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86|回复: 0

英国最新研究:对完美主义的误解乃至崇拜,正导致孩子们陷入巨大的心理危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4-5-25 18:03:39|来自:中国浙江湖州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点 教育最怕想当然,尤其是在孩子的学习规划上。就像一些孩子,看着总是习惯性逃避、做事爱拖延、或者过早放弃,但其实,这可能这并不是孩子学习不上心,而是“完美主义”在作祟。英国心理学博士唐·斯塔利(Dawn Starley)就在最近的研究中指出,完美主义一点都不值得颂扬,反而是一场值得警惕的骗局。

文丨柯察金  编丨Lulu



有句被说滥的名言:“教育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


无论如何,今天咱们得补充一句:教育是避开一个又一个的坑,认清一个又一个的想当然。


前阵子,被曝上热搜的“家庭教育专家赵菊英”够让人震惊了,她的“教育方法”是如此粗暴简单:先是口头教育,告诉孩子要有梦想,接着付诸行动,把孩子的玩具砸烂,不仅自己砸,还逼着孩子一起砸,最后直接扔进垃圾桶……


多数有理智的家长会想,花钱找人欺负孩子,这样的坑太蠢了吧?然而在教育中,有些陷阱会更加隐蔽,有些风险会更加模糊。


就比如说,充满诱惑力的“完美”二字。





“哎呀,我算是个完美主义者”——也许我们都说过,或听过别人说过这样的话。可咱们发现没有,虽然当事人一边承认这是缺点,一边却往往笑起来,暗暗带着骄傲。


“我的孩子是完美主义者,所以他会朝着满分的方向不断努力。”家长也常对完美主义有这种期待——在我们的文化中,完美主义长期以来被认作一种积极的品质,与成就密切相关。


可一些新的研究发现,完美主义是一场值得警惕的骗局。英国心理学博士唐·斯塔利(Dawn Starley),便在其新书《挑战完美主义》中,一针见血地指出:”
完美主义一点也不值得颂扬。孩子能取得的任何成就,都和完美主义没有什么关系。



《挑战完美主义》原版书封
“如果老师和家长对完美主义的看法是积极的,或者说有积极的成分,他们就会直接或间接地强化完美主义,这样无形中提高了孩子面临心理问题的风险。”


所以,千万别再对完美主义沾沾自喜了。


唐·斯塔利曾在临床一线帮助过成千上万有心理问题的青少年,她发现,“完美主义学生”是个高风险的群体。

完美主义对青少年的成长会产生不利影响,其作为一种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与厌学、焦虑、抑郁、进食障碍甚至自杀都具有高关联性。


英国心理学博士唐·斯塔利(Dawn Starley),图自Dawn Starley领英

而在当下的内卷环境中,孩子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大人继续陷入对“完美主义”的误区乃至崇拜之中,势必会导致更严峻的青少年心理危机……
放弃对“完美主义”的任何辩护



一般来说,在任何事情上不轻易走极端是种美德。然而人们对于“完美主义”的暧昧态度,却说不上基于理性,更多恐怕是受到狂热的社会文化与氛围的影响。


毕竟,互联网几乎每天都在造神。许多杰出人物都被贴上“完美主义”标签,比如乔布斯、金·卡戴珊、罗纳尔多……“乔布斯对细节的挑剔延续到生命最后一刻”,人们如此津津乐道地歌颂着,仿佛是完美主义引领名人们取得了卓越成就,获得财富、成功。


就连学界也有相当一部分人为完美主义辩护,将之区分成“积极的”完美主义和“消极的”完美主义,抑或“适应性的”完美主义和“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这种定义方式几乎在明示:完美主义大部分时候是积极的,只是不能过度追求。


这正是斯塔利博士等一众学者决心要挑战的观念。他们坚信,“积极”“健康”的完美主义并不存在,“健康的完美主义”是种自相矛盾的说法。




从长远来看,任何形式的完美主义都是不健康的。与完美主义相关的“好处”,都是短暂的,而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损伤却是持久的。


斯塔利指出,首先,很多人对于“完美主义学生”的误解便非常深。


在一个学校或是班级里,“完美主义学生”通常会隐藏得很深,并不容易被识别出来,而且这些学生的个性各异,与人们设想中的样子也许完全不同。


一般人想象中的“完美主义学生”:


注重细节、精确度和准确度;
条理性强;
勤奋、有上进心……


然而,这纯粹是一种想当然的刻板印象——事实上,很多高度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根本不会有上述表现,也压根不“完美”。


现实中的“完美主义学生”往往:


难以做决定;
不断地重复,纠正,过度检查和反复确认;
做事爱拖延;
习惯性逃避;
过早地放弃……


有点反常识,对吧?


