在人生长跑的中途就已经累了。
一项针对全国30万中小学生的大规模心理健康调查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远高于成人。


当代中小学生,过早地承担起不属于这个年纪的学习压力,以至于一开学就挤爆了精神科,无数学生有自杀倾向但不敢告知父母。
新加坡年龄在10至19岁的男生自杀率是历年最高,越来越多新加坡顶尖学校的学生被转介到心理健康研究所接受治疗。
香港2023年8月至10月已有22宗18岁以下学生自杀或企图自杀案例,比去年增加一倍。
这是超前学习,极端鸡娃带来的副作用。


鸡娃是一把双刃剑,短时间内的确可以让孩子进入名校,送上快车道。
但是长远地看,对于个人成长来说是弊大于利的,最大的弊端莫过于把孩子变成学习考试机器,带偏了学习的目的,不是学以致用,而是学以致考。
当脱离了考试就失去了能力,当大学毕业就失去了目标,为了学习一辈子,最后也找不到自己的价值。
这样一种以考试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的教育氛围,忽视了人的其他可能性,迫使大家执着于走挤向那条最多人又看似安全的独木桥。
所以我们一辈子都在上岸,高考上岸、考研上岸、考公上岸、面试上岸...好像人一辈子就溺在水里,不停寻找下一个岸。
鸡娃的尽头可能是日本,曾经卷到天花板的日本年轻人已经开始躺平摆烂。
我们的孩子会不会也步入日本后尘?鸡娃鸡到最后还剩下什么呢?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410A05ME4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