为什么“完美主义学生”更容易拖延、逃避和放弃?因为完美主义根本不意味着孩子天然具有不懈追求的品质。

完美主义者的核心信念,其实是“自我价值=不惜一切取得成就”“没有取得成就=我一文不值”,这种逻辑链条往往导致他们需要“一切准备好了”才敢行动,反之则倾向于逃避、自我怀疑乃至放弃;





诚然,的确存在一些“完美主义学生”在他们重视的领域取得了高成就,并拥有了暂时的自我价值感。但这种自我价值感显然是非常脆弱的,因为它依赖于不间断地取得成就。这些学生持续地关注当前和未来的成就,而过去的成功往往被忽视,与之共存的,还有他们对失败的超常恐惧。


我们都知道,让孩子前进的最佳引擎是兴趣、爱好等自驱力,而恐惧则是孩子动力中最不健康,也是最不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所以说,完美主义带来成功这事儿,完全不成立,是一种望文生义的错觉。


斯塔利还表示,在她的研究中,大人对于非完美主义的孩子也存在一些刻板印象,比如认为他们相对更懒惰、缺乏上进心并且不遵守规则……


“在没有意识到完美主义的危险、缺乏对完美主义本质了解的情况下,教师和家长普遍希望孩子具有完美主义倾向,以此保护孩子不受那些‘不良特质’的影响。”显然,这样的归因可谓无稽之谈。


先后10次登上《时代》周刊的美国励志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Oprah Winfrey)不可谓不卓越,然而她的话道破天机:“我并不是个完美主义者。我只是追求并需要达到卓越。二者是有区别的。”


坚持、努力、韧性、尝试、细致……所有这些与成就息息相关的美好品质,都并不能算作完美主义者的专属。


相反,完美主义学生”他们对“错误”持有更加消极和回避的态度,常常走在成长型思维的反面,更容易错失深入学习与进步的机会。




肯定完美主义存在某种积极影响,这种态度,本身就是有害的。
愈加普遍的“毒药”



针对完美主义的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倾向在儿童和青少年中,可谓极其普遍,并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有数据显示,在国际上,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有着高度的完美主义倾向。


英国皇家儿科与儿童健康学院的一份报告显示,近三分之一的青少年曾考虑或企图自杀,其中与完美主义有关的因素包括:学业压力、感觉自己很失败、对未来的恐惧、缺乏信心以及孤立感。


斯塔利博士忧心地指出:“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完美主义是一种潜在的心理健康风险因素,与厌学、拖延、焦虑、抑郁、进食障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甚至自杀具有高关联性。在青少年生活的方方面面,高完美主义倾向都可能带来极大风险。”

01
被忽略的孩子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大部分完美主义研究对象是临床上的成年人。斯塔利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更为脆弱的青少年和儿童群体被大大忽略了。


一方面,如果学生在学校表现得较为顺从,成绩还不错,他们往往不会被认为有任何“问题”,反而成为班里的表率。


然而,这些“好学生”很可能压抑自己的情绪和心理困扰,随着压力越来越大,直到某个节点崩溃。


研究发现,完美主义对自杀的影响,在学业成绩优异和有天赋的青少年中尤其显著。这类孩子更容易认为“即使非凡的成就,也令人精神疲惫,而不是令人满意”。





另一方面,如果孩子表现不够好,那更不太可能被认为是“完美主义学生”了。正如我们之前所说的,很多人对完美主义存在着想当然的刻板印象。


这类“普通学生”会在痛苦中一遍遍遭遇失败,也一遍遍地抗拒和躲避挑战(“如果我不尝试,就不会失败。”)。


归根结底,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每个高完美主义倾向的孩子的表现,也姿态各异,识别起来十分困难。


更棘手的是,高完美主义倾向的学生因抗拒失败而极少寻求帮助;而且,他们更倾向于充分地准备解脱的计划,因而自杀成功率是最高的。


“早期干预非常重要。随着孩子年龄增长,他们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心理健康素质的要求不断提升。因此,除非及早干预,否则孩子即便长大也会面临上述困难。”

02
大环境下的完美主义

关于完美主义从何而来,有多种流行理论,总的来说,除了基因遗传因素外,便是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不管是家庭环境还是社会环境,本质都是让孩子对自我价值的认同产生了严重错位。


在内卷的大环境下,出现了越来越多“精细化育儿”“直升机父母”,这些家长本身就有高完美主义倾向,潜意识里对完美主义沾沾自喜。他们更注重孩子表现的好坏,而非学习的过程;更注重成果和成就,而非过程和进步。


斯塔利指出,尤其是在生命早期,孩子主要通过和家长的互动来了解“我是谁”。为了得到养育者持续不断的、符合预期的回应,他们就会开始试着压抑自己的情绪,表现得听话、乖巧。


另一方面,正如英国《卫报》的某篇文章所强调的,社交媒体正在损耗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追求完美的压力是压倒性的,我们被迫生活在一个虚假的、完美样本无处不在的时代,而结果导向的教评体系,又不经意地加强了人们对完美的执念——完美的分数,完美的穿着,完美的学校,完美的简历……


斯塔利一再提醒,现实世界是混乱的、不可预测的。探讨完美主义的弊病,并不是要把它变成一种污名化的标签。重要的是,只有当孩子放弃对“完美”的追求时,才能拥抱真正的创造力。


她给出一系列专业的心理学指导方法,来帮助学校、老师、家长以及孩子自身进行早期干预。在此我们不作展开与罗列,只谈谈其中的核心思路和理念。
完美主义的积极对立面



抛弃完美主义,当然不是让孩子放弃追求卓越。相反,是以一种更好的心态和方式追求卓越。


在斯塔利看来,父母、教育者不妨引导孩子走向完美主义的积极对立面,即哈佛大学心理学家本·沙哈尔最早提出的“最优主义”。

01
幸福与成功,可以兼得

与完美主义者“拒绝失败”大为不同的是,最优主义者“接受失败”。他们把失败看作生命里自然的一部分,是与成功密不可分的必要经验。

“最优主义”与“完美主义”相互对立,它可以被认为是对卓越的健康追求;同时,和完美主义所带来的消极而痛苦的压力不一样,最优主义会激发出孩子良性的驱动力。





“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研究了许多杰出人物的一生后发现,在任何一个领域,只有花差不多10年时间专注而认真地工作,才有可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而且,并不是说10年后这种努力就可以结束了,同样的甚至更多的努力,对于维持成功必不可少。


对于完美主义学生来说,这种持之以恒的努力是相当困难的。完美主义者痴迷于目标,无法享受过程,这终将耗尽他们的渴望和动力,使他们越来越不愿意去为了成功而努力。


最优主义者在持续关注目标的同时,能够享受过程。尽管他们的成功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他们会挣扎、跌倒、怀疑,无数次经历痛苦,但他们的整个旅程会愉悦得多。




图自《挑战完美主义》



正如美国作家哈丽雅特·布莱克说,“励志卓越可以成为努力的动力,追求完美却只会让人身心俱疲。”


02
最好教育方式:美丽的中间点

遗传基因难以改变,所有教育的改变都是从环境着手。在斯塔利看来,家长能做的事情很多,可以尽可能地,为孩子创造一个“最优主义”的成长环境。


亚里士多德在讨论道德的心理机制时,提出了一个指导原则,他引用了“美丽的中间点”的概念,也有人称之为“平衡之道”。他提出:美德并不是个人品质的极端表现,而是表现不足与表现过度之间的一种品质。


教育也是如此——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传统教育与如今很多的前卫教育虽然截然相反,但都会导致孩子的完美主义倾向。


在传统教育方式下,孩子会因为严格戒律下极小的偏差而遭到惩罚,他们的教育没有教他们把失败当作学习的机会,他们只学会了不能失败和害怕失败;在如今很多的前卫教育下,学生也没有学会如何面对失败和在失败中反击,而同样只学会了害怕失败。





因此,对于父母和教育者而言,一个重大的挑战在于平衡。在为孩子设定高期望值的同时,还必须允许和鼓励他们去探索、去冒风险、去犯错误、去失败——在真正需要的时候介入,只以最低的程度介入,创造一个安全的、适合孩子年龄的成长环境:

01
沟通


斯塔利提到一些比较细的方法,比如在和孩子的沟通方面,采用“阅读疗法”。


不管是书籍还是影视作品中,都有很多充满了成长弧光、并不完美的角色,好比《哈利·波特》里的赫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这些都是非常好的亲子交流素材。


做孩子的“聊友”“笔友”,在日常生活中讨论这些不完美的角色吧。从小告诉孩子,完美是完全没必要的,而错误是完全可以被接受的。

02
挑战


不需要太华丽的方法,一些小的尝试就能让孩子走出舒适区,“从承担风险中获得成长”。


就比如说,带孩子参加一些他们尚未关注到的兴趣活动,不管是一项新技术,还是一门新课程;偶尔远离熟悉的同龄人或家人,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体验不同的生活,接受随时可能发生的意外和“不确定性”。


同时,家长自己也不妨尝试一些新的挑战,并且在错误中学习,让孩子看到,犯错是不需要大惊小怪的。这种“成长型思维”会令孩子终身受益。


03
选择


年轻的父母倾向于给孩子足够的选择权和控制权,但斯塔利说,也别太多。


“选择太多也可能让孩子无所适从。”


当孩子需要帮助时,家长可以通过清单、思维导图等方法,引导孩子了解如何做出选择和优先选择什么。核心是告诉孩子,“你可以控制发生在你身上的事情。”


总而言之,寻求“美丽的中间点”的过程,是关注孩子内在价值的过程。


我们必须认识到,要将孩子作为“一个人”来欣赏,看到他的本质而不是他的分数、成绩、成功和失败。创造一个孩子们能够发展出自我价值感的环境——这种自我价值感,不被他们所得到的任何社会评价影响。


参考资料:


1.《挑战完美主义》,唐·斯塔利(Dawn Stanley);
2.《幸福超越完美》,泰勒·本·沙哈尔(Tal Ben-Shahar);
3.《如何成为不完美主义者》,斯蒂芬·盖斯(Stephen Guise)。
发现优质教育


来源:https://view.inews.qq.com/k/20240525A00LNN00
免责声明: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站长,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谢谢合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1 下一条

联系客服 关注微信 下载APP